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尼
总持、能持、能遮的梵语译音
【陀罗尼(梵 dhāraṇī,藏gzun%s)】
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的作用。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按梵语,系依具‘持’义的语根所形成的名词。意为能总摄忆持。
概述
(一)三种陀罗尼∶梵语陀罗尼,译为能持,谓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又翻为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原出于《大智度论》卷五所说五百陀罗尼中最初的三种。
(1)持陀罗尼∶谓耳闻一切语言诸法皆不忘失。
(2)分别陀罗尼∶谓分别了知诸众生诸法。
(3)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着、不动。
然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以‘字入门陀罗尼’代替此三种中的‘分别陀罗尼’。‘字入门陀罗尼’,谓‘阿’等四十二字能摄一切语言名字,故闻‘阿’字时,入一切法初不生,闻其余诸字时,亦悉入一切诸法实相中。
(二)指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三种∶出于《法华经》〈劝发品〉。法华宗以之配于三谛。即以此三者为空持、假持、中持。相当于空假中三观。
(1)旋是旋转之义。旋转凡夫执著有相差别的假,令入平等的空,成为一空一切空之从假入空的空持,名为旋陀罗尼。
(2)旋转平等的空而出于假,通达百千万亿法,成为一假一切假之从空出假的假持,名为百千万亿旋陀罗尼。
(3)以空假二者为方便而入于绝待的中道,成为一中一切中之中道第一义谛的中持,名为法音方便陀罗尼。
其中,旋陀罗尼居三陀罗尼之首,故又称为一旋陀罗尼或初旋陀罗尼。相传天台智顗尝证得此三者之首的旋陀罗尼。
(三)指大悲心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消灾妙吉祥陀罗尼∶此为时讽经(晚课讽经)所诵的三种陀罗尼。
◎附二∶〈四陀罗尼〉(摘译自《佛教大辞汇》等)
四陀罗尼,即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术陀罗尼、忍陀罗尼。语出《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陀罗尼,语译作总持,故四陀罗尼又称四种总持,略称四持。
此四陀罗尼之解释,显密不同。显教之意,依《大乘义章》卷十一所释云∶
(1)法陀罗尼∶谓闻持佛之教法而不忘。因闻而不忘,故又名闻陀罗尼。其修得方法有六∶先世之业因缘、现在之神咒力、药力、现在之修习力、禅定、以实慧深入法界陀罗尼门等。
(2)义陀罗尼∶谓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其修得方法亦有六,与上述法陀罗尼之修得类同。
(3)咒术陀罗尼∶谓菩萨能依禅定起咒术为众生除患。其修得方法有三∶现在之修习力、禅定、以实智深入法界咒术法门等。
(4)忍陀罗尼∶谓安住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其修得方法有二∶先世之久习力、现在之修习力。
以上之四陀罗尼,若约闻、思、修、证而言,则法陀罗尼是闻慧;义陀罗尼是思慧;咒术陀罗尼是依禅而起,摄末从本,修慧从本;忍陀罗尼是证心住理,属于证行。若约位而言,则法、义、咒术三陀罗尼是由初僧只劫入净心地所成就者,必定不动,最胜最妙,中间所得或因愿,或由禅定力不定不住。忍陀罗尼则起在解行,成就在地上,若通论种性以上亦能起之。若约大小乘有无之义而言,通而论之,小乘在得,如阿难陀之闻持第一;别而论之,唯在大乘,小乘则无。此乃因小乘人但求戒定慧等出离生死,不求一切诸大功德,所以不修诸陀罗尼,即使如阿难之闻持第一,若与菩萨相较之下,则仍属少。故谓‘小乘中无’。若约辨其因而言,如《地持经》说‘具四功德,乃能得之’,所谓四功德,即不习爱欲、不嫉彼胜、一切所求等施无悔、欣乐菩萨藏及摩德勒伽法。其中前二离过,后二摄善,故能得之。
又,密教之意,谓真言一一字能摄持一切教文诸法而不失,是为‘法持’,又名文持。真言一义能摄持无量义理而不失,是为‘义持’。真言具除灾招福等诸功德,故名‘咒持’。真言能令行者证得菩提智,认知诸法实相,故名‘忍持’。
此外,不空三藏《总释陀罗尼义赞》亦揭示法、义、禅定、文等四种陀罗尼。此亦有显密二释。
◎附三∶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卷一(摘录)陀罗尼者,总持之义也,外道所无。外道之咒,梵言曼罗,以表思语为义,明梵言毗地耶,以智为其义,其用并在祝祷禁厌。陀罗尼固不同之,其初非必有口诵语言,唯能记持诸法名相、义理而不忘失,一忆起之,则说法得无碍自在,是名云陀罗尼。故谓得陀罗尼,行陀罗尼,而不言诵陀罗尼,盖心中总持诸法者也。
夫《大论》者,释《大品般若》也,《大品》梵本成于龙树以前明矣。而《大论》间引《密迹金刚力士经》、《法华经》等,二经亦成于龙猛以前无论。《法华经》〈序品〉云∶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四谛。《大品》〈序品〉云∶菩萨摩诃萨,皆得陀罗尼及诸禅定,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得无碍陀罗尼。《大论》卷五释之云∶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除尽智),一识识(一意识),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着,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答曰∶是陀罗尼多种。一名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如偈说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种种不同,诸物名一,贵贱理殊,得此总持,悉能分别。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心不憎恨(中略)。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净音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又(同上)云,问曰∶前已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今何以复说得无碍陀罗尼?答曰∶无碍陀罗尼最大故,如一切禅定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诸解脱中无碍解脱大(得佛得道时所得也),如是一切诸陀罗尼中,无碍陀罗尼大,以是故重说。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有小陀罗尼,如转轮王仙人等所得。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陀罗尼、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是。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乃知。
《大品》、《大论》等所谓陀罗尼者,所以总持诸法义理,由是得无碍辩,而能四谛之心地法门,与禅定及等忍,俱为菩萨必须之资德,大乘不共之特色,与后来陀罗尼有文可诵,而似外道明咒,全不同焉。惟大乘教门,广大深严,书写至难,而印行未兴。其耳闻心记之劳苦,有不可测,陀罗尼之起,实非无故,则所以其可重,不须复论也。
◎附四∶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九章(依观摘译)陀罗尼(dha^ran!i^,护咒)在大乘文献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古时,吠陀中,尤其《阿达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于攘灾、祝祷。它们在印度人心中甚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无法将它废除。斯里兰卡佛教徒将若干优美的经典当作明护(paritta、pirit,即咒语)使用。同样的,印度的大乘佛教徒也将若干大乘经典改为咒文。而且,大乘佛教中存在着数量极庞大的佛、菩萨、诸天的咒语。又,《夜柔吠陀》的祭仪中,已可见到非常神秘的语言及音节。与陀罗尼的防护或增益有关的不可思议力,主要是在于陀罗尼中所含的智慧,而不是其语言与音节具有任何神秘意义。但是,不能否认的,陀罗尼中含有此‘咒语性的语句’(mantrapa-da^ni^)。
例如最短小的‘般若经’——《小字般若经》(Alpa^ks!ara^ Prajn~a^ramita^),即被当作陀罗尼使用。而《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也是一样。这些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心’(hr!daya),亦即减轻一切痛苦的真言,含有智慧之完成的意味。亦即‘去!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愿正觉的速疾成就。’此语句被认为某种程度的表现了‘般若经’教义真髓,不过,其精神上的水准不比《佛顶尊胜陀罗尼》(Us!n!i^s!avijaya-dha^ran!i^)高。《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将甚多‘般若经’编入陀罗尼中。又,〈甘珠尔〉中的陀罗尼,其效能之一是有助于理解《十万颂般若经》及其他较长的‘般若经’。
陀罗尼与经典之间,未必常有明确的界线。有些大乘经典除了陀罗尼,什么也没有。《无量寿(陀罗尼)经》(cAparimita^yuh!-su^tra)不仅有梵本,尚且有古和语译、汉译及藏译。而此经全卷也只是在赞叹陀罗尼而已。《大乘集菩萨学论》中所引用的〈宝光明陀罗尼〉,被类别为大乘经典。此《大乘集菩萨学论》,部颇广,全经主要在阐述大乘教理,此外,也述及菩萨不单只是渴望解脱,为了利益有情,他们需要一再转生,投身于各种行业及宗派中。经中并列举一长串的职业及宗派名。
《大云经》(Megha-su^tra)中的陀罗尼具有咒法的性质。如同其他大乘经典,该经卷首也如此叙述∶‘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难陀(Nanda)、优波难陀(Upananda)龙王宫殿……。’诸龙王向佛作礼后,有一龙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使诸龙王等灭一切苦得受安乐。受安乐已又令于此赡部洲时降甘雨,生长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生滋味。令赡部洲一切人等悉受快乐。’对此,佛答曰∶‘龙王!汝成就一法令一切诸龙除灭诸苦,具足安乐。’‘何者一法?’‘所谓行慈。汝大龙王若有天人行大慈者,火不能烧,刀不能害,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内外怨敌不能侵扰,安乐眠睡,安乐觉寤,以自福护持其身。(中略)是故,龙王!以慈身业,以慈口业,以慈意业应当修行。复次,龙王!有陀罗尼名施一切众生安乐。汝诸龙等常须读诵继念受持,能灭一切诸龙苦恼与其安乐。彼诸龙等既得乐已,于赡部洲即能依时降注甘雨,使令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得增长。’‘何者名为施一切乐陀罗尼句?’
其次,世尊即说陀罗尼。此陀罗尼是由诸佛、菩萨的咒语组成,其中穿插着祓除不祥及祈请大龙降临的祈祷文,以及如‘娑逻、娑逻、四、四唎、素漏、素漏、那伽喃、阇婆、阇婆、侍毗、侍毗、树附、树附’之类的咒语。经中并叙述如何以此陀罗尼施行咒法,且谓旱求雨诸法中,以此经所说为最。
有很多陀罗尼只是以写本的方式单独流传,有些则被汇集在一起。从中,吾人可以看到有∶趋吉避凶、消灾免难、往生极乐、召请菩萨等等的咒法。由五种陀罗尼合集成的,是《五护陀罗尼》(Pan~caraks!a^)。此经在尼泊尔颇受重视。其中∶(1)《大随求陀罗尼经》(Maha^pratisara),是对罪恶、疾病,及其他灾祸的防护;(2)《守护大千国土经》(Maha^-sahasrapramardini^)是对恶鬼的防护;(3)《大孔雀经》(Maha^ma^yuri^)是对蛇毒的防护;(4)《大寒林陀罗尼经》(Maha^si^tavati^)是对灾星、野兽、毒虫的防护;(5)《大护明大陀罗尼经》(Maha^〈raks!a^〉mantra^nusa^rin!i^)是对疾病的防护。第三的《大孔雀经》中屡屡提到‘Vidya^ra^n~i^’(女明王),其名与孔雀的除蛇有关,但经中也有对治一般疾病的疗法。诗人巴那(Ba^n!a,七世纪)在《Hars!acarita》第五章中,述及哈鲁夏瓦鲁达那之父王崩后,他如何进入其父之宫殿,以及如何行祭仪等等。其中更提及《大孔雀经》之读诵。此陀罗尼与《Moraja^taka》诗句中,以及巴瓦写本中蛇咒法的咒文有相同的起源,这是可以确定的。
陀罗尼在古代大乘经典中,份量极广。在后世附加的《法华经》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六章,以及《入楞伽经》的最后二章皆可见之。在公元443年首次汉译的《入楞伽经》,尚未成立此最后二章。因此,吾人可以认为这些陀罗尼在大乘经典中其成份较新。然而,吾人却不能认为它是佛教文献中最新时代的产品。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四世纪的汉译本中,已有陀罗尼存在。如果《无量寿经》中所言及的‘往生极乐者受陀罗尼’之文已被编入于二世纪译成文言文的原典中,则吾人不得不认为陀罗尼在当时早已存在。不过,将陀罗尼的出现追溯到佛教初期,应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溯及至释尊本人。释尊生长于相信咒力的环境中。对于释尊,就吾人所知,他希望传给众生的,是与古婆罗门仪礼有别的东西。陀罗尼应成立于印度佛教开始逐渐与印度教同化的时期。随着岁月推移,陀罗尼与怛特罗中的真言(mantra),逐渐没有区别,及至最后,陀罗尼完全被真言取代。《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中,陀罗尼分别列于经部及怛特罗部。而从《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及汉译三藏中,陀罗尼占大部分看来,可知此文献颇盛行于一切佛教国家,其传播极广。
分类
陀罗尼有四种,第一个是"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不忘"。陀罗尼有不忘的意思,佛的教法你听了、你学习,你会保持,不会把它忘记。
第二是"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不忘"。佛教经典里面所讲的经义,你能够记住,你不会忘记。
第三种,“咒陀罗尼",咒也称陀罗尼。咒,实在讲也是总持的意思。咒陀罗尼有五种名称,(一)“陀罗尼",(二)"明",(三)“咒",(四)“密语",(五)"真言"。
念诵要求
《佛顶尊胜陀罗尼》载:「夫诵陀罗尼,务存『梵音』,但取其声,不取其义。比来多失本音,良由『翻译文字』有异,遂使学者多疑不决……今所翻者,稍殊往译,应合『弹纽』,具注其侧,幸请审看,万不失一。不应『弹纽』而『弹纽』者,是陀罗尼之大病也。若无侧注,不假纽声,但依其文,自当周正。所有『口边』字者,皆须弹舌而言之,侧注平上去入者,依『四声』而纽之。所注『二合』者,两字相和,一时急呼,是为『二合』也……一切佛部陀罗尼真言,一切菩萨金刚等陀罗尼真言,悉皆如是……如拟学梵音念诵者,先须学梵音」(详《大正》十九册389中)。
宋‧赞宁大师云:「又旧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译明言多详音反,受持有验,斯胜古踪」(《大正》五十册725上)。文中强调学陀罗尼者一定要「务存梵音」,而且「但取其声,不取其义」。唐译密咒多用「反切」去详注「梵音」,所以才能「受持有验」,这都是要求要用「梵音」持诵咒语的明证。
刘继庄的《新韵谱》曾言:「自明中叶,『等韵』之学盛行于世,北京衍法五台,西蜀峨眉、中州伏牛、南海普陀,皆有韵主和尚,纯以习韵开悟学者」(见《赵光及其悉昙经传》一书,新文丰),可见历代祖师早就有以「悉昙声韵梵音」之学来教导学人,在当时甚至以「参禅」为大悟之门;「唱韵」为小悟之门,可见以唱颂「悉昙梵音」的法门是为进入「开悟」的重要方法。
宋‧郑樵《通志‧六书略》第五论云:「今梵僧咒雨则雨应,咒龙则龙见,顷刻之间,随声变化。华僧虽学其声,而无验者,实音声之道有未至也」。这是说任何宗教都有一种神秘的加持功力,咒语即是其中一种,但须依照它的「原音」来持诵,才能显现出咒语的神秘力量。如果声音不准确,距离所谓的「原音」太远、或太离谱,那么咒语本来所蕴藏的神秘力量就不能百分之百发生它的功效。换句话说,我们持咒全凭一念的「真诚」与「精进」,不管它的音准不准,当然还是会有感应的,不过很可能只是「事倍功半」。
《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开元中,五台山下,有一精修的王居士。连续念《佛顶咒》六年都不曾见已亡的父母,疑咒无验,欲生退心。忽见一老翁仪容。甚异。语云:「非是咒无灵验。亦非君不尽心。斯乃去圣时遥。翻译多误。咒词脱略,遂失其征」。老人即口授,令依此文句持诵。……后即见亡父母遂来……云:已乘儿精诚功力,近得生天(详《大正藏》第十九册页386上─389中)。
相关文献
华严经陀罗尼
(云栖祩宏《诸经日诵》所收)
此咒於莲池大师之《诸经日诵》已收入,并作为修行功课之一
此陀罗尼是普贤如来所说。经云:「若人诵此一遍,准诵龙藏中《华严经》上中下三本一遍」。何况常持。若能满十万遍,其人敏悟精微,洞彻一切教藏,至於福聚转障不可具说。普贤王如来(非普贤菩萨)为密教阿达尔玛佛(ati-buddha),乃金刚乘最极究竟,无上殊胜法教的宣演教主,由此可知华严法教与密宗红教大圆满法皆为理趣不二、殊途同归的成佛大法,愿行者珍视实修之。─出自《大正藏》第十九册页709下。
梵语:华严经四十二字母简介
中原地区佛教经典翻译来看,早期翻译的佛经大多属於《般若》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於鸠摩罗什译的《大品般若经》。晋朝太康七年(286)竺法护(Dharma-raksa)所译《光赞般若波罗蜜经》与元康‧元年(291)无罗叉所译《放光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均是这部《般若经》的同本异译。其中《放光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陀邻尼品】、《光赞般若波罗蜜经》之【观品】都有提到这「四十二字门」及字义,这是通过「梵语字母」或「字母组合」来宣扬诸法般若的空性思想。依次胪列「四十二个」梵文字母,在每个字母後又附以与《般若经》相关的教义来解说,宣扬教义时大多采用「者,……不可得」、「者,……不可得见」、「不可得」、「不可得见」……等句式,反映了《大品般若》经「诸法性空」的思想。
虽然当时讲习「四十二字门」的材料没有保存下来,但从有关当时研习、讲筵之盛况的记载,可以推想出「四十二字母」在当时的传习状况。尤其是鸠摩罗什所译出解释《大品般若经》的《大智度论》,其中龙树菩萨对「四十二字母」的解释非常详细,这使「四十二字母」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与学习。不久之後《华严经》也被译出,此经的【法界品】也借「四十二字母」宣扬与《华严》相关的教义,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当时人把「梵语字母」与「佛教义理」联系起来的观念。如《大智度论‧卷48》(T25, p0408b)对此「四十二字门」的说明:
问曰:
若略说则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陀罗尼门,今何以说是字等陀罗尼,名为诸陀罗尼门?
答曰:
先说一大者,则知馀者皆说。此是诸陀罗尼初门,说初馀亦说,复次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若闻「茶」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茶」外更无字,若更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是字常在世间,相似相续故。入一切语故无碍。如国国不同,无一定名,故言无名。「闻」已便尽,故言灭,诸法入法性,皆不可得,而况字可说?诸法无忆想分别,故不可示。先意业分别故有口业,口业因缘,故身业作字。字是色法,或眼见或耳闻,众生强作名字,无因缘,以是故,不可见不可书。诸法常空如虚空相,何况字?说已便灭,是文字陀罗尼,是诸陀罗尼门。求闻持陀罗尼
全称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
─出《金刚顶经成就一切义品》。唐朝中印度三藏善无畏奉 制译。《大正藏》第二十册页601下─603上。
念此菩萨神咒可得忆持不忘之力用,并圆满诸愿。
尔时薄伽梵。入诸波罗蜜平等性禅定。从定起已即说此能满诸愿虚空藏菩萨最胜心陀罗尼曰
南牟(一)‧阿迦(去引)舍(舒可反二)‧揭(鱼反)婆(去引)耶(余可反三)‧唵(四)‧阿唎(五)‧迦(入)么唎(六)‧慕唎(七)‧莎[口*缚]诃(八)‧
薄伽梵言。此陀罗尼。是过去现在一切诸佛之所同说。若能常诵此陀罗尼者。从无始来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悉皆销灭。常得一切诸佛菩萨共所护念。乃至未成佛来。所生之处。虚空藏菩萨恒随守护。令诸有情常所乐见。诸有善愿无不满足。一切苦患皆悉销除。常生人天不堕恶趣。生生之处常忆宿命。设不加法但能常诵获福如是。若欲加法持此陀罗尼求闻持者。当于绢素白[迭*毛]或净板上。先画满月。于中画虚空藏菩萨像。其量下至不减一肘。或复过此任其力办。菩萨满月增减……如其不能办涂香等供养之物。但作第二运心供养。法亦成就。即以手印掏珠。诵陀罗尼明记遍数。诵时闭目。想菩萨心上有一满月。然所诵陀罗尼字。现满月中皆作金色。其字复从满月流出。澍行人顶。复从口出入菩萨足如自发言咨启菩萨足下。诵陀罗尼未止息来。所想之字巡环往来。相续不绝如轮而转。身心若惓即须止息。至诚瞻仰便坐礼拜。闭目徐复观满月菩萨。极明了已。应更运心令渐增长周遍法界。复渐略观。于最后时量如本已。方始出观。又作前手印诵陀罗尼三遍已。举大母指发遣菩萨。作是念言唯愿慈悲布施欢喜。后会斋醮科仪复垂降赴。如是诵陀罗尼。随其力能或一日一上。或一日两上。从始至终每如初日。遍数多少亦如初上。不得增减。前后通计满百万遍。其数乃终亦无时限。然于中间不容间阙。后于日食月食时。随力舍施饮食财物。供养三宝。即移菩萨及坛露地净处。安置。复取牛酥一两。盛贮熟铜器中。并取有乳树叶七枚及枝一条。置在坛边。华香等物加常数倍。供养之法一一同前。供养毕已。取前树叶重布坛中。复于叶上安置酥器。还作手印诵陀罗尼三遍。护持此酥。又以树枝搅酥。勿停其手。目观日月兼亦看酥。诵陀罗尼无限遍数。初蚀后退未圆已来。其酥即有三种相现。一者气。二者烟。三者火。此下中上三品相中。随得一种法即成就。得此相已便成神药。若食此药即获闻持。一经耳目文义俱解。记之于心永。诸余福利无量无边。今且略说少分功德。如至却退圆满已来。三相若无法不成就。复应更从初首而作。乃至七遍。纵有五逆等极重罪障。亦皆销灭法定成就。
不空绢索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与《佛光大辞典》对〈光明真言〉的解释:「光明真言是大日如来之真言,一切诸佛菩萨之总咒。」由此开宗明义的简介,即可了解此咒的重要性及其在密教中的地位,因大日如来是密教的始祖。
〈光明真言〉的来源经典,在《大正藏》中有三:
(1)《不空索神变真言经》卷二十八〈灌顶真言成就品〉。
(2)《不空羂索毘卢遮那佛大灌顶光明真言》。
(3)《毘卢遮那佛说金刚顶经光明真言仪轨》:
〈简易罗马拼音〉om amoga vairocana maha-mudra mani-红莲 jvala pravartaya hum 〈传统汉字音译〉唵 阿谟伽 尾卢左 摩贺 母捺罗 摩尼 钵纳摩 入缚罗 钵罗多野 吽
[不空绢索毘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出自《大正藏》第十九册页606中
即名「光明真言」。毘卢遮那如来。为授母陀罗尼印禅定那神通法品。而最为第一。若有过去一切十恶五逆四重诸罪。烬然除灭。若有众生。随处得闻此大灌顶光真言。二三七遍经耳根者。即得除灭一切罪障。若诸众生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诸罪。犹如微尘满斯世界。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尸陀林中散亡者尸骸上。或散墓上。遇皆散之。彼所亡者。若地狱中若饿鬼中。若修罗中若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来不空毘卢遮那大日如来真实本愿大灌顶光真言神通威力加持沙土之力。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於西方极乐国土。莲华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堕落。复有众生连年累月。黄疾恼苦楚万端。是病人者先世业报。以是真言於病者前。一二三日每日高声诵此真言一千八十遍。则得除灭宿业病障。若为鬼娆魂识闷乱失音不语。持真言者加持手百八遍。摩头面。以手按於心上额上。加持一千八十遍。则得除差。六臂黑玛哈嘎拉神作病恼者。亦能治遣。若诸鬼神之病。加持五色线索。一百八结。系其病者腰臂项上。则便除差。
另:
不空大灌顶光真言(出不空索神变经第二十八卷洁字函)
尔时释迦牟尼大日如来。即伸右手。摩清净莲华明王顶。时大千世界六变震动。所有十方刹土。过现未来一切如来。毗卢遮那如来。一时皆现。亦同授与清净莲华明王灌顶禅定耶。尔时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毗卢遮那如来。各伸右手。摩清净莲华明王顶。同说不空大灌顶光真言曰
唵(喉中抬声引呼一)旖暮伽(上)废(无计反)噜者娜(二)摩诃亩[打-丁+](能乙反)啰么抳(三)钵头(二合)么入缚攞(四)跛啰(二合)袜野[合*牛](五)
若有过去一切十恶五逆四重诸罪。得闻此大灌顶光真言三七遍。即得除灭一切罪障。若诸众生。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诸罪。犹如微尘满斯世界。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尸陀林中。散亡者尸骸上。或散墓上塔上。彼所亡者。若地狱饿鬼修罗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如来真言。加持沙土之力。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极乐国土。莲华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堕落
秀州海盐普照院智圆。母丧以遗骨。盛于小匣。日诵毗卢灌顶咒。加持土沙。覆于骨上。殆至盈尺。一日顶骨。忽涌于爽面。初不以为然。仍旧覆之。翌日复尔。众皆惊骇。时武夷公权作记以广其事。大智律师。作赞以美之。文见芝园集
在汉译的《毘卢遮那佛说金刚顶经光明真言仪轨》中,说明了本咒为何名为〈光明真言〉的四项理由,兹列出如下:
1. 三世三劫一切诸佛,由诵持此真言咒力,速得成正觉;此神咒是百亿无数诸佛大日如来母、万亿无数菩萨圣众母;此大神咒、此大明咒、此无上咒、此无等等咒;依此名〈光明真言〉。
2. 此释迦如来常恒恭敬礼拜;昔修忍辱仙人行间,常诵此真言咒。时从顶出现百千光明,照曜三千世界成正觉,故名〈光明真言〉。
3. 依(此咒)光明力,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皆悉解脱恶趣,速得成正觉,故名〈光明真言〉。
4. 欲令父母灵生极乐净土,向西方诵千遍,定生极乐净土,是故建立墓所,以真言书,副无量寿梵字,安置父母墓所,必彼灵虽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必往生极乐净土莲华中地区宝座上成佛。(彼)时从眉间放白毫光明,故名〈光明真言〉。
除 欲 咒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经‧卷二》。出自《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543上、545上。
─或见《陀罗尼杂集‧卷二》。《大正藏》第二十一册页586上。
─或见《文殊菩萨献佛陀罗尼名乌蘇吒》。《大正藏》第二十册页778上。
经文节选:
时佛勒阿难陀。为未来没苦众生。广宣流布。时文殊菩萨先说偈言 一切众生类 回没婬鬼界
无能觉之者 唯我能救拔
永断生死本 普处寂灭乐
我文殊师利。今欲说神咒。拔济诸众生。除其婬欲本。有名乌稣吒(晋言usota)。除婬欲,却我慢。
句梨句梨-帝那‧忧拙忧拙-帝那‧
度呼度呼-帝那‧究吒究吒-帝那‧
若蜜都若蜜都-帝那‧
究吒呼究吒呼-帝那‧
忧守忧守-帝那‧
耶蜜若耶蜜若-帝那‧
度呼吒-究吒多‧
莎呵‧
诵咒三遍结缕。作七结系脚。
是咒能令诸失心者还得正念。灭婬欲火心得清凉。除其我慢灭结使火。三毒垢障悉得消除。若诸女人及善男子。精神处在无明重渊下。久处於生死不能得出要。洄波生死流没溺婬欲海。莫能觉之者,莫知求出要。呜呼甚可伤。若善男子善女人。心得惺悟还厌婬欲。应当与此陀罗尼咒令其读诵。婬欲之火渐渐消灭。婬欲灭已,慢心自灭。慢心灭已,其心则定。其心定已,结使则灭。结使灭已,心得解脱。心解脱已,即得道果。是则名为大神咒力。诚谛不虚,神力如是。断酒五辛七七四十九日。诸不净肉悉不得食。若男子行者九九八十一日。若女人行者七七四十九日。复昼夜六时勤心读诵。烧黑沈水、白檀香。散华供养十方诸佛。六时读诵曾不废忘。日数足已,结使即灭。其心泰然,无复婬欲。
当深生欣跃自发庆幸。今我遭遇大圣神力。此身宜至佛身。不惧沦溺。如是净心念念信向。断诸恶作转杂言论离间之语。不念名利。如是日数足已。决定解脱。其心泰然。无复欲慢。
大随求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阐释
全称普遍光明焰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
(经名)二卷,唐不空译。略称大随求陀罗尼经、随求陀罗尼经、大随求经、随求经等。佛在大金刚须弥峰楼阁,集一切大众,放顶毫之光照十方一切佛土说大神咒,名普遍光明。(中略)大随求陀罗尼。并说种种灵验之事。更有宝思惟译之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同本抄略。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阐释
【大随求陀罗尼(梵maha^-pratisa^ravidya-dha^-ran!i,藏Rig-sn%ags-kyi rgyal-mo-so-sor-h!bran%-ba-chen-mo)】
密教咒名。又称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随求无能胜陀罗尼、随求即得真言,略称随求陀罗尼。此陀罗尼能灭一切罪障,破除恶趣,随所求即时得福德,故名大随求陀罗尼。
依不空译《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载,此陀罗尼是随求菩萨八印言的第一咒,全咒计二百九十句,是陀罗尼中少见的长咒,自古在印度、西域中原地区等地颇受道俗喜爱。
全咒内容分为三段,首先叙述归命诸佛菩萨及三宝之理,其次叙说随求菩萨拔除一切众生罪障、烦恼、苦难、恐怖及疾病,令众生身心安乐、所求圆满、诸行成就趣向菩提,最后揭示受持此陀罗尼者,可得天龙、夜叉、乾婆、修罗迦楼罗等鬼神随从守护,与一切如来之所护念。
关于此陀罗尼的功德,在不空及宝思惟两译本中,皆说此咒有广大利益,并述及听闻之功德、受持读诵之利益及书写带持之功德与作法,文中亦载有种种灵验谈。据经文所载,此咒可攘除天灾地变的苦厄,有火不能烧、毒不能侵、降伏邻敌、破无间狱、除龙鱼难等诸种功德,以及招福德、灭罪障、坚固身心、求子得子、五谷丰穰、调顺天候等利益。而《随求菩萨感应传》三卷中,也载有各种灵验事迹。
在日本此陀罗尼之传持亦颇盛行,计有最澄请回梵汉两字随求即得陀罗尼,空海请回梵字大随求真言、梵字小随求真言,圆仁请回随求八真言,惠运请回随求陀罗尼,圆珍请回梵字大随求真言。宽治六年(1092)三月,明觉撰‘勘注’一卷,释此真言之意义。
[参考资料] 《秘藏记》;《瑜伽大教王经》卷二;《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四十帖决》卷七;《秘钞问答》卷十;《阿娑缚抄》;《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诸说不同记》卷三;《胎藏界七集》卷上;《要尊道场观》卷上。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概述
分类
念诵要求
相关文献
华严经陀罗尼
大随求陀罗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