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仙
江苏省原参事会会长
范鸿仙(1882年-1914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江苏省原参事会会长。他出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聪颖好学。1906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参与谋划了安庆起义、广州起义以及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筹划参与了光复上海市、安徽、江苏的活动,还被同盟会委派负责南京的光复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赴敌营,说服清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起义,组织江浙联军,于1911年12月攻克南京。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范鸿仙任江苏省参事会会长。为巩固和保卫新政权,他毅然辞职,亲赴江淮招募壮士5000人,成立“铁血军”,亲任总司令,力主北伐。南北议和后自释兵权,范鸿仙仍回上海办报。同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范鸿仙为首批党员之一。1913年,袁世凯专制独裁的劣迹日渐显露,范鸿仙连稿致讨,笔锋直指“袁贼”。1914年初,范鸿仙受孙中山派遣,冒险回到上海市,谋划夺取上海镇守使公署。然而,1914年9月20日,范鸿仙被袁世凯指使的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暗杀身亡。范鸿仙是辛亥革命元老,得到孙中山表彰,蒋介石追认,毛泽东肯定。
人物经历
一位得到孙中山表彰,蒋介石追认,毛泽东肯定的辛亥革命元老。
首义在武昌,胜利在南京,光复南京第一功臣。
这是一位湮没于历史尘埃的英烈。与他并肩战斗的于右任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柏文蔚等,大名都如雷贯耳。他救过陈独秀的命,而蒋介石则是他在上海策动第三次革命时的助手。
他参与了于右仁创办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的笔政,孙中山先生常说“范君一支笔胜十万师”。毛泽东称《民立报》充满了激烈人心的材料。
他是光复南京、二次革命安徽讨袁的重要人物。1914年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与宋教仁、陈其美被列为民国三烈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国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
曾任《民呼日报》、《民吁日报》编辑。后长期编辑《民立报》,倡导革命。参加谋划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一度任安徽铁血军总司令。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他闭门不出,不为高官厚禄所诱。宋教仁被害后,激烈反对袁世凯,协助柏文蔚发动二次起义。
人物事迹
范鸿仙,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小小年纪就文名远播。1906年,在安徽参加了中国同盟会
此后不久,范鸿仙来到上海市,结识了于右任张静江陈其美、宋教仁、章太炎等革命党人。1909年5月,他协助于右任创办了著名的革命报纸《民呼日报》,常以“孤鸿”为笔名,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民呼日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后,于右任和范鸿仙不为所屈,又创办了《民吁日报》,不久又被查封了。次年10月他们又创办了影响更大的《民立报》,范鸿仙任总理和主笔。他的杂文短评,针砭时弊,抨击清朝,声讨列强侵略,揭露袁世凯阴谋祸心,笔锋犀利,文采博雅。每天报纸一出,供不应求,以至出现一块银元买不得一份报纸的盛况。孙中山称赞道:“范君一支神笔,胜十万雄兵。”
范鸿仙在上海《民吁日报》主持笔政期间,也积极参加了柳亚子、陈巢南、陈去病、高旭等人组织和发起的南社活动。在《民立报》时,范鸿仙经常与南社社员唱酬诗文,其中又特别与叶楚伧交谊甚笃,“解人”笔名即得于此。他所著述《记宋先生遗事》、《再记宋先生遗事》两文,均被刊载于《南社》第十七集中,成为珍贵的革命史料。
范鸿仙深知革命非舆论宣传而得成功的。他不遗余力参与谋划了安庆起义、广州起义,以及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积极筹划参与了光复上海市、安徽、江苏省的活动,还被同盟会委派负责南京的光复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赴敌营,说服清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起义,组织江浙联军,于1911年12月攻克南京。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范鸿仙任江苏省参事会会长。为巩固和保卫新政权,他毅然辞职,亲赴江淮招募壮士5000人,成立“铁血军”,亲任总司令,力主北伐。南北议和后自释兵权,范鸿仙仍回上海办报。是年8月25日,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范鸿仙为首批党员之一。《民立报》成了革命党人的主要喉舌。
1913年,袁世凯独裁帝国的劣迹日渐显露,派遣特务在上海车站暗杀国民党中坚宋教仁,范鸿仙连稿致讨,笔锋直指“袁贼”。
袁世凯想拉拢范鸿仙,邀他到某地开会,到了那里,一看竟是一栋豪华的洋房,连汽车、仆人、美妾都配好了。范鸿仙勃然大怒,连称无耻,拂袖而去。
袁世凯窃国后,孙中山发动了护国讨袁的二次革命,范鸿仙与柏文蔚等人受命在安徽举兵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到处搜捕同盟会员,范鸿仙也在通缉之列。他流亡到日本,协助孙中山组建了中华革命党。1914年初,范鸿仙受孙中山派遣,冒险回到上海市,组织了200余人谋划夺取上海镇守使公署。袁世凯悬赏十万银元购范鸿仙人头。1914年9月20日,范鸿仙被袁世凯指使的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暗杀身亡,手下200余壮士也全部惨遭杀害。范鸿仙被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孙中山先生电召范鸿仙夫人李贞如前往日本,亲予抚恤慰问,他高度评价了范鸿仙的一生,并答应“待革命成功后,定将范鸿仙举行国葬”。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将范鸿仙附葬中山陵园内。1935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追赠范鸿仙为陆军上将,并组织葬事筹备委员会,办理其葬事。同年11月,国民党中央派人到上海市将范鸿仙灵柩迎到南京,暂第一公园内的国民革命烈士祠内。1934年2月18日,蒋介石于右任林森孙科汪精卫何应钦国民政府要员及各界人士在停灵处举行公祭仪式,2月19日举行国葬。
后世纪念
范鸿仙1936年移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马群,为中山陵“附葬”,原范鸿仙墓的规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范鸿仙墓为长方形,墓前竖有一块约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鸿仙将军之墓”七个鎏金大字。范鸿仙墓在十年动乱中被彻底毁坏。1972年10月21日,国务院指示江苏省人民政府着手修复范墓。同时,将范夫人、老同盟会员李贞如的遗骨由汤山坟头移来合葬。范鸿仙墓碑上刻“范鸿仙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今日的墓园远远不如昔日之规模,仅在东马腰口,还有一块当年建墓用的花岗石,长约1.5米,宽约0.7米,厚约0.2米,尚未完全成形石料;墓道的弹石路面,依稀尚存,由墓道至20米处,遗有一当年建造的牌坊的旧础。范鸿仙墓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江淮英烈 | 范鸿仙:一支笔胜十万师.今日头条-安徽财经网.2023-12-2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事迹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