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邱寺
位于湖南省桃江县的寺庙
浮邱寺,位于湖南省桃江县西南方向七千米的浮邱山主峰,原为道教浮邱观,又名凌霄宫,是佛道共存的寺庙。该寺庙建于南北朝刘宋年间(420年—479年),明清朝廷曾设道纪司于此,管辖滨湖三千余道士。浮邱寺于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浮邱寺建于南北朝刘宋年间(420年—479年),道士潘逸远在浮邱山主峰辟谷炼丹修道,建草庐于女娲补天的堆石坪上,供奉真武大帝,称为祖师殿,又称“凌霄宫”。据称潘逸远得道之后,去益阳渡化了知县汪必量、县帮办李云台,三人同上浮邱山将祖师殿扩建成浮邱观。唐初,尉迟敬德奉旨修建龙牙寺之后,上浮邱观重修浮邱寺。从此浮邱观就变成了延至今日的浮邱寺。初次重修规模为五进五宅大佛寺。第一进为藏经阁;第二进为无量寿佛殿,还有南岳圣帝殿;第三进为祖师殿;第四进为大雄宝殿,内有大日莲、观音菩萨、药师佛像;第五进为玉皇大帝殿,有24位诸天菩萨。传说祖师菩萨金身是由800斤“九火铜”制成的,书有“尉迟恭监制”五个大字。明清朝廷曾设道纪司于此,管辖滨湖三千余道士。
浮邱寺历经千年,几经损坏,又经几度修缮。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55年)大规模改建。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两江总督陶澍,又捐资重修黄金阁、寿佛殿、祖师殿、观音殿,重建玉皇殿。山门立有贺氏所立的无量同寿碑,记述此事。1950年土改后寺庙作公产,留两僧守护。神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捣毁。1984年寺庙恢复。
寺庙介绍
现存的浮邱寺为清代重修后的砖木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总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寺为四进大殿,在同一轴线上,依次为黄金阁、寿佛殿、祖师殿、观音殿,寺两边有杂屋、饭堂、客舍等建筑。寺门额题“浮邱寺”石刻,门两边楹联:“翠耸层峦,仙风宛在;丹流飞阁,佛日增辉。”寺内壁上嵌有一块花岗石板,上镌爱新觉罗·旻宁皇帝赠给陶澍的御书“印心石屋”4个大字。寺内有许多历代显宦名流如清代陶澍、胡林翼等手迹碑刻。明末清初郭都贤题佛座联云:“中原地区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天。”清光绪时县令毛臣卓题联云:“古屋画龙蛇,中国后先双禹庙;暗谷宜风雨,大江南北两重庆巫山。”
寺庙后山有“飞来石屋”,相传佛祖自西土坐于石屋中飞来此山。石屋高2.33米,整体方形,外壁雕“八仙飘海”,屋基刻“双凤朝阳”。左立“风洞碑”,右有“炼丹台”,相传为仙人潘逸远炼丹处,煮石为粮,周围有齿石等古迹,经常有香客朝拜。
保护措施
浮邱寺于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寺庙介绍
保护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