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琉璃的发展始于
室町时代末期,最早的
说唱故事包括《
御伽草子》和《净琉璃物语》。据历史记载,净琉璃是由
近松门左卫门创造的说唱曲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净琉璃的表演形式经历了多次变革,最终形成了以
三味线伴奏的木偶净琉璃剧。在元禄时期,
大阪和京都地区的木偶净琉璃剧在唱腔和操作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井上播磨掾、宇治加贺掾和竹本义大夫等艺术家推动了净琉璃的创新和发展。他们的合作促成了净琉璃戏剧艺术的提升,使其成为能够细腻刻画人物性格的成熟戏剧。这一时期的净琉璃超越了
歌舞伎,但在18世纪下半叶,歌舞伎逐渐取代了净琉璃的主导地位。尽管如此,净琉璃仍有一些经典作品至今仍在上演,如《菅原传授手习鉴》、《义经千本樱》和《
仮名手本忠臣蔵》等。19世纪后期,净琉璃逐渐衰落,仅在京都留下了一个文乐座剧团,作为古典剧种的传承者。
三味弦是净琉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身是中国的
三弦琴。三弦琴于1560年传入
日本,并经过日本艺人的改良,最终演化为三味弦。三味弦在日本民间广受欢迎,尤其是在贵族社会崩溃和庶民文化兴起之际,三味弦与琴并称为“日本乐器之王”。三味弦不仅是多种日本音乐的伴奏乐器,还在日本舞蹈和戏曲中扮演重要角色。三味弦的集体演奏,如“长歌”,展现了其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三味弦的普及得益于其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何种旋律或节奏都能胜任。三味弦最初由弹琵琶的盲人引入日本,并迅速得到了乐师们的青睐。三味弦在
人偶净琉璃中的广泛应用,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16世纪末,
西宫的夷舁提出了将三味弦作为人偶净琉璃伴奏乐器的想法,并在
享禄年间得以实现。此后,三味弦与净琉璃的结合推动了净琉璃的惊人发展。
江户城时代,净琉璃在杉山丹后掾和萨摩净云等艺人的推广下,从
京都传至江户。这些艺人培养了众多弟子,建立了各自的新流派。其中,与现存净琉璃关系紧密的流派包括江户半太夫、十寸见河东、萨摩外记上太夫、大萨摩主膳太夫、虎屋永闲、都太夫一中和竹本筑后掾等。这些流派中,一中节至今仍保持着活力。
浄瑠璃是指以木偶演出的净琉璃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浄瑠璃以其独特的道白和
三味线音乐著称。加贺掾致力于创作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
说唱故事。
竹本义太夫在
大阪的
道顿堀建立剧团,上演《出世景清》,获得成功。自此,浄瑠璃与义太夫节紧密相连。浄瑠璃分为古浄瑠璃和义太夫节之后的浄瑠璃两类。浄瑠璃的各个流派在江户时代逐渐形成,如半上太夫节、外边记节、大萨摩节、永闲节、一中节等。浄瑠璃的音乐元素较少,更多的是对话,被认为是根据三味弦演奏方法的发展而逐步音乐化的。
丰后系浄瑠璃是适应京都人民口味的一中节。一中节在
平安京创立后,由宫古路丰后掾将其带到
江户城。他的同门富士松萨摩掾创立了富士松节。丰后系浄瑠璃与
歌舞伎舞蹈紧密结合,其音乐接近音乐。丰后系浄瑠璃的三个主要分支是
常盘津、富本和清元。富本节已基本被人遗忘,而常盘津和清元小调依然活跃。宫薗节和繁太夫节是丰后系浄瑠璃的一部分,它们的音乐至今仍有魅力。
三弦曲,又称江户三弦曲,是浄瑠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弦曲最初是
歌舞伎舞蹈的伴奏音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传统音乐。富士田吉次在浄瑠璃中加入三弦曲,提升了浄瑠璃的音乐品质。这些小曲在江户时代就已经流行,后来被整理成艺术歌曲。江户小呗在明治中期后变得更受欢迎,成为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
浄瑠璃的音乐元素被融入歌舞伎中,丰富了歌舞伎的表现形式。浄瑠璃的剧作家和演员迁移到
江户城,促进了歌舞伎的发展。浄瑠璃的经典作品至今仍被搬上舞台,显示了其持久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