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烈(1607年12月30日-1689年7月24日),本贯恩津,字英甫,号尤庵,谥号文正。他是
朝鲜王朝中期政治家、哲学家、儒学者、思想家、作家,乳名圣。宋时烈是
金长生、金集的门人,曾担任凤林大君
李淏的师傅。在
丙子之役后,他隐居忠清道山林,成为西人“山党”的一员,拒绝出仕。
赵昚李继位后,宋时烈一度入仕,但不久便辞职。孝宗末年,他被起用为吏曹判书,负责北伐大计。孝宗死后,
李棩李淏继位,宋时烈通过在己亥礼讼中的获胜,确立了自己在西人中的精神领袖地位。然而,在甲寅礼讼中,西人败北,南人上台。宋时烈被流放并赐死。庚申换局后,他回朝任领中枢府事,不久便致仕。后来,西人分裂为老论和少论两派,宋时烈成为老论派的首任党首。由于老论派的话语优势,宋时烈生前被推为“大老”,去世后被尊为“
宋钘”,成为
朝鲜半岛儒者中唯一被称为“子”的人。他的遗著被整理为《宋子大全》,对
朝鲜王朝后半期的
意识形态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1607年(宣祖40年), 出生于沃川郡伊院面九龙村外公家郭氏门中, 是
朝鲜中期的大学者。八岁时, 在亲戚宋浚吉家一起学习。
1625年(
李倧 3)在
金长生门下学习心理学和礼学。
仕途经历
1631年金长生死后, 在其子金集门下完成学业。 27岁时中状元, 其学问名声远播。两年后任命为凤林大君的老师,
丙子之役起, 王受到凌辱,
昭显世子和凤林大君被捉为人质, 落乡十年间, 辞推一切的官职, 全投入学问之中。 1649年
李淏即位, 大举起用学者, 他虽被选用, 但被人密告, 不得不辞官。 1655年母丧, 在家乡过了近十年的隐遁生活。
1657年服完丧,辞世子侍讲。
1658年由于
赵昚苦苦哀求, 又接受官职。 9月任命为吏曹判事, 但于1659年9月由于赵太后的问题, 又对
李忱极度失望, 于12月辞官返乡。他虽隐居, 但
姬静的宠信, 人们的崇仰, 他可行使政治的影响力。但于1674年孝宗的妃出丧, 被罢职。
1680年又重返回中央政府, 1683年又与弟子不合, 引起老少分党。
1689年又因淑仪张氏, 生子被封为元子, 因反对而被流配至济州道。同年6月在押送回汉城的路上, 被王赐死。 1694年被证明是无罪, 恢复官职来祭祀他。同年, 水原、井邑、忠州等地设焚香所。
1744年(英祖 20)大家认证他, 学问的权威与政治的正当性, 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更为坚固, 更为确立, 受到人们的敬重。
主要作品
宋时烈的作品最初被汇编成《尤庵集》,随后在
李祘的亲自审定下,出版了《宋子大全》,该版本包含236卷(其中目录2卷、正文215卷、附录19卷)。之后,又陆续增加了《宋书拾遗》9卷、《宋书续拾遗》3卷以及《宋子大全随箚》13卷。
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
宋时烈在探讨理气关系时,引入了“形”这个概念,并通过“形”来阐述理气的关系。他认为:“形而上和形而下,
李滉和沙溪两位先生的解释,不是很妥当。因此,我认为应该以‘形’字为核心,将‘道’和‘器’分别置于形的上下,用‘形、道、器’三个概念来解释,这样会更清晰明了。两位先生将形与道视为二元,而形与器视为一体,这似乎与
孔子的初衷不符。道就是理,器就是气。理和气巧妙结合,凝聚生成万物的形态,所以《
中庸》首章的注解中提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这里都是将理、气、形三个字分开来论述的。既然理、气、形三者是分开的,那么理应将道放在形之上,器放在形之下。”
宋时烈在强调形与道的区别的同时,也强调形与器的差异,目的是为了让理和气在形中统一。在四端七情理气的表现上,他在坚持
李珥的“气发理乘”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了“七包四”的理念。他认为,在七情中,符合理且适度的是四端,可以视为道心;而不符合理且过度的则有人心的危险,容易陷入人欲。他指出,人心陷入人欲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欲”,“人心并不直接等同于人欲,但它容易陷入人欲。一旦陷入人欲,就会变得自私邪恶。‘私’这个字,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尊周义理
宋时烈一生研读
朱熹的著作,将朱熹的言行视为准则,常常提及朱子。他仿照朱熹向
赵昚呈递的《己酉拟上封事》和《戊申封事》,向朝鲜孝宗提交了《己丑封事》和《丁酉封事》。朱熹的正统观念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宋时烈发展出了具有
朝鲜特色的“尊周义理论”。尊周实际上是指尊崇明朝,这一理念源自《春秋》中尊崇周天子的大义。宋时烈强调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如同君臣父子,并指出在壬辰倭乱中,明朝对朝鲜有着再造之恩,“我们国家的一草一木,百姓的一毛一发,都受到了皇恩的惠及”,因此朝鲜应该始终忠于明朝。
康熙十年(1671年,显宗十二年),宋时烈的弟子闵鼎重出使
清代,在北京购得明崇祯帝亲笔题写的“非礼不动”四字。宋时烈对此非常高兴,三年后将这四个字摹刻在华阳洞瞻星台下的悬崖上,并感叹道:“有这样的君主,但天下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难道不是当时臣子的过错吗?”在他被赐死之前,他嘱咐弟子
权尚夏为
朱翊钧和
崇祯建立
聂氏宗祠供奉,这就是后来的
万东庙。
与尊周(尊明)相对应的是排斥中国历史上的“夷狄”王朝,具体到现实中就是满清。这一观点也是基于尊王攘夷的《
春秋》大义。宋时烈提出了“复仇雪耻”论,即要为明朝复仇,洗刷丁丑下城的耻辱。宋时烈依据《春秋》的大义,认为“夷狄不能进入
中原地区,禽兽不能与人类并列是首要原则,为明朝复仇是次要原则”。他认为当时的
朝鲜形势与
南宋相似,因此他“学术上宗法考亭(指
朱熹),道义上秉承《春秋》”,强调华夷之分,倡导尊华攘夷,试图以《春秋》的大义来调整“心中极度痛苦”的朝鲜人民的心态,从而实现稳定政局、重建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目标。
人物评价
李祘:①明天理,正人心,使衣冠之伦得免为被发左、不与夷狄禽兽同归者,赖有大老之力也。 ②三代以后,君臣际遇,未有如孝庙之于尤庵……至于尤庵,则历事屡朝,身任世道,使天理明而人心正,永有辞于天下后世。遗风余烈,至今不泯。而凡所以扶植维持者,皆此先正之功也。是以予于此先正,实有旷感而尊慕最深矣。 ③我東之宋先正,即宋之朱夫子也……有明朝鲜尤庵宋先生出,而人伦明天理立。所秉者朱夫子之大义也,所讲者朱夫子之大道也,朱夫子去而朱夫子生也,炯然水月,直是一般光辉也;朱夫子不幸而不遇其主,宋先生幸而遇其主,其展厥施包范围者,易地则皆然也。朱夫子有阜陵(
赵昚)之际遇,必有己巳之死也;宋先生无宁陵(
李淏)之际遇,必安考亭之终也。君子之随其时也如此。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