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宁波文学家评传》所称的“宁波”,是按现今的行政区划而言的。明清时期可以说是
宁波市文学的繁荣时期,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众多,作品繁富。即以明代而论,有学者据《
明诗纪事》所载统计,以府言,宁波府诗人计87家,排名为全国第11位,
浙江省第2位(仅次于嘉兴府);以县言,县诗人计71家,排名全国第6位,浙江省第1位,而历来文化发达的
绍兴市却只有33家,排名全国第16位,浙江第4位,①远远落在鄞县后面。这一数字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明代宁波作家较强的创作阵容和实绩。而实际上明代宁波作家远不止此。笔者据几部
同治、
光绪、民国间修县志《
艺文志》的明代部分略作统计,
宁波市诸县,
奉化区70余家别集不下90部;
象山县20余家别集近30部;
慈溪市200余家别集约330部;镇海50余家别集约120部;
宁海县30余家别集约40部;
余姚市90余家别集约160部;最为亮丽的是鄞县,有诗文集多达760余部。可以说,在明代宁波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中,文学人才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
明清宁波文学家评传最新章节试读:版权页:李邺嗣在明亡之前的诗歌创作,文字华丽,摹拟
唐诗,痕迹宛然。如《闺情》云:“寂寂垂罗幌,谁知春日低。
傍人谓闲卧,不识梦
辽西省。”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将他从无病呻吟中惊醒过来,强烈的民族思想贯注到了他的创作中,他高倡诗歌要反映忠孝大旨,又特别强调气节,并有意识地张扬诗史,这使他的诗歌面貌焕然改观。李邺嗣入清之后的诗歌,以乱离为题材,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企图以此来撑住“大雅”之倾。为此,他饱蘸血泪,写下了许多“大愤留天地”、“血渍千春在”的爱国诗篇。他反思了明代的腐朽,认为文吏的危害尤甚于武吏,“武吏握刀箭,伤人尚有。文吏抱尺素,钻钻支骨残。”因此,他愿化身侠客,“未武吏头,先菹文吏肝”(《结客少年场》)。以此助成国法之宽。他更创作了不少揭露清兵暴行的诗歌,曾作《叫天歌》,满怀悲愤地抨击入侵的异族是“野我庐,割我黍”的带刀大盗。他曾作《消息》诗,叙述自己出生入死,“石上招知己,刀头祭国魂”;他曾抱吟吟出了《呼屈公》,立志要追随
屈原为国尽忠;出狱后又作《善哉行》,以“臣靡不死,复兴夏室”来抒发其志在匡复的民族意志;他曾作《壮士行》,勉励友人“要藏
匕首有光芒”;又作《夜访》诗:“夜访专诸巷,霜刀蚀血痕。只图雪大耻,未需报私恩。”歌颂“
专诸”这样的刺客,把报私恩放在一边,而将昭雪民族大耻的重任担在肩上。他又有《兵后野步哀甬东》云:“此日高苍意,应怜三户民”,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来激励人民的抗清斗争。他有《八哀诗》等表彰甬上死难的忠烈群体,也有《田翁哭》、《江上》等作描写战乱中浙东人民的苦难。李邺嗣的诗文非寻常之作,乃是一个民族志士的仰天歌哭,一字干泪,真情勃郁,至今读来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