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
东汉中平二年创作的隶书作品
《曹全碑》,隶体,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此碑立于刘宏中平二年(185年)十月。此碑于明万历初在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曹全碑》碑石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有明拓本。
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书体为隶书,篆额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篆额佚失无存,碑阳主要记述颌阳(今陕西合阳)县令曹全的生平与功绩,碑阴刊刻57名集资刻石者姓名、官职和出钱数目。《曹全碑》因出土较晚,碑文完好,字迹清晰,故拓本众多,王昶金石萃编》、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等均收录,现有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拓帖等。据故宫博物院所藏碑拓本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碑石相传在明代末年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
《曹全碑》属东汉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结体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与此同时它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在任职上的兢兢业业,以及后来参与疏勒之役,镇压黄巾军起义的事件,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又因它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1996年被国家评为国宝级石碑,2004年由国家邮政局制成隶书邮票发行。
创作历程
基本情况
《曹全碑》是东汉末年郃阳县(今陕西合阳县)当地官僚士人为表赞郃阳令曹全在任内平定战乱、发展当地民生。造福百姓而撰写立碑的碑石
相关人物
曹全字景完,为敦煌效谷县人,其先祖是周王室后裔。曹全少时聪敏好学,长大后任官府小吏,先后担任凉州府治中、别驾。建宁二年(169),曹全被推举为孝廉,授予郎中,并任西域戊部司马、右扶风槐里县令。在此期间曹全参与了对疏勒的战争,终因胞弟去世而弃官归里。光和六年(183),曹全在潜居七年后又被推举为孝廉,于次年任酒泉禄福县长,后由于黄巾起义使得郃阳县郭家等造反,便被旨令为郃阳县令,在任上平定了郭家起义,并采取措施缓和各阶级矛盾,留意慰抚弱势群体,为当地百姓所爱戴。
《曹全碑》为敦煌效谷人曹全的手下官吏王敞、王毕、王历等刻立,刻立者均为郃阳县人,生平皆无考。
无碑额,碑阴有岐茂等题名五行,约四百四十余字。岐茂,碑阴记为山西省处士,生平不详。
流传收藏
碑石于明万历初在合阳县(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抗日战争初期,当地人行知省出于保护文物的意愿,便将汉《曹全碑》移置文庙南院,用土墙围护,今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现高253厘米,宽123厘米,文共20行,满行45字;碑阴题名33行,分5横列,共1165字。当时该碑出土时笔画完好,一字不缺。后在转移至郃阳县孔庙过程中遭到碰损,第一行末“因”字右下半缺损。在明末,由于大风折树、拓摹频次颇繁的原因,该碑自首行“商”至第19行“吏”,于清朝康熙断裂为一道,后经拼合亦有十余字损缺,但它仍算现有汉碑石中较完全,较清楚的一个。该碑石字为隶书八分体,清逸而遒劲,琢字亦无刀痕,没有书撰人姓名。
原文见注释
文物价值
艺术赏析
《曹全碑》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它字体的秀雅飘逸、柔婉流利、内刚外柔上,文字采用扁长方形构图,字体的笔画趋于柔美化,抑扬顿挫甚是明显,体现了书法的艺术美。《曹全碑》整体的风格属于婉约派,是隶书中平整、秀丽、灵动风格的代表。从形式上来看,《曹全碑》的章法布局与小篆《峄山碑》相似,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小篆的规范美,碑文文字排列整齐,具有整体性[7]。从结构上来看,《曹全碑》文字之间大小差异较大,字距宽、行距疏,文字在整篇中既有大观上井然有序的章法,又有局部的文字错落,整体富有变化,展示出了潇洒自适却又不失端正的精神风貌。
用笔
此碑的用笔抑扬顿挫明显,灵活多变,保留了篆书的一些用笔方法。其线条圆厚,含篆意而不露行迹,如此凸显立体感;起笔采用蚕头写法,微微下垂,行笔则由下而上得到伸展,笔画更加具有弹性;此外其主笔突出,每字粗细适当得体,整体空间安排和谐悦目,在如“戊”“延”等字表现出飘逸洒脱,笔画横向极尽伸展,在长横长捺上着力夸张。
结构
此碑结体以横向取势为主,充分发挥了隶书波笔画的作用, 使得字得走向左右伸展, 呈一种如水流动之势,同时又呈扁方结构,艺术意味浓。与同时期的其他汉碑相比,《曹全碑》更注重了字型的变化即各自走势,并注重收放,各自长短不一而使得内紧外放,且在如“胃”“秉”等字上呈现纵向笔势,使得整体结构处理上更加灵活多姿;其大部分字中宫紧收, 体现一种“向心”作用, 所以, 它不是单纯的笔画堆积, 而是密处不透风, 疏处可奔马。这种结体方法对后世楷书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法
章法布局行列整齐, 整篇字距大于行距,主要表现出疏朗匀净, 舒展奔放的特定章法;字形多取横态展开流畅,纵势内敛沉稳, 使得章法上显得飘逸多姿、端庄大度。
拓本
《曹全碑》存世最早的拓本为“因”字不损本,但由于捶拓之前,碑石未加清洗,因而与“断前本”相比,尚不够精良。对于“断前本”和“断后本”的区分,方若在《校碑随笔》中有着详尽的记述,其云: “最旧为‘未断本’,明季初出土拓本也。断后首行‘盖周之胄’之‘周’字,上左角损; ‘秉乾之机’之‘乾’字,穿中作‘车’旁;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末笔损;第十一行‘咸日君哉’之‘日’字损作‘白’字;第十六行‘庶使学者’之‘学’,末笔损。是碑先损‘日’字,次损‘悉’字,再次损‘乾’字,又次损‘学’字,又次损‘周’字。近拓有‘周’字、 ‘日’字、 ‘悉’字损,而‘乾’旁未穿作‘车’旁,亦有‘悉’字损,而‘日’字未损作‘白’字,乃碑估于拓时弥之以蜡,然后拓,或拓后描填欺人也。”‘
断前本
据近代以来出版的《曹全碑》拓本, “断前本”的主要印本有以下三种:一、王懿荣旧藏,李文田张祖翼题首,明拓未断本。依此影印者有五种,即延光室复印照片本、古物同欣社委商务印书馆代印本、有正书局以延光室照片翻印本、日本《书苑》胶印本和人民美术出版社胶印本。二、张铨托忒克·端方杨守敬等人题跋,吴昌硕题签,明拓未断本。依此影印者有两种,即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和文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翻印本。三、北京文物出版社珂罗版印及凹印明拓未断本。此外,《曹全碑》还有翻刻本存世。
因字未损本
由于《曹全碑》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断裂,因此,现在人们见到的《曹全碑帖》大多是碑石折断后的拓本。而顾公雄先生家人捐献的《曹全碑册》却是《曹全碑》没有断裂时的拓本,也就是《曹全碑册》“因”字未损本的拓本。所以,顾公雄先生捐献的这本《曹全碑册》拓本可以说是所有拓本中最珍贵的一件。顾家收藏的《曹全碑册》,是《曹全碑》出土后的最初拓本,碑文保存完好,被中国书画界人士一致推为海内外的仅存孤本,藏于上海博物馆。
相关研究
《曹全碑》记载有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征讨疏勒国之役,与可见传世文献记录不合处甚多,两者可相补互勘。且《曹全碑》记载讨疏勒事外,提供研究汉代中央王朝管理西域的资料之外,还记有党之祸、黄巾军起义等史事,也为东汉郡县制度、家族研究提供了资料,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曹全碑》对于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地方官府属吏亦有帮助,即从《曹全碑》等文中“门下祭酒”“门下议曹”等题名中看出两汉州郡县属吏的数量可随事情需要增减,制度尚未统一,即“扩大门下之组织者”。
《曹全碑》中“征讨疏勒国”等文本资料向世人透露出东汉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是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的,如此对国外汉学研究者所发表如“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在阳嘉年间以后便已逐渐丧失”的言论进行矫正。
相关价值
《曹全碑》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艺术价值亦高。因其现状保存较完好,文笔具有平整、秀丽、灵动风格,如此自古便被历代书法名家推崇,是人们学习汉隶的经典范本。且经有关学者研究,《曹全碑》含有“隶书草化渐近楷法的变革创新”,是百年之后钟繇造就楷书的基础,对后世中国书法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曹全碑》现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级名碑之一,并在1996年被国家评为国宝级石碑,2004年由国家邮政局制成隶书邮票发行收藏,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94件/组文物之一。
《曹全碑》石刻艺术魅力较浓重,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其碑身上刻有各种图案和纹饰,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提高对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与保护的认知。
《曹全碑》对曹全生平展开论述,塑造出一个文武双全,为国为民的中国古代官吏现象,对欣赏者产生精神和品质的启示与借鉴,具有教育价值。
名家评价
历代评论碑文隶书遒古,不减《史卒》《韩敕》等碑,且完好无一字缺坏,真可宝也。(历代评论文笔接近如《史卒》《韩敕》等古代碑文隶书,且完好无损,无一字残缺的唯有《曹全碑》,如此可以当作珍宝看待)。
——(明)赵崡《石墨镌华
此方(曹全碑)出最初拓也。止一“因”字半阙,其余锋锥锯利,不损丝发。因见汉族不独攻玉之妙,浑然天成,琢字亦毫无刀痕。以余平生所见汉隶,当以孔子庙《礼器碑》为第一,神奇浑璞,譬之诗,则西京,此则风赡高华,如建安诸子。譬之书,《礼器》则《季直表》,此则《兰亭序》。碑阴自伯祺止孝才五十二人,外五人名字不备,当是书石阙略,非剥蚀也。书法简质,草草不经意,又别为一体。益知汉人结体命意,错综变化,不衫不履,非后人可及。
——(明)郭宗昌金石史
《曹景完碑》万历间始出于阳土中,唯一“因”字半缺,余俱完好。且字法道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
《曹全碑》,万历间出自土中,故得完好如新。碑阴有门生故吏名,出钱以刻石者,盖全为邰阳令此邦人士颂德之文。故碑尚在县,不知何时埋没,今始掘得,较当时显著,更流美千载也。书意故是名迹,从中郎法度变出,别成一家。今耳目好新,乃竞宗之,白下郑煎早年学之颇似,晚复颓唐,不得气力,后未见其继。
一(清)陈奕禧《绿荫亭集》
字甚真切,古人用笔,历历可观。未经剥蚀,字画完好,汉法毕真,学者成宗之。——(清)郑篮跋语
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神品也。——(清)万经《分隶偶存》
其(《曹全碑》)用笔圆劲有篆势,虽瘦而腴,转折兼用,笔势宽严为之,故能遒丽独出。——著名学者姚茫父
相关争议
《曹全碑》出土的具体时间、地点,碑体大小、版本流变及送往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时间等,历来说法各异。目前学术界多采纳《石墨镌华》(万历四十九年赵撰)之说 “万历初郃阳旧城掘得此碑”。
参考资料
明初拓东汉曹全碑.故宫博物院.2023-06-21
曹全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09-04
..2023-06-20
..2023-06-22
目录
概述
创作历程
基本情况
相关人物
流传收藏
文物价值
艺术赏析
用笔
结构
章法
拓本
断前本
因字未损本
相关研究
相关价值
名家评价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