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在此置丰州,故名。其地南起沙岭山,北迄
大青山,东起
蛮汉山,西至包头黄河岸。即今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平原(土默川)。北靠大青山(属
阴山山脉),南抵沙岭山,东起蛮汗山,西至包头黄河岸。据考证,为
废黄河冲积形成的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平均海拔约1050公尺。境内有
大黑河(
黄河支流)、小黑河、枪盘河及
哈素海等湖泊,水源充足,水草丰美,森林繁茂,到明代还有10围以上的大树,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煤、铁等矿产。既适于放牧,又宜于农耕。万余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境内有新
旧石器时代的
文化遗址多处,如著名的
大窑文化遗址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重要
栖息地。从传说中的尧舜禹三代时期起,到东汉时期,主要为匈奴的驻牧区,春秋战国时代,这里还活动着楼烦和林胡两个游牧部落。
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将这一带划入
云中郡内。
秦朝仍属云中郡,故丰州滩最先被称为“云中川”。汉继秦制,仍设云中郡,先后为匈奴
挛鞮稽侯狦及南匈奴的驻牧地。三国时期,被南迁的鲜卑占据。
晋朝太元十一年(386),鲜卑
拓跋姓建立
北魏,属北魏云州。不久,居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的敕勒族(亦称丁零、
铁勒、高车)与
柔然结盟南下,不断与北魏发生冲突。
神䴥二年(429),
拓跋焘集数十万骑兵围攻敕勒、柔然诸部,敕勒十万余落战败附魏,被安置于云中川一带,故又称为“敕勒川”,著名的北朝民歌《
敕勒歌》对敕勒川作了生动的描写。隋初,设
云中郡。大业三年(607),改为
定襄郡。隋唐时期,突厥兴起,向
内蒙古地区发展,敕勒等部北迁。
唐朝败突厥,设羁州统治边远民族地区。
龙朔三年(663),设云州都护府。
麟德元年(664),更名为单于大都护府。敕勒川改称“白道川”,受都护府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又称为“哈罗川”。居于
辽河地区的
辽朝兴起,向西南扩展,建立辽朝,设云州天德军节度使,统辖振武、富民两县,隶西京道。
金朝设丰州,属
西京路。元代,仍设丰州,属中书省大同路。故自辽朝至明代东蒙古土默特部
俺答汗入居时,这一地区被人们称为丰州滩或丰州川。明初,大败
北元,明朝将其防区推进到
狼山、
阴山山脉和
大青山一线,在丰州滩设丰州和云内州。
永乐(1403—1424)末,西蒙古瓦刺势盛,逐步控制全蒙古,并向南进。正统十四年(1449),在
土木堡(在今
怀来县东)大败明军,俘
朱祁镇。明朝被迫将其防线南撤,设
九边重镇,修筑长城,放弃了
河套平原及丰州滩一带,该地区遂被瓦剌占据。瓦刺首领
绰罗斯·也先卒后,成为东蒙
右派驻牧区。嘉靖(1522—1566)初,
俺答汗率土默特部入居丰州滩,收纳大批
汉族兵民,发展畜牧业,兴办农业、手工业,修建大板升、库库河屯等城镇。又与明朝停止战争,建立通贡、互市关系,使丰州滩成为富冠
北疆的草原明珠。从此,丰州滩易名为土默川,并沿用至今,成为
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