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桥镇位于
寿光市,下辖50个行政村,10283户,总人口38182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万亩。
1995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工农业总产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经济总收入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比上年增加770元,财政收入146万元;各类存款余额6500万元,人均1700元。
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明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快。199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亿元。粮食亩产1308公斤,总产3400万公斤,其中万亩丰产方小麦亩产625公斤,玉米亩产750公斤,继续保持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领先水平。蔬菜面积发展到1万亩,其中蔬菜大棚4000个,年产各类鲜菜6.8万吨,收入9000万元。1995年2万亩果园,有1.4万亩进入盛果期,果品产量达到3万吨,生产的
苹果被评为“省优质果” ;建成台商独资万头养猪场1处,发展规模饲养小区30个,畜牧业产值实现900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
潍坊市“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瓜菜生产先进单位”和“果品生产先进单位”。镇村企业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到1995年底,全镇镇村工业企业发展到68家,其中镇办企业12家,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职工3000人。形成了有色金属加工、机械加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品生产等主导产业。
全镇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3家,建筑公司晋升为国家三级企业。全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完成利税1900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镇办企业利税7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出口创汇2000万元。1995年全镇村及村以上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220万元,新上和技改项目18个。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1995年投入资金800万元,镇区建设总投资达到800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健全,被命名为潍坊市“新建小城镇”和省“新型乡镇”。全镇形成了以小城镇为依托,以30个集贸市场、 20个基地型田间市场和600个运销户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00个,从事第三产业人数达到6000人,实现第三产增加值3000万元。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设有镇医院1处,全镇43个村都建起了甲级卫生室,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普及了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全镇中学生在校1663人,小学生在校3941人,拥有“
潍坊市规范化学校”1处,“潍坊市一类园所”4处,镇教委被潍坊市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称号。
寒桥镇农业连年丰收,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全镇按照“纵抓产业,横抓区域,龙头带动。合成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大胆进行作物布局调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培植了粮、菜、果、牧四大支柱产业,粮经比例调整为5:5,各个产业都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粮食生产。镇村两级依靠科技,强化服务,加大投入,全面落实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在1990年亩产过吨粮、1992年小麦单产过千斤的基础上,实现连续6年亩产过吨粮。连续4年小麦单产过千斤。1995年,全镇2.6万亩粮田粮食总产3136万公斤,其中小麦单产583公斤,玉米单产685公斤,分别比1991年增长450万公斤、95公斤和160公斤。这其中万亩丰产方小麦单产600公斤、玉米单产800公斤,个别地块亩产基本达到吨半粮,保持了全镇粮食生产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水平。1995年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来
寿光市视察时曾说:“全国小麦生产学寿光,寿光看寒桥。”蔬菜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结构、提高效益为重点,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广了冬暖式大棚和保护地栽培,引导菜农向高精细优发展。5年来共建冬暖式大棚4000个,发展以韭菜、
芹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4000亩,在全镇形成了一个圆形蔬菜种植圈,建成了以高家为重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灵菇、
金针菇等食用菌大棚387个,推广种植了津春三号黄瓜、
美国大红西红柿等优良品种和
伊丽莎白甜瓜、苦瓜等稀特品种,引进了酵素菌肥生产技术,提高了种植效益,1995年1万亩蔬菜产鲜菜6.8万吨,收入9000万元。果品生产。5年来共发展新果园8000亩,果园面积达到2万亩,形成了两纵两横的果树种植带。定期举办培训班,实行科学管理,推广套袋、铺反光膜、施用酵素菌肥等新技术,提高了果品质量,生产的
苹果被评为“省优”,到1995年,全镇有1.1万亩果园进入盛果期,果品产量达到2.5万吨,总收入3000万元。1995年3月,该镇被
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以
经济林为主的“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称号。畜牧业。重点发展了经生猪、蛋鸡、肉鸡和牛为重点的规模饲养,5年来共建起一定规模的饲养小区18个,专业饲养场25个,发展饲养大户1500个,并引进外资,建设万头养猪场。1995年全镇出栏肥猪6万头,蛋鸡存栏100万只,肉鸡出栏100万只,大家畜存栏5000头,畜牧业产值实现8064万元。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年来共投入工日3.5万个,投资400万元,先后对
弥河进行了整容改貌,完成了引弥东干渠工程,大搞了黄淮海平原开发,争取资金58.65万元;共新打机井190眼,全镇达到1600眼机井,每眼机井担负的水浇任务,由1991年的90亩减少为现在的40亩;复修老路27条,新修道路16条,总长150公里;植树8万多株,新建补植农田林网8000多亩,1993年底,提前两年实现了“八五”绿化达标;修建防渗渠道1万米,修建桥梁2座。连续3年被寿光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工业速度、效益同步增长。5年来,该镇坚持以发展为重点,经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关键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改革,镇、村企业迈上了新台阶,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和“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称号。坚持投入、技改并重,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总投资3220万元,先后建成4家较大公司(厂)。各村也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村办企业垢投入,技改力度,全镇已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办企业25家。不少企业还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胆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外向型经济也发展迅速。镇铜丝厂出口创汇效果明显,1993年被潍坊海关确定为保税工厂,1995年完成产值2336万元,利税293.1万元,出口创汇1597万元,被评为全市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在镇区建设方面,5年共投资2000万元,先后建成办公楼、教学楼、营业楼7座;建设沿街商品楼房16座,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镇区中心街安装路灯80盏,高标准绿化了镇区中心街和商业街,初步形成了设施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健全的新型小城镇。1995年被
潍坊市命名为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在村庄建设方面,各村共新修高标准大街35条,总长22公里,已有96%的村庄完成了村庄规划,45个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20个村庄在村庄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全镇新修高标准沙子路100公里,实现了村路通镇路、镇路通柏油路和交通网络。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达到6000人,1995年实现第三产业收入8000万元,其中镇区从事副食品批发、餐饮业、服装
加工业等的个体工商户已达到170户。
社会公益事业有较大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投资80万元建成了寒桥镇第二初级中学,投资250万元先后完成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和一中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并充实了教育教学内部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龄儿童入学率、功固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中专、
普通高中升学率实现六连冠,被潍坊市委、市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在镇我铺设了3公里长的地下通讯电缆,装机总容量达到了512门,全镇有442个单位和个人安装了程控电话,已有5个村达到电话村标准。金融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银行办公大楼,信用社、银行揽储活动开展活跃,1995年全镇各类存款余额达到6500万元。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镇医院的内部设施进一步配套,村村建起了卫生室,甲级卫生室达到了90%,加强了药品市场管理,试行了镇办合作医疗。同时,为了解决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吃水问题,投资60万元,在镇区建起了日供水量300吨的自来水厂,修建了3公里长的地下排水管道,实现了供排配套。
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全镇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充下降到6‰。全镇58%的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投保金额达到34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推进了
社会主义的文明进度。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户”、“五好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创建活动和评选“十强百杰”的争优创先活动,在全镇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1995年该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镇”称号,并有14个单位评为“文明单位”。全镇评出了综合实力强的3个强企业、7个强村和10个方面的100名致富状元。在全镇深入开展了“二五”普法教育和实施“长安工程”,全面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鬼话,加强了镇村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村级治保、调解组织,民事纠纷调处率达到100%,成功率达到98%,1993~1995年连续3年被评为
潍坊市“社会治安综合先进单位”,镇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