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
公元(拉丁文:Anno Domini,缩写为A.D.,意为“主的年份”;英文:Common Era,缩写为C.E.) ,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元,也称公元纪年法或公历纪年法。源自西方社会,由中世纪教士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Exiguus)于公元525年提出,是国际标准纪年方法。。
早期西方社会纪年方法多种多样,如税收年纪年法、罗马建城纪年法、执政官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等,使用不便,难以统一。随着基督教的扩张,6世纪的教士狄奥尼修斯主张以耶稣出生之年作为纪年的起算点,并把耶稣诞生前、后的日期分别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缩写为B.C.)和“主的年份”。这个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到8世纪以后,这套纪年方法逐渐被西欧基督教国家使用,11至14世纪概念普及。18世纪随着西方国家对外扩张,西方文化、历法等广泛传播,公元纪年也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使用的纪年方法。与此同时,近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同时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开始改用“公元”(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和“公元前”(Common era,缩写为C.E.)的称谓。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法以耶稣诞生之年为起点,该起点称为公元元年(公元1年),以公元元年为界又可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公元前数字越大年代越久远,公元后数字越大则离今天越近,没有公元0年。公元纪年法对国际社会统一时间记录标准,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定位,推进全球文化交流都有重大影响。但也有学者指出,公元纪年存在宗教偏见,影响了纪年法的多样性。
词源
公元525年狄奥尼修斯创立基督纪元时,将耶稣出生的年份称为“Anno Domini”,拉丁语意为“主的年份”。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英国历史学之父比德 (675— 735年)在《英国史》中,进一步确认了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基准,将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缩写为A.D.,拉丁文),而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缩写为B.C.,英文),这种表示方法由此在欧洲传播开来。
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学者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对这种表示方法进行了改造。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第一次提出了“通俗纪元”(拉丁文:ab Anno vulgaris aerae)这个概念,公元1635年,这个名词被翻译成英文“Vulgar Era”。在此基础上,1708年,英语中出现了“公元”(Common era,缩写为C.E.)与“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两个词,分别代替A.D.和B.C.,现代,这两套表述方法都有不少人在使用。
历史发展
背景
古代西方社会纪年方法多种多样,如税收年纪年、奥林匹克纪年、执政官纪年、皇帝年号纪年、罗马建城纪年等。古代希腊、罗马人都曾试图将不同的纪年方法结合起来。公元前3世纪,西西里的提马埃乌斯(古希腊语:Τιμαῖος ,英语:Timaeus)建立了雅典执政官、奥林匹克赛会、阿哥斯的赫拉祭司、斯巴达的监察官纪年等多种纪年方法的对应关系。公元前1世纪末,西西里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古希腊语:Διόδωρος Σικελιώτης,英语:狄奥多罗斯)在《历史文库》中,将雅典和罗马的执政官纪年结合,并标注了奥林匹克纪年。通过这些方式,古代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有了初步的对应。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尼西亚(Nicaea)召开了第一次基督教全体主教会议,确定儒略历为教历,由于此时耶稣诞生的年份尚未确考,教历纪年沿用了罗马建城纪年。总体而言,早期西方社会多种纪年并行,虽然不同纪年能够结合,但使用不便。
产生
公元纪年法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公元6世纪,在耶稣诞生500多年后才被发明出来。公元525年,教皇委托教士狄奥尼修斯预先推算七年后“复活节”的日期并修订历法,因为复活节是基督教徒为庆贺耶稣受难后第三天复活升天而设立的重大节日,它的日期是教会年历核心,其他宗教节日大多据复活节日期来推算。当时罗马教会主要采用戴克里先纪年,但因为戴克里先不仅是异教徒,并且发动了对基督徒的大迫害 ,所以狄奥尼修斯决定放弃以该皇帝纪年为计算起始点的传统,他推算出耶稣诞生在A.U.C.754年,即罗马建城以来第754年,他以耶稣诞生的这一年作为推算始点,称为元年。耶稣生年之后被称为主的年份,耶稣生年之前被称为主前,该主张得到认可并在教会中使用,被称为基督纪元法,即后世所称公元纪年。
发展传播
到8世纪以后,狄奥尼修斯的纪年方法不断普及,西方基督教国家开始逐步使用。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召集天文学家对儒略历进行修订,后世称之为“格里历”,精度比儒略历有很大提高。这套历法继续使用狄奥尼修斯创制的基督纪元法。文艺复兴运动后,基督纪元法大范围传播。1627年,裴达提乌斯首次在历史著作中使用了基督纪元法。1700年,神圣罗马开始使用儒略历和基督纪元。此后,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和贸易网络为公元纪年法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公元纪年法被带到世界各地。1752年,北美殖民地开始推行公历,并以公元元年为基准,不使用0年的概念。法国拿破仑·波拿巴称帝后,也大范围使用公历和公元纪年。1918年,俄罗斯开始使用公历和公元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布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纪年法。
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加强,不同文化间交流和贸易增加,现代科技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公元纪年法的扩散,逐渐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纪年系统。但因为默认A.D.和B.C.的表示方法,意味着承认耶稣诞生于人类历史进程的中间点,非基督教徒对此难以接受。在经过大范围传播、若干政治事件和学者研究后,公元纪年法淡化了宗教色彩,C.E.和B.C.E.的表示方法逐渐推行开来。如詹姆斯·米切纳(James Michener)的《源头》(The Source,1965)一书的开篇提到一位以色列考古学家认为,用Anno Domini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都不会讨人喜欢。在经过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冲击后,以色列建国后采用了C.E.和B.C.E的纪年表示方法。当然,A.D.和B.C.的表述也不乏支持者,如2011年时任伦敦市长发表了一篇评论,批评英国广播公司采用C.E.和B.C.E.的做法。他认为:“决定使用C.E.和B.C.E,不仅是官僚行政上的一次小调整,而是一个看似细小实则有广泛后果的做法。”
此外,由于狄奥尼修斯创立基督纪元时,基督教还没有引入0的概念,公元前1年后就直接跳到了公元1年,在2000年和2001年间,针对新千年、新世纪究竟从哪年开始,引发了一些争论。美国学者约翰·杜海姆·彼得斯类比于计算机程序中的千年虫(Y2K)问题,提出这是一个零年虫(Y0K)问题。他指出,大部分人将2000年而非2001年作为世纪之交的节点来庆祝,这体现了公元纪年使用现状的弊端。
计算方法
年份标记
公元纪年法以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年份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不存在公元0年,元年前1年为公元前1年,元年后1年为公元2年。公元前年代的数字越大离今天越远,反之越近;公元年代的数字越大则离今天越近,反之越远。公元前年代描述必须写作“公元前XX年”或“前XX年”(或B.C.XX年、B.C.E.XX年);公元年代则可省略“公元”(或A.D.XX年,C.E.XX年)。基督教以外的文明采用公元纪年时,会与本国原有纪年进行对应换算来确定时间。。
年差计算
计算两个年份相差多少时,需看计算的年份是否同为公元前或同为公元后,或是一个年份为公元前一个为公元,三种情况计算方式不同:
两个年份同为公元前,如要计算差值,则直接相减即可。例如: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享年为551-479=72(岁)。
两个年份同为公元,也是直接相减。例如:计算到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少周年,算法:2009-1949=60(周年)。
若计算跨公元前后的年代,则计算方式为前后年份二者相加再减去1。因为公元起点不是0年,而是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所以需要减1才能得出准确的年份差。例如: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共相差了多少年,算法为1840+202-1=2041(年)。
时代与世纪
公元纪年,还分世纪与年代。每10年为一个年代,每100年为一个世纪。因为公元起点为元年而非0年,因此很多科学家及世界权威天文机构都支持下述说法:21世纪始于2001年,即21世纪是从2001年到2100年。同理,公元1世纪即为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公元前1世纪,即为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1年,以此类推。对于年代,通常把公元年代的每个世纪前19年称为某世纪初期,每一世纪最后1年不包含在任何年代里,通常表述为某世纪最后1年(或某世纪末),其余80年划分为8个年代。例如1920-1929年称20世纪20年代,2000年则称20世纪最后1年或称20世纪末。
作用及影响
统一时间记录标准
公元纪年法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时间标准,方便人们统一计划和组织,不同地区和文明的历史可以通过公元纪年法进行对照和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公元纪年法起到了关键的统一作用。
重大历史事件定位
公元纪年法的使用使得历史事件的日期化和比较成为可能,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时间框架,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加准确和系统化,有助于整理和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顺序和时间跨度,促进了历史研究和交流。
推进全球文化交流
由于国际交往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逐渐认识到使用统一历法的重要性。无论国别、宗教或文化背景都能理解和对照,例如各种宗教节日、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等均用公元纪年法来确定日期,这种共同的纪年方式方便了国际交流、历史研究以及文化交融和传承。公元纪年法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组织领域,它使得交易记录、合同签署和计时等工作变得简单和清晰。
公元在中国
公元传入中国
16世纪末、17世纪初,公元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发布 “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黄帝纪年与民国纪年法并行为法定纪年方式。但当时的知识分子如鲁迅等仍给予公元纪年高度关注。钱玄同更指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无论讲时事讲古事,都应和世界各国相连。中国之纪年“宜求世界一致”,“基督教纪年已经为世界通用”,“世界通用基督教纪年,是和基督教不相干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想是推动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重要力量,民族传统的纪年方法重新受到重视,再加上在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统治者上台后直接使用了法西斯纪元等种种原因,国内的部分学者和政治家从抗战大局出发,对改用公元纪年一事非常慎重。
1949年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中国采用公元纪年是从普世性角度考虑,也作为新政权建立的标志和与世界接轨的体现。公元纪年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纪年方式,还有助于形成连续的、发展的观念以及中西比较的历史思维。
公元纪年与传统纪年
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天干地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民国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 。我国古时的“干支纪年法”,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在近代曾使用“黄帝纪元”,所谓“黄帝纪元”,是以传说中的黄帝诞生年为元年的纪年方法,公元前2697年是古中国黄帝纪年元年,也是天干地支纪年的最早源头,为甲子年,而公元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末期刘衎(刘)元年。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是中国现行并用的纪年方法,二者各成体系又能对应换算。目前主要常用的有直接推算法和表格法,直接推算法即将干支与公元后纪年依次比对,在已知某年干支的基础上推算与此年距离相近的年份比较方便,如已知1990年为庚午年,即可顺序推算1991年;表格法即将西历与干支纪年排列成表格协助推算,如《公元干支推算表》《公元甲子纪年表》等。此外,还有两种纪年相互换算的公式推算法,又分为公元前计算公式和公元后计算公式,公式推算法可据公式计算任一公元纪年的天干和地支。
学术争议
耶稣生年不确
狄奥尼修斯制定基督纪元法时考证的耶稣生年并不确凿。事实上,耶稣出生之年有争议,各福音书的记载也不同。如按《路加福音所记》,耶稣应生于公元6-7年,按照《马太福音》,则生于公元前4年。据后来推算,一般认为,耶稣生年实际上应为公元前4年。但出于淡化宗教色彩和遵循传统等原因,后来人们虽然改变了公元的文字表述,但并没有修改元年的定义,沿用了狄奥尼修斯的“错误”规定。
宗教偏见
公元纪年法源自基督纪年,以耶稣诞生年份为公元1年,有西欧宗教文化背景,宗教色彩浓厚,不易被其他宗教群体或非信教人员接受,一些非基督教文化和学者认为,以基督教历史为基准的公元纪年法存在宗教偏见,没有公平的对待其他宗教和文化的历史贡献。
纪年法多样性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天干地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等,还有佛教纪年、伊斯兰教纪年、犹太教纪年、日本纪年、希伯来纪元、波斯纪元、衣索匹亚纪元、印度纪元、犹太纪元等,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公元纪年未必能被其他文化和宗教传统所认可。
历史事件定位不准确
公元纪年法虽然提供了统一的世界标准,由于公元纪年法源自西方,当时并非每个地区都采用该纪年方法来记录事件,对其他地区历史事件进行定位时,由于早期纪年方法的不同,尤其对较早历史时期的事件,传播及发展的时间记录可能存在偏差。除此之外,公元纪年法也存在地区差异和一些计算上的困惑和争议,尽管存在这些争议,公元纪年仍是目前世界上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纪年方法之一,对历史研究、文化交流和学术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8
..2023-07-19
..2023-07-19
目录
概述
词源
历史发展
背景
产生
发展传播
现状
计算方法
年份标记
年差计算
时代与世纪
作用及影响
统一时间记录标准
重大历史事件定位
推进全球文化交流
公元在中国
公元传入中国
公元纪年与传统纪年
学术争议
耶稣生年不确
宗教偏见
纪年法多样性
历史事件定位不准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