陈汝言(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字惟允,号秋水,临江清江(今江西
樟树市)人,后随其父移居吴中(今
苏州市)。能诗,擅山水,兼工人物。与兄陈汝秩(字惟寅)齐名,时人呼为大小髯。
陈汝言画山水远师
董源、
巨然,近宗
赵孟頫、
王蒙,行笔清润,构图严谨,意境幽深。与王蒙契厚,传说王蒙在
泰安市时,曾面
泰山作画,随兴所至,不时加笔,一幅图画了三年。陈汝言正巧来访,时遇
大雪,他便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将图改作雪景。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遂改题为《岱宗密雪图》。
陈汝言有《荆溪图》,《百丈泉图》,《仙山图》,《罗浮山樵图》,《雪景山水》,《密山柴门》等作品传世。《荆溪图》轴,绢本,墨笔,纵129厘米,横52.7厘米,上有倪 长记和周砥、
郑元祐、
虞堪、
王蒙、张经、王光大、
陈植、张田、荆南樵人、陆大本、张监等诗题;至正二十年(1360)作《百丈泉图》轴,纸本,墨笔,纵115.2厘米,横46.7厘米,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左上有小字自题:“至正庚子(1360)正月二日,
庐山陈汝言写”,上有张经、赵质等5人诗题。《荆溪图》、《百丈泉图》均图录于《
故宫书画集》。著有《秋水轩稿》。
该图右上角有
倪瓒题写的字样:“仙山图,
陈君作也,所画秀润
清远市,深得赵荣禄笔意。……辛亥十二月二日,倪瓒题。”由此可知,陈汝言的这幅画作与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4)。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眼望去,那水、那山、那松、那楼在统一协调的淡绿调子里,或妩媚变幻、或变形夸张,均有一种自在悠然的气势。富有装饰意味的画面,呈现着疏朗、清远的气韵,给人以秀润、清爽之感,使观者不由自主地随着画中之人走进这可游可居的美妙仙境。此图绘仙山、楼阁、古松,从造型及用笔用墨乃至用色均与
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相似。画中对群山造型的描绘,没有用习常的以为主的表现手法,而先是用简练、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山的形式、结构、走向,不着皴笔,后又填以颜色。这单纯简约的处理,赋予仙山之灵气。对树的造型设计也别有用心,其体态古拙、变形夸张,用线细润;丛树的主干也采用了空勾填色法,
松枝开张如伞状,可见作者有意追求一种较强的装饰趣味。这使
松树的形象在与群山互为映衬的对比中呈现出优雅的姿态。画中还有瀑布、流水、小桥,左右两边邻水的岸上也有人物在活动。最有趣的是右边的那组人物场景,只见丛林间的空地上,有一童子伸开双臂似在跳舞,引得对面两只
丹顶鹤也展翅起舞;旁边一高士斜卧于地,好似在悠闲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全图追求晋唐人的古法,显示出对
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之主张的崇尚。诸多细腻地刻画、精心地设计,均体现出陈汝言对仙山佳境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家园。
【简介】纸本,墨笔,纵115.2厘米,横46.7厘米,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左上有小字自题:“至正庚子(1360)正月二日,
庐山陈汝言写”。图绘群山层叠,一峰高耸,两山之接合处有山泉从高处喷涌而下。坡岸上树木林立,枝叶茂密,有茅屋、楼阁错落其间。山谷中村落隐现。溪水洄,汇成大河,远处对岸,峰峦犹现。山势圆匀,作长披麻皴,是董、巨法,但时断时续,却有些
王蒙的解索皴的意味。
砾石堆叠,形似“矾头”,近树枝干挺直,粗笔点叶,略依循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及
巨然《
层岩丛树图》的衣钵。其时已是元末,山水画总的在趋向简率、写意。如陆广、
赵原、
方从义等画家,无论构图、笔墨,都渐现简练、率意,而王蒙虽然构图上依然繁、密,但在笔意上日益苍莽、抽象。陈汝言则用笔虽见粗阔,但勾、皴依然缜密、清润,可以看出王蒙对他的影响。
陈汝言与其兄陈汝秩均擅长山水画,有“大髯、小髯”之称。
倪瓒到
苏州古城时多住他家,其画上也常有倪瓒的题跋。除此,他与
王濛亦是好友。陈汝言的儿子名为陈继,孙子叫陈宽。
(陈汝言)拟古人摹写山水木石为屏障,瑰诡怪奇可爱。(元末明初诗人
陈基评)
陈汝言多才艺,善鼓琴,擅长山水、树竹,山水宗法赵孟頫、
董源、
巨然,具元人遗意,他的绘画艺术对明代吴门画派有着特殊的影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唐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