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十四式手枪(日语:十四年式拳銃)诞生于1925年,是日本军方在陆军大将南部麒次郎设计的南部陆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一种通用手枪。因1925年是
日本大正天皇十四年,这款枪被定名为“南部十四式手枪”。
1926年11月,日本名古屋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南部十四式手枪。这款枪是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制式手枪,从一般的陆军步兵部队到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各个特种兵部队及海军和空军的各部队,从将军到士官各阶层普遍装备这款枪。从军制学的角度讲,南部十四式手枪是当时日军的一件标志性装备。
南部十四式手枪相比之前的日式手枪,在整体结构设计上更为紧凑简单,造型布局类似德国鲁格P08手枪,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手枪射击时的指向性这一重要的人机工程问题。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闭锁卡铁后端下落开锁,闭锁十分确实。同时还采用类似勃朗宁手枪的空枪保险机构,当卸下
弹匣之后,即使弹膛内仍顶着一发枪弹,并且在没有装定手动保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走火”事故。
历史发展
研制背景
日本陆军在初创期使用的手枪主要依赖进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大范围的机械化进程中,手枪成为日军不可或缺的武器装备,同时对手枪国产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日本在1893年自行设计了第一支国产军用手枪,即
二六式手枪。此后日本在1908年开始试实施对国产手枪的制式化进程,但计划因预算不足而搁浅。
不过日本国产手枪的发展并未停滞,1924年开始小范围推行国产手枪制式化。当时日本军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日造手枪主要是由陆军大将
南部麒次郎设计的
九四式手枪及其他各式8毫米口径手枪,但陆军并未制式装备,而是将这些枪支作为将校个人使用。1925年,日本陆军决定选用制式手枪,因此打算研制一款新手枪,与以前的各式8毫米口径手枪通用。
研制历程
1925年,为了解决当时日本军队没有统一制式军用手枪的问题,日本军方在
南部麒次郎设计的南部陆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得来南部十四式手枪。因1925年是日本大正天皇十四年,故这款枪被命名为“南部十四式手枪”。
1926年11月,日本名古屋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南部十四式手枪。同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去世,
昭和天皇继位,
昭和元年始于12月31日,但是南部十四式手枪左面的铭文仍沿用“十四年式”。至此,这款枪很快陆续投入日军使用。特别要说明的是,入侵中国
东北地区、建立和控制所谓满洲国的日军是最早装备南部十四式手枪的
日本侵略军。
南部十四式手枪是日本陆军和海军装备的主力手枪,生产数量非常大。1939年,该枪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扳机护圈,并增加了防止
弹匣脱落的
弹匣保险,因此分为改进前和改进后两种型号,即前期型和后期型。
问题频发
早期出品的南部十四式手枪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击针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在日常使用中经常发生击发无力和击针折断等致命问题,特别是在东北那样的高寒气候中,由于击针上涂抹的润滑油粘稠度增加,问题更为严重。当时每支南部十四式手枪都随枪多配一根击针,放在枪套下面的备份弹盒中以备更换。直到1932年,南部武器公司重新改进设计的击针才全部取代了早期的击针,也不再随枪配备备份击针。
击针的问题解决后又出现了其他问题,仍然是由于
东北地区冬季高寒的气候所致。处于高寒地区的射手常常是戴着大而厚的防寒手套来使用武器的,因此早期的南部十四式手枪除采用了便于带防寒手套操纵的手动保险机之外,还采用了机加为三层的滚花圆形枪机尾部,使射手在戴防寒手套拉枪机时不致打滑。然而扳机护圈的孔径在设计时只考虑了射手在不戴防寒手套情况下的使用要求,却没有考虑若将戴着防寒手套的食指强行伸进扳机护圈,难免不触动扳机而“走火”的问题。1935年9月,南部十四式手枪又特别加大了扳机护圈,这样射手即使戴着大而厚的防寒手套,其食指也能伸进扳机护圈而不致因误动而“走火”。
在使用过程中,这款枪又暴露出因误压弹匣扣而经常掉弹匣的问题。原本南部十四式手枪采用的弹匣结构和弹匣扣结构是
鲁格P08手枪的成熟设计,采用此结构的初衷是为了获得如同西方手枪可以单手退出弹匣的优点。然而把这款枪与鲁格P08相比较就会发现,前者的弹匣扣与握把护板是在一个平面上,而后者的弹匣扣却略向前坡下,低于握把护板平面一点点。针对掉弹匣的问题,在改大南部十四式手枪扳机护圈孔径的同时,又在握把的前下部增加了一个弹匣防落簧,在弹匣前下部的相应位置上,增加了一个缺口,以配合弹匣防落簧阻止弹匣脱落。当弹匣在弹匣扣被按下时向下脱出3~4毫米,即被
弹匣防落簧阻止,不再继续向外脱出。然而需更换弹匣时则须用另一只手将弹匣拔出,单手退出弹匣的优点则完全被抵消,但此举与“空枪保险”相配合,倒也不为过。
南部十四式手枪还有一处问题,那就是它的所谓“空仓挂机”机构。当弹匣中最后一发枪弹打出去之后,枪机后退并停在后方位置,但这不是通常所说的“空仓挂机”,实际上是“空仓挂机”的假象,因为此时枪机只是被
弹匣托弹板后部的凸起挡在了后方位置,充其量只起到提示射手“该换弹匣了”的作用。然而此时换弹匣并不轻松简单,原因在于枪机紧紧地抵住了弹匣托弹板,按下弹匣扣时并不像一般战斗手枪的弹匣那样会自动弹出,而是需要射手用另一只手用力向外拔除弹匣,由于枪机仅仅是被弹匣托弹板挡住,故弹匣被拔出后,枪机随即在复进簧
张力作用下复进到位。当换上装满枪弹的弹匣后,还要再次拉枪机推弹上膛,才能继续射击。
技术特点
南部十四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闭锁卡铁后端下落开锁,闭锁十分确实,其特征如
德国毛瑟M1896半自动手枪(即通常所说的驳壳枪)以及瓦尔特P38半自动手枪的闭锁结构。
南部十四式手枪采用了类似勃朗宁手枪的空枪保险机构。当卸下弹匣之后,即使弹膛内仍顶着一发枪弹,并且在没有装定手动保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走火”事故。在二战时期的日军中,手枪发生“走火”事故的主要原因,多是由于误以为取出弹匣、枪就“安全”了的错觉。因此南部十四式手枪的空枪保险机构就是针对
日本军人多有上述错觉,常常误操作“走火”而设置的,空枪保险机构的特点是当弹匣向下抽出约3~4毫米时,扣动扳机即无法击发。
南部十四式手枪的造型布局类似
德国鲁格P08手枪,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手枪射击时的指向性这一重要的人机工程问题。其握把与枪管轴线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故在紧迫局面仓促出枪射击时,可以保持握枪手食指指向物体的习惯开枪,有效提高手枪的战斗反应时间和射击精度。这种造型布局使该枪的
质心基本上处于掌心位置上,而且使用的南部8毫米
手枪弹各种性能指标与通行欧美各国乃至世界各地的9×17毫米自卫手枪短弹相当,瞄准基线却长达200毫米,威力虽然不大但精度较高,特别是其细长的枪管对瞄准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射击精度,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手枪中是比较优秀的。
南部十四式手枪相比之前的日式手枪简化了很多,在整体结构设计上更为紧凑简单。究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简化加工工艺和便于大量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日后的战斗使用中,减少因结构复杂而造成的故障和给军械技术勤务与保障带来的麻烦。例如在设计上,这款枪一反南部陆式手枪左置复进机和可调式照门的习惯结构,而是采用沿枪机两侧布置复进簧的紧凑设计和固定式照门,较大幅度地简化了全枪结构,减轻了全枪质量,减少了全枪宽度,特别是增强了全枪的对中性,避免了因复进机左置造成的偏转力矩。这一点同样有助于提高枪的射击精度。
配用弹药
南部十四式手枪使用8毫米南部
手枪弹,该弹别名有8×21毫米南部手枪弹、8毫米日本手枪弹、8毫米十四年式手枪弹。标准8毫米南部手枪弹为圆头、平底、铅心、
黄铜或
白铜被甲弹头,弹头质量6.6克,初速为325米/秒,采用无突缘瓶形黄铜
弹壳,拉壳钩槽比较窄,底部无标记和压痕,底火为伯尔丹式,全弹质量11.5克。
8毫米南部
手枪弹因生产年代不同,所用的被甲材料和局部细节有所区别,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早生产的,弹头被甲为白铜材质,
弹壳颈部有3个比较小的铆窝;第二类是中期生产的,弹头被甲仍旧为白铜材质,不过弹壳颈部的铆窝直径变大;第三类是后期生产的,为了节约成本,弹头被甲材料改为
黄铜,弹壳颈部的铆窝直径比前两类更大,并且位置略有下降。除普通弹外,8毫米南部
手枪弹还有训练用纸头
空包弹和黄铜车制的
教练弹等类型。
8毫米南部
手枪弹是
日本军使用最广泛、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手枪弹,从1904年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战后全部停产撤装。除南部十四式手枪外,该弹还配用于南部式、北支一九式、九四式等各型
自动手枪,以及100式、四四式冲锋枪。8毫米南部
手枪弹的弹壳粗短、口径独特、初速低、枪口动能小,停止作用比较差,其性能作为一种军用手枪弹勉强合格,但与同期其他国家的手枪弹相比较差,而用于自卫其体积和威力又有点偏大,因此在二战后即被迅速淘汰。
附件
手枪套
南部十四年式手枪配用的手枪套,长240毫米、宽190毫米,规格尺寸与南部式手枪套大体相同,二者在外形上也差异不大。不用之处在于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套放备用枪弹的口袋为方形,右侧还附有一个放备用击针的小口袋,而备用枪弹袋内不再像南部式手枪套那样分装单发枪弹,而是装入2包15发枪弹纸包。
十四年式手枪套除皮质前期型和皮质后期型两种型号外,还有一种加入橡胶的帆布型。皮质前期型十四年式手枪套与南部式手枪套大致相同,而皮质后期型的手枪套盖上的金属卡子上使用了弹簧,并将肩带改为帆布制,肩带的装卸卡子也有两种不同类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因物资缺乏,开始采用加入橡胶的新型帆布替代牛皮制作手枪套,这种手枪套的设计与后期型相同,只是枪套、肩带和腰带全部采用帆布制成。
挂绳
日本手枪的附件除枪套外,还包括挂绳、通条等常用附件。日本手枪上使用挂绳始于
二六式手枪,后来其他手枪继续延用,直到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才有所改变。该枪挂绳全长1.8米、粗5毫米,由卡其色的棉线制成,连接点处用皮革加强,可调节长短。
通条
南部式手枪、南部式小型手枪以及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最初使用的通条都采用镀处理,到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后期才处理成黑色。通条放在手枪套内携带,而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的通条不再只是用于枪械的维修保养,其折弯的一端还可以作为装弹器使用。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南部十四式冲锋手枪
南部十四式冲锋手枪从外观上看,枪握把的倾斜度以及枪机后部的体积都大于南部十四式手枪。其他设计也有所不同,南部十四式冲锋手枪位于扳机护圈上方的保险钮的位置,其保险钮的开启方式为短距离的上下式开启,而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则为长距离的前后式开启。二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南部十四式冲锋手枪机匣左右侧面两部分均为两个长方形槽,而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机匣侧面则是平面的。
南部十四式冲锋手枪带有活动式游标的表尺是为远距离射击而设置的,主要装备日军的便衣侦察队等特殊部队,为这类不便携带显眼武器的特殊部队提供一定的近距离突击火力。这种枪装弹量为16发,有效射程70米,最大射程650米。单发精度高,但连发发射时,枪弹的散布会逐渐向左上偏移。
8毫米南部九四式手枪
8毫米南部九四式手枪由南部麒次郎于1929年设计,由日本南部步枪制造公司于1934年投入生产。因1934年是日本神武纪元2594年,故该枪被命名为“南部九四式手枪”。这款枪是专门为飞行员、坦克手制造的,其训练教学用的解剖枪显示采用内藏式击锤结构。
北支十九式手枪
北支十九式手枪是1944年以南部十四式手枪为原型,在中国经过改进并生产的手枪。北支是指日军当时对中国北方“北部支那”的简称,而1944年是日本昭和十九年,该枪因此得名“北支十九式手枪”。北支十九式手枪使用8毫米南部
手枪弹,生产数量极少。
北支十九式手枪是典型的南部十四年式的仿型枪,整体外观以及握把、
弹匣的设计等都与该枪相似,但仍有很多改进之处。北支十九式手枪最主要的改动是握把和枪身与扳机护圈形成了一体化的型式,而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扳机护圈,其上端兼有固定枪机的作用,因此扳机护圈向握把前部拉动时可向下方分离;同时该枪枪身右侧面设计了与德国卢格手枪极相似的独立部件“分解杆”,因此扳机较宽,而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扳机纤细精美;此外,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手动保险钮设在扳机护圈左上方,开启极为不便,而北支十九式手枪的保险钮则被移到了握把后端的左上方,射手右手握枪时拇指可自如开启,人机工程大为提高。
日野·小室手枪
日野·小室自动手枪的握把倾斜度与南部十四式手枪相同,该枪分为普通型和特殊型两种口径,普通型使用0.32英寸ACP弹,特殊型则使用8毫米南部手枪弹。
南部十四式膛内压力测试手枪
南部十四式膛内压力测试手枪是为了检测8毫米南部手枪弹的膛内压力而制造的特殊型号。其弹膛上方有一个中空的大型突出部分,最上部的螺帽可以拧下来,在突出部分的底部有一个与枪管相通的小孔及活塞,突出部分的内部设有铜制的圆柱,通过上部的螺帽加以固定。在发射受检的枪弹时,一部分
发射药燃气从小孔进入突出部分并压缩铜制的圆柱使其全长缩短,然后通过测定发射前后铜制圆柱长度的差值,可以测出压力的强弱。专用的南部十四式膛内压力测试手枪,枪管上无准星,采用大扳机护圈,为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后期改进型。该枪主要供弹药制造厂和兵工厂等使用,生产数量极少。
南部十四式解剖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针对日军使用的各型步枪、
轻机枪都制作了训练枪,南部十四式手枪也不例外,专门制作了供训练教学用的解剖枪。该枪可演示装弹匣、拉枪机、推弹上膛、击发、退弹等动作,使学员一目了然,是一款制作成功的训练教学用解剖枪。
服役情况
日军的配发使用
南部十四式手枪从1925年正式列装日军,共生产了28万支。该枪是二战期间日军的标志性装备,从将军到
士官,从陆军一般的步兵部队到炮兵、工兵、
装甲兵等各个
特种兵部队,以及海军和空军的各部队各阶层普遍装备。该枪作为日军的制式武器,一般不装备给
日本侵华的特务、警察及其他一些准军事机构或非军事机构等使用。
他国缴获后的分配使用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八路军、
新四军以及
中国国民党直接参加对日作战的正规部队中,虽然缴获的南部十四式手枪数量较多,但直接使用的却非常少,只有少量供侦察人员在便衣侦察中使用。然而在广大的
抗日游击队以及各种地方抗日武装力量中,使用南部十四式手枪的却不少,但一般不与该枪手枪套一起使用。
苏联红军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的对日作战中以及1945年在中国
东北地区的对日作战中, 也曾经缴获了不少南部十四式手枪,其中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初期配发给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使用。另外,盟军在亚太战场上也曾从日军手中缴获大量南部十四式手枪,其中多数被美国大兵称之为“
亚洲版的鲁格” ,成为抢手的纪念收藏品。
别名由来
王八盒子
南部十四式手枪别名“王八盒子”。得名原因是该枪的手枪套形状与乌龟(俗称:王八)壳相似,而盒子是中国人对体重较重、使用木质或皮质枪套并需要以肩背带斜挎携带的手枪的称呼。
鸡腿撸子
南部十四式手枪另有别名“鸡腿撸子”。得名原因是该枪的比例不够匀称,枪管纤细但枪身和握把显得粗壮,枪形在手抓枪管时似一个煮熟的鸡腿,而撸子则是中国人对体重较轻、使用皮质枪套且直接别在腰间的手枪的称呼。
流行文化
以南部十四式手枪为原型的道具出现在《
平原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亮剑》等电影和电视剧中,以及《反恐行动》等网络游戏中。
整体评价
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抛壳窗设在机匣的正上方,抛壳的瞬间,
弹壳碰在抛壳窗的后沿上,使弹壳沿着几乎垂直的方向向枪的正上方飞出,其高度甚至可达到2米,这滚烫的弹壳接着又几乎垂直地落下来,往往对射手造成干扰。要是在室内或屋檐下射击,这种情况会更糟,反弹回来的弹壳打在射手头上、手上,或是掉在耳朵上和脖领里,皮肉受疼痛和烧灼之苦是在所难免的。(《轻兵器》杂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