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男,教授,1906~1995,籍贯浙江
海盐县,是我国发酵科学的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著名酿酒专家。早年留学
日本、
法国、
比利时,在法国著名的巴斯德学院学习,后转比利时发酵工业学院学习,毕业后获得生物化学工程师学位。
基本介绍
1936年学成回国曾在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任工程师、厂长,后在国内著名的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四川大学、
同济大学等校任教。1950年朱宝镛教授在无锡
江南大学(由著名实业家
荣德生创办)创立我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1952年经院系调整,在
东南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酵专业,1958年迁系建校在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并任副院长,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与造就了一大批国内著名科学家、酿造家、教育家、企业家,是中国酿酒工程师的摇篮-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的奠基人。
中国酿造学社与张裕酿酒大学
1936年朱教授学成回国,热衷于振兴中国酿造事业,并把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报效祖国的第一站。在
张弼士的那段日子里,在抓恢复生产的同时,朱教授与担任经理的
徐望之一起发起组织“中国酿造学社”,由于他的声望,国内酿造界的知名人士慕名而至,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诸如上海酒精厂经理汤腾权,厂长
陈騊声、中央大学农化系主任陈方济及教授
鲁宝重,张裕公司农艺师张勉新,化验室主任孙卫,烟台张裕公司副经理
朱梅等。
酿造学社是中国酿造史上第一个学术组织,出版的《酿造杂志》于1939年1月1日创刊,朱教授为征得有价值的学术文章,南来北往,定稿后由上海国光书局承印,当时有很高得权威性,学社办的很有气势,聚集了一批振兴中国酿造事业的人才,取得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张裕酿酒大学实际上是“中国酿造学社”在学术上的延伸,尽管这所大学只有一届毕业生,其影响却遍及全国。在
葡萄酒圈子里,只要提起张裕酿酒大学,就不愁找不到知音。
1992年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期间,已达八十六高龄的朱教授出现在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正在参观的国际葡萄酒局局长
罗伯特·丁洛特闻讯后连忙过来与朱教授长时间的握手问候,这一幕让在场的人至今记忆犹新。
创建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与“通化一号、二号、三号”
朱教授1949年开始在著名实业家
荣德生先生创建的
江南大学兼课,并任农产品制造系主任,引进
麻省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和苏联食品工业学院的教学计划。并亲自上北京,向高教部、食品工业部汇报,1950年正式把农产品制造系改为食品工业系。朱教授吸收美国麻省及
苏联教学计划的优点,让学习的内容宽一些,以后的适应性就强一些,这是朱教授一贯的教学指导思想。
吉林通化葡萄酒厂找朱教授要求帮助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朱教授当年去吉林通化葡萄酒厂,经实验分离出三种山葡萄酵母,定名为“通化一号、二号、三号”。使发酵
原酒口味好,残糖低、酒精度高,
挥发酸低,缩短发酵时间,澄清较快,对提高产品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克服了以前自然发酵的缺点。
创建并发展第一个发酵专业与写作第一本《葡萄酒工艺学》讲义
1952年,经院系调整,
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并入
东南大学成立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工业系。分设发酵、制糖、罐头食品、油脂4个组。朱教授任发酵研究组主任,朱教授所讲授的酿酒工艺学,啤酒、葡萄酒在当时都没有中文
教科书,他总结自己教学和实践经验,吸收国内先进科技成果,认真地编制讲义,花了一年左右时间,1954年完成了全国第一本20万字的《
啤酒工艺学》讲义,又花了把半年时间,编写出10万字的《葡萄酒工艺学》讲义。第一个提出了用大米与
玉蜀黍属来代替部分
麦芽制造啤酒的初步设想,经实验后获得成功,对当时啤酒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958年
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把
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迁至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朱教授作为建院筹委会负责人之一来到无锡,有故地重游之感。作为教学副院长的朱教授在院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自己动手改造实验室,建立教学秩序。特别对我国传统发酵工业、酿酒工业的教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主持编写了《
酿造酒工艺学》教材,1962年朱教授招收我国第一个发酵工学的硕士研究生。
“文化大革命”后,朱教授虽年事已高仍然放眼世界,勤奋耕耘,1979年恢复他的副院长职务,1981年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工学)学科评议成员,轻纺组召集人之一。
朱教授主持了《
葡萄酒工业手册》与《
中国酒经》的编写会议,还常给学生作国内外酿酒工业的发展介绍。
1994年90岁寿辰之时,广大子弟弘扬朱宝镛教授的丰功伟业,继承发扬他的治学精神,成立“朱宝镛奖学金”,作为学生的最高荣誉。
如今发酵科研组已发展成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学科是国家同类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点。
江南大学已发展成新的江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211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大家不会忘记朱宝镛教授对发酵事业特别是酿酒工业的贡献。
2006年是朱宝镛教授诞生100周年,校、院及他的学生们在江南大学新址生物工程学院大楼前面草坪上树立起朱宝镛教授的半身铜像,以致纪念,让后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