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增,1992年3月生于
平遥县,90后诗人、作家,晋阳书社创始人兼名誉社长,
太原诗词学会《风雅颂》诗刊副主编,中国文学交流会“优秀文人”,中国“淘漉诗社”签约诗人,喜欢传统文化,业余进行书法、篆刻创作,略有作品发表获奖。
王增增,90后诗人、作家,1992年3月生于山西平遥,晋阳书社创始人兼名誉社长,太原诗词学会《风雅颂》诗刊副主编,中国文学交流会“优秀文人”,中国淘漉诗社“签约诗人”,自幼喜好读书,爱好舞文弄墨,凭借他多愁善感的敏捷思维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近年来迅速崛起,成为90后诗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引起诗歌届广泛关注和认可。其诗歌创作先后被
搜狐、腾讯网、
中国诗歌网、80后之窗等媒体转载报道。生平事迹 2010年就读
太原学院(南内环校区)中文系。 2011年12月,创办大型实践性组织——“晋阳书社”,组织学生进行书法篆刻、读书交流的活动,得到了学院领导以及社会人士的认可。 2011年加入
太原诗词学会风雅颂诗社,学习诗歌创作,同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作品散见于《
山西日报》、《黄河》、《诗江南》、《
大同晚报》、《新诗刊》、《文学月刊》、《晋阳诗集》、《
风雅颂》、《齐鲁诗歌》、《东坡文艺》、《华东诗刊》、《华夏诗歌》、晋城
和苑传媒、中国移动手机报、文章阅读网等。 2013年起,王增增先后深入底层探索实践,据知情人士透漏,他从事过餐馆洗碗工、酒店传菜员,在工地上打过杂工,去过富士康,也在企业做过文员、文企策划,当过老师,做过教育辅导... ...经历颇丰。也为其诗歌文学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4年,真正步入文坛,结实了更多的同龄诗人作家、文学爱好者,也得到老一辈诗人作家的亲切指导,先后参加首届山西90后文学交流会,山西地域文化与民间诗歌研讨会,安徽青年作家交流会等文学活动。褒贬争议 关于王增增的文学作品,圈内褒贬不一,有人赞扬,称赞他才思不浅,有人怀疑其笔锋不专有炒作嫌疑,观其作品,大多包含了以下几大类,一是对故土、家乡的赞扬,诗人作品中不乏描写
山脊、乡村的诗歌散文作品,例如对东安社的描写(据悉,东安社为诗人故乡),对乡俗的描绘,都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对于此举,王增增曾经表示,他的家乡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他多次写到,不仅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人关注,对于家乡确有炒作倾向,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深爱着这土地”;二是对爱情的向往,对真情的渴求,诗人作品中有绝大一部分内容在描写爱情,读者总会觉得他在对某一位女子表达爱意,情诗也为他赚足了读者,好多优秀的诗歌开始在线下传阅开来,尤其是在学生之中。而对于他诗歌中所描述的女子,一直充满着神秘感,诗人也不曾向外透漏任何信息,不过,据知情人士说,王增增早在大学期间谈的女朋友,两人关系甚好。同时,也有一部分声音认为,他所勾勒的女子是虚幻的,是诗人为了炒作而为之的,面对质疑,王增增也一向低调,不曾公开表态。名家寄语 德不孤,必有邻。——
张石山 达观阅礼——葛
宝庆 诗人是有骨头的人。——赵少琳书法、篆刻 王增增自幼喜好书法,小学期间自告奋勇,执笔
涂鸦,常常弄巧成拙,苦于无人指导,不久便停笔。高中时期,恰逢书法教学逐渐兴起,师从
平遥县新美书画学校吴晓明学习书法,初临
邓石如,一气呵成,后学
曹全碑,学书数月之后,拜别老师前去
太原市求学。大学期间,自临雁塔圣教序、玄秘塔碑等名家碑帖,自学印章篆刻,先后得到了书法家李毅华、
刘维东等的亲切指导,书体自称一家,或厚重雄浑,或轻盈飘逸,王增增的书法不受传统束缚,却又彰显韵味,在圈内小有收货。对于他的篆刻,也可谓是成就不乏,据称,王增增自初中时期拿橡皮刻章开始,就一直不曾中断,后得到李毅华指导,篆刻技术炉火纯青,善刻
青田石、
寿山石章料,刀工委婉略显温柔,朱白呼应充满遒劲。代表作品 1《梦境》我爱你,只似一个梦境那么遥远,那么飘渺就如同雾里探月晕圈,缠绕过了心房那怦然一动的时刻我想说爱你我爱你,只似一个梦境孤独的心永远在漫步你,你在何方不就是我的左边和右边离你这么近又这么远我想说爱你对你诉说我的依恋2、六棵树(一)记忆深处的家乡小院,有六棵树奶奶说她也不知道这些树生于何年,自她嫁给爷爷起就一直矗立在那里了,小院正门处有两棵互倚的
花椒属,它们身子骨很低却极端的硬朗,浑身长满了刺,不紧不松地盘踞着,却也互不着碰;在它的左侧,俨然排列着三棵大枣树,高高地冲向天空的枝丫,怎么也学不会低头,于是,爱玩的麻雀总是在它们之间上窜下跳,尤其是在凉爽的午后,好不热闹;再有一个陪伴它们的绿意,便是悄悄躲在院墙角的那棵槐树了,静静地在那里待着,悄无声息地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命运的时针。……六棵树,在我家小院的空暇之地互相陪伴着。(二)于我的“华”而言,这六棵树不紧不慢地排在了我的所谓的“人生”影子下,它们循着亘古不变的命运而来,也循着这条清规而去,不是么?你看,儿时的我正像两棵
花椒属下不见身影的
小草,它们总害怕不谙世事的人们将我践踏,于是便努力地长满刺,努力地弯下腰,用它们弯弯曲曲的臂膀把我环绕,还在那紧张的怀抱中留一个空间,好让我沐浴朝露,面向阳光……你说,这两棵不曾衰老却也长满褶皱的花椒树,不正是伴我成长的第一个襁褓么?成长?我常对这个词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当初没有“花椒树”的呵护,那么,一切是否就没有这般余味,所以,我不敢再去想象了。(三)当两棵花椒树渐渐失去影子时,我蓦然发现自己早已不再需要它们了,
史铁生说道: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所以,我自然地向着头上的蓝天遥望,我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左右俨然有两棵高大的枣树,它们坚定地踩着足下的土地,一味地向上,在没有仇怨的天际边,蓝色装饰着美丽的梦,只是,我好像看不到它们头顶上的光环。……在长大的同时,总会伴着无数的惊喜,譬如,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枝丫上的麻雀比它们多了;譬如,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枝叶茂盛了许多;譬如,有一天我发现我看到了它们的头顶,好像没有光环,可是,一股暖流从足下涌上了心头。(四)世事是用来变迁的。这只是我多年以后以一棵槐树的口吻来认识世界的借口,如果不是这样,我或许还是像当初一样静静地享受一个怀抱的温暖,或许只是汲取一股莫名的力量让自己长得更高,而现在,我看到自己的左右,好像是几个砖块,好像是一堵墙,于是,我念不出这是不是冷漠。冷漠?不是的,因为这只是一个“撷华”的历程,如果不享受长大的孤独,我还将怎样面对未来,透过那堵墙,我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五)六棵树,演绎着我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