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
河南省淇县境内,据传,
荆轲被害后,尸骨被草草掩埋于
咸阳市附近,后来淇人为其义行壮举所感动,将其尸骨秘密迁回朝歌埋葬。
2016年各地旅游部门启动了对全国4A级及以下景区的集中复核检查,2016年12月5日,
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景区受到通报批评。
据南关老人回忆,过去南关南堂庙里有一块石碑,上有“携其骸骨移葬故乡”等文字,可惜现已不存。另据《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记载,
荆轲之墓“在
淇县南一公里
折胫河北岸,墓呈金字塔形土冢,高六米,占地约三十平方米,墓北有观音堂庙,庙碑刻亦记‘荆轲墓,庙南’字样”。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淇县师范学校校长李道三曾盗掘此冢,内有水,颇寒冷。李从中盗获古剑一把,长三尺,铜锈斑驳,擦拭之后寒光逼人,李将剑据为私有,现下落不明。有传言说当年李将此剑卖给一
英国传教士,从
天津港出海,现在流落英国,不知确否。
现在南堂庙南、折胫
河北省,有荆轲冢尚存,但经过多年来平整土地、开垦耕地等农业活动,其规模已大大缩小。上世纪八十年代,荆轲冢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荆轲冢又称
荆轲墓。
荆轲是战国时期朝歌(今河南淇县)人,荆轲墓位于县城南,荆轲殉义后,家乡朝歌的民众敬重荆轲,费尽周折找回荆轲曾佩过的古剑,在离他朝歌故居不远的城南建造墓冢,
春秋祭祀。朝歌城南关外的元
至正元年创建的观音堂(南坛)庙墙上石碑中记有:“荆轲墓冢在庙南”;清乾隆二十四年《淇县志》载:“荆轲旧居:在县境内,
战国时刺客常居于此。”《朝歌乡志》记载:“荆轲墓冢,在城南三里许,
折胫河北岸。轲为淇人,刺秦失败后,淇地人重义行,乃收其尸葬于此。”
荆轲墓原为圆形,直径60米,高十余米,地下有墓道,有相通的三个墓室,全部由长条石砌券。荆轲冢历史上曾多次被盗,1929年,县师范学校校长李道三盗掘荆轲冢,盗得古剑一柄。1969年,县战备营100多人,挑开荆轲冢,取出地下墓室条石,用于
水利工程,当时参与活动的老干部写有《荆轲墓被毁亲历记》文章。上世纪70年代后,村民起土,致使墓冢再次遭到了破坏,自此,荆轲冢残余40多米长高三米余的土梁。1985年9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