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蚁(
食虫类:Oecophylla smaragdina),为蚁科织叶蚁
属下的一种昆虫,别名黄柑蚁、红树蚁。其是亚热带和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优势昆虫之一,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度、中国等地,其中在中国多分布于广西、广东和四川等地,喜欢栖息于气候温暖的地带,营树栖生活,在枝叶较密的树上筑巢,环境气温越高时,其行为越活跃。
不同黄猄蚁形态有一定差异,雌蚁体长15~18mm,
雄蚁体长6~7mm,大
工蚁体长9.5~11mm,小工蚁体长7~8mm。雌蚁头宽大,略成三角形,胸部短而粗壮,翅宽大,体色青黄。雄蚁头部较小,胸部粗大,足细长,体棕黑色,并密被红褐色纤毛。大工蚁头部方圆形,胸部长,腹面常有黑斑,足细长,附节5分节。小工蚁形态似大工蚁,体锈黄红色或红色。其为杂食性,具攻击性,取食
同翅目昆虫的分泌物或以小型
节肢动物门中的各虫态为食。觅食活跃度与气温有关,是一种昼夜活动的蚂蚁。其为“社会性”多形态昆虫,成群生活,一群黄猄蚁可有数万个巢穴。
黄猄蚁各虫态
虿尾虫均可入药,能补肾益精,通经活络,解毒消肿等;是一种高蛋白、低优质脂肪、低糖,且含丰富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是世界上
生物防治害虫最古老的先例,能防治
柑橘害虫。
命名与分类
1775年,
丹麦昆虫学家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Johann Christian Fabricius)较早科学描述了黄猄蚁。美国昆虫学家爱德华·奧利佛·艾斯(Edward Oliver Essig)提出该物种的英文名以“Red tree ant”称呼较为适宜。中文语境下,该物种由于体色多呈棕黄且腿部较长,形似一种
鹿科动物
小麂(Muntiacus Teevisi)而得名“黄猄蚁”。而在中国
广东省四会市,当地柑农利用黄猄蚁防治虫害的历史颇长,故也将黄猄蚁称为 “ 黄柑蚁” 。
截至2024年,在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分类标准,黄猄蚁共有6个
亚种,分别为O. s. fuscoides、O. s. gracilior、O. s. smaragdina、O. s. gracillima、O. s. selebensis、O. s. subnitida。
形态特征
黄猄蚁是社会性昆虫,群体中包含雌蚁、
雄蚁、大
工蚁和小工蚁。
雌蚁:雌蚁体长15~18mm;头宽大,略成三角形,黑色单眼3个;触角12节;上颚较宽,咀嚼缘有齿约11个;胸部短而粗状,前胸背板垂直,中胸背板凸圆,后胸背板和并胸腹节后方呈圆斜状;小盾片光泽,宽凸圆形,呈立扁状;足较短而粗大;翅宽大,
前翅约19mmx6mm,有一缘室和肘室,后翅12mmx4mm,后翅目翅钩17~24个;附节5分节,末端有钩状的爪和发达的中垫;前足胫节有距;腹部卵圆形,腹柄较短,有一宽亚四方形结节。
雄蚁:头小,上额狭,平伸,有柔毛多且密;咀嚼缘锯齿不明显;单眼明显,集中而色淡,复眼大且显著;触角13节,丝状,柄节长,向端部渐粗大,鞭的基节显著呈根棒状;胸部粗大,前胸背板前端低,中胸背板宽,前端圆凸;小盾片大;前翅9mmx6mm,后翅6mmx2mm,后翅具翅钩14个;足细长,附节5分节,末端有垫,无爪,前足径节有距腹柄细长,腹部扁平,卵形;外生殖器大;体色棕色并密被红褐色纤毛。
大
工蚁:体长9.5~11mm,头呈方圆形,上大下小,后缘直,无凹缘;唇基凸出,前宽后窄;额区小,近三角形;复眼卵圆形,黑色;缺单眼;触角丝状,脊短,由12节组成;上颚长而宽,端部着生细毛,咀嚼缘呈锯齿形,具7~9齿,端齿尖而弯曲;下颚须5节,下唇须4节,均短;胸部长,前胸背板凸起,前端狭窄,形成颈状,中胸背板上方圆形作弯曲凸状,胸部各沟明显;足细长,附节5分节,末端有和中垫,前足胫节有距;腹柄长,中后部渐粗;腹部短,呈卵圆形;腹面常有黑斑。
小
工蚁:体长7~8mm,形态似大工蚁;体锈黄红色或红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在全球范围内,缅甸、
印度、
斯里兰卡、
马来西亚、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在中国分布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福建省、
云南省和
四川省等地,也曾被引入湖北。
栖息环境
黄猄蚁栖息于气候温暖的地带,树常喜筑在枝叶较密的树上。气温达到 20℃以上的晴朗天气外出频繁,气温越高越活跃。气温低于 13℃时活动缓慢。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猄蚁为杂食性,取食
同翅目昆虫的分泌物或以小型
节肢动物门中的各虫态为食,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捕食对象为
吉丁总科(Buprestoidea)、
娇金花天牛总科(Cerambycoidea)、
叶蜂科(Tenthredinidae)等。此外,黄猄蚁能够利用环境优势主动攻击体型较大的
大蜜蜂,群体合作是捕食成功的关键。
节律行为
黄猄蚁中的
工蚁存在一定的节律行为,虽然工蚁昼夜活动,但夜间活动相对少且缓慢,日出后活动增强;喜温、湿及强阳光,适宜温度为26~34℃,相对湿度以61%~90%为宜;气温36℃以上时,工蚁成群下地吸水,气温12℃以下时,活动缓慢,甚少出巢活动,0~2℃低温持续3d会全部死亡;工蚁一般在树上活动,但在食物不足时,也会下树到十几米外觅食,并且活动路线较稳定。
社群行为
黄猄蚁是社会性昆虫,具有相互合作,品级分化和个体利它等特点。一处黄猄蚁
种群中甚至可存在数万个巢穴,群体包含雌蚁、
雄蚁、大
工蚁和小工蚁。
生长繁殖
交配
春季是黄猄蚁交配繁殖的季节,雌蚁和雄蚁在野外婚配、交尾。蚁巢通常位于山腰、山谷或山脚下的森林中,特别是在
水榕、
橄榄、
榕树、
龙眼、荔枝等树叶茂密的向阳树冠上。蚁巢的数量和规模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在6月至10月的期间,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蚁群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因此,蚁巢的数量和规模也会相应增加。然而,进入11月后,随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蚁巢的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减少和缩小的趋势。
筑巢
巢穴由幼蚁吐丝线将树叶串联而成,因此得名“织叶蚁”。巢穴的规模为椭圆形或者近长方形,一颗树上常有大小黄猄蚁蚁巢5~6个,小型巢穴一般只有6~10cm,而大型巢穴可以达到直径30cm以上。巢的外壁紧密,呈现灰褐色,通常仅留有几个供
工蚁进出的入口。巢内可能居住着3000~8000个不同发育阶段虫态的个体。当巢穴周围的树叶枯萎或巢穴受到破坏,或者老巢中的群体过于庞大时,黄猄蚁会选择迁移到其他地方建立新的巢穴。
育幼
在幼蚁发育的过程中,如果黄猄蚁
种群新“织”的育幼巢穴都建立在同一株树或临近的树上,那么工蚁变回排列成行,利用中足和后足紧紧抓住树叶,同时头部和前足伸展,抓住附近的树叶。通过这种方式,多只蚂蚁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蚁桥”。而另一部分
工蚁用大颚衔来原巢中大龄幼蚁,令幼蚁将产生的丝吐在两枚叶片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将巢穴越扩越大。黄猄蚁工蚁和幼蚁之间的这种特殊行为,使得幼蚁在筑巢过程中非常重要,通常在一棵树上可以观察到多个黄猄蚁巢穴,这些巢穴之间互不干扰。
另外,由于黄猄蚁的野外分布地较少出现冬季严寒低温天气,因此四季当中其巢穴内长期维持着完整的全
变态群体,且世代间存在重叠现象。而作为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昆虫,一旦当巢穴中的虫卵或是幼蚁被转移,
工蚁便会终止育幼,甚至可能会
捕食巢穴中的虫卵或幼蚁。
种间关系
在自然环境中,一些
跳蛛科(Salticidae)昆虫会捕食黄猄蚁,尤其是蚁冢蜘蛛(Cosmophasis bitaeniata)还会通过模仿黄猄蚁释放出具有欺骗性的
化学气味来捕食这些蚂蚁。像蚁冢蜘蛛这样,跳蛛往往都是通过伪装从而进入黄猄蚁的巢穴吃掉其幼虫,并在巢穴边产卵,这样跳蛛幼虫孵化后就可以更容易地接近黄猄蚁幼虫。又如黄蚁蛛(Myrmaplata plataleoides),这种蜘蛛是黄猄蚁的
贝茨氏拟态动物,其通过收缩身体的特定部位使自身形成一种
膜翅目昆虫身体结构的假象,甚至其头部两侧还各有一个黑点来模仿黄猄蚁的眼睛。
采集加工
云南省傣族自古以来就有食用黄猄蚁的习惯,其食用历史在3000年以上。由于黄猄蚁巢穴都建在树枝上,因此,要食用黄猄蚁需要学会采集与加工。
采集
最佳的采收时机应选定在夜晚或者大雾早上,这两个时段都是蚁群返回巢穴或者尚未开始外出活动的时候。
在采集过程中,使用两个洁净的
塑料袋进行操作:将一只尺寸稍小的塑料袋两侧各剪出一个大约3~4cm的孔洞;将其套入另一只较大的塑料袋内;把树枝上的蚁巢小心剪下,并放置在内层的塑料袋中;当蚁巢被完整地装入袋中后,将袋口紧密地扎好;由于受到了扰动,蚁巢内的蚂蚁会开始从内层袋向外层袋迁移;可以收集外层袋中的蚂蚁,进行后续的处理和备用;处理内层袋中的蚁巢,可以选择将蚁巢取出以收集其中的蚁卵,或者选择将蚁巢完整地放回其原始的位置。
加工
第一步先去杂、去霉变虫体,炒干或烘干,炒干时,用文火,烘干时,温度不宜超过80℃,时间不超过10min;第二步粉碎成粉,用80目过筛备用。
若在加工过程中,发现黄猄蚁体较小,有特殊臭味或者爬行时尾部高翘,多呈黄褐色、黄色或红色,则不可食用,人食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胀、
腹泻、
胃痛、视线模糊、皮肤过敏等症。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黄猄蚁的各虫态
虿尾虫均可入药,能补肾益精,通经活络,解毒消肿等。可用于肾虚头昏耳鸣,失眠多梦,阳遗精,
红斑狼疮,手足麻术,
偏瘫,硬皮病,
皮肌炎,肿疗疮,毒蛇咬伤。
食用价值
黄猄蚁是一种高蛋白、低优质脂肪、低糖,且含丰富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云南彝族、
哈尼族、俸族等民族常将黄猄蚁用沸水烫死后,再浸泡几小时,制成酸醋食用。在
泰国和
印度尼西亚,其幼虫和茧被用来当做鸟食、鱼饵。
生物防治
黄猄蚁能有效防治
柑橘的害虫,是世界上生物防治害虫最早的先例之一。早在1962年,广东广四县
柑橘属主产区在黄猄蚁数量足够情况下,对某些柑桔害虫
大绿蝽、潜叶甲、粉绿象虫、
铜绿丽金龟等有一定防治效果。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对黄猄蚁进行了不同的科学实验研究。例如,针对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的黄猄蚁,研究人员采用三种农药进行毒力测试,结果表明黄猄蚁对不同农药的敏感性及致死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了解黄猄蚁在
腰果品系上的分布并提供害虫
生物防治的参考,针对五个腰果品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表明树体结构的繁茂程度对黄猄蚁的分布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