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菊》是由
清代小说家
曹雪芹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这首诗通过描写对菊花的回忆,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对未来命运的
隐喻。诗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1. 怅望:失意、伤感地望着天空。闷:愁闷,苦闷。
3. 秋无迹:谓尚无秋天的迹象。菊花盛开,是秋天景象的特色之一。故“秋无迹”,犹言“菊无迹”。
4. 梦有知:戚序本和蒙府本作“梦自知”,此从庚辰本。
5.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来,秋天南归。大观园在
平安京,故咏
秋菊时言“归雁”。
6. 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痴:戚序本作“迟”。此从庚辰本。
7. 黄花:菊花。病:程、高本作“瘦”。己卯本于“病”字旁改一“瘦”字。此从庚辰本。宋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忆菊》是一首七律诗,由
薛宝钗创作。诗题“忆”表明主题为回忆和思念。诗歌首联使用强烈的情感词汇如“怅望”、“闷思”和“断肠”,表现了主人公在没有菊花的秋季感到的失落。颔联描绘了春季对菊花的深切思念,即使是在寒冷的夜晚,也在梦中与菊花相遇。颈联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北归的大雁和晚间的捣衣声,引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尾联总结了前面的意思,并呼应首联,表达了主人公因思念菊花而生病的心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来年重逢的期望。整首诗不仅抒发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还预示了她的不幸命运。据
曹雪芹透露,
薛宝钗的丈夫
贾宝玉最终离家出走,导致宝钗成为孤独的寡妇,生活在深深的思念和痛苦之中。
江苏省考古学会会员闻荃堂认为,《忆菊》反映了宝钗即将面临的空虚和悲伤的生活状态。
《忆菊》出现在《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大观园中,其实隐藏着激烈的斗争和社会阶层的冲突。这次活动由
史湘云和薛宝钗主持,共有十二个题目,不限定押韵,参与者包括宝玉、
林黛玉、宝钗、湘云、
贾探春等人。《忆菊》作为菊花组诗的第一首,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
薛宝钗未来命运的暗示,揭示了她将来的孤独生活。
曹雪芹(1715—1764),
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家族原本属于
汉族,后被划分为
正白旗“包衣”。曹雪芹的人生经历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早年在南京享受奢华生活,后因家庭变故迁至北京。晚年居住在北京西郊的黄叶村,生活贫困,健康状况不佳,最终因病去世。曹雪芹个性豁达,才华横溢,擅长诗画。他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