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红茶
福建省武夷山市特产
武夷红茶是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市特产,发源于武夷山,自明末清初出现以来,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武夷山红茶是全发酵红茶,主要出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宋元以来,凭借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与茶叶加工技术,武夷茶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名重天下。17世纪至19世纪,武夷红茶香飘海外,受到英国人的追捧,作为英国皇室喜爱的红茶,武夷红茶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武夷红茶是清代中国外销茶类中销量第一的茶叶。进入21世纪,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受到国内高端茶市场的青睐。
产品特点
武夷红茶属全发酵茶,以其独特的韵味著称,常展现出花果香或桂圆干般的香气。
其独特风味得益于桐木关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地终年云雾缭绕,雨量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尤其在春季采茶时节,连绵细雨导致日照稀少,促使茶农多采用加温萎凋的方式处理鲜叶。
桐木关地区松树密布,这一自然特征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得到了巧妙利用。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因采用松柴作为燃料,自然而然地吸收了松脂的香气。随后的烘干步骤中,茶叶继续摊放在竹筛上,置于吊架上进行干晾或烘焙,下方持续以松柴燃烧供热,进一步加深了茶叶对松脂香的吸收。
最终制成的正山小种,外观特征鲜明,条索肥壮紧结,圆直且色泽乌光油润。冲泡后,茶汤呈现棕红色,口感浓醇,带有显著的桂圆汤风味。
分类
红茶分为:
1、正山小种
1、祈门工夫
2、滇红工夫
3、宁红工夫
4、川红工夫
历史渊源
红茶起源于中国,其根源深植于福建省,尤以武夷山的桐木关为红茶的摇篮。武夷红茶,作为红茶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拥有超过400年的悠久历史。据王国安所著茶与中国文化记载:“我国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武夷山市桐木关的小种红茶开始的。”
红茶作为全球消费量最大的茶类,其创制之初即在福建省的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历史进程中,红茶的制茶技艺随文化交流而传播。清光绪年间,安徽人余干臣将红茶工艺自福建引入安徽至德(今东至县),并在尧渡街设立茶庄,成功试制出类似“闽红工夫”的红茶。随后,这一技艺在祁门县等地得到扩展,并促进了江西省湖南省、台湾等地红茶生产的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国红茶仍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此后,红茶的种植与制作技艺进一步传播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
产地环境
武夷山市桐木关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红茶的地方,位于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与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地的核心区,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该地区内,茶山、竹林、林木与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昆虫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生态体系。其独特的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为武夷红茶的培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造就了品质卓越的茶叶。
桐木关出产的“正山”红茶,特指产自中国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桐木村为中心,辐射至周边约56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产品。这里地势险峻,年平均气温稳定在18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加之当地长期培育的、适宜该环境生长的小叶种茶树有性群体,为正山小种提供了卓越的鲜叶原料,赋予了其芽叶独特的持嫩性与风味。
生产情况
武夷山市拥有茶园总面积达10万亩,涉及茶农2.2万户,直接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近5万人。
该地区年茶叶产量稳定在4900吨,总产值高达1.5亿元,其中出口量超过1850吨,出口值达3580多万元。茶产业在武夷山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9%。
此外,武夷山还汇聚了超过700家的茶企,其中不乏2家省级及地级茶叶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保护与发展地方特色产品方面,有61家岩茶生产企业已成功申请并获得使用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资格,进一步彰显了武夷山市茶产业的品牌实力与地域特色。
产品荣誉
2011年06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夷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武夷红茶产地范围为福建省武夷山市及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武夷奇种及其培育出的系列品种
(二)立地条件。
土壤质地为由火山砾石、红砂岩和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红壤或黄红壤,海拔≥400米,土壤有机质≥1.5%,土壤pH值在4至6之间,土层厚度≥40厘米。
(三)栽培技术。
1.育苗:采用无性繁殖,于每年9月至11月插育苗。
2.种植:春季2月中下旬至3月下旬;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栽植密度≤ 38000株/公顷。
3.肥培管理:每年每公顷施有机肥≥1.5吨,化肥≤500千克
4.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摘。
1.奇红类:4月上旬,采一芽或一芽一叶,一芽二叶。
2.小种类、烟小种类:4月中旬到5月上旬,采一芽二、三叶或小开面三、四叶。
(五)加工工艺流程。
1.小种:
初制工艺: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鹧鸪茶→精制
2.烟小种:小叶种红茶的初制产品→筛分→风选→拣剔→松柴二次熏焙→匀堆→装箱→成品
3.奇红:采摘→自然萎凋→加温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归堆→过筛→复火→装箱
4.加工技术要求:
(1)萎凋:采用日光萎凋或加温萎凋。当地表温度在30至40度时采用日光萎凋。加温萎凋在“青楼”中进行,温度控制在30至40度。萎凋时茶青厚度控制在10至20厘米。萎凋至茶青由鲜绿色变为暗绿色时停止萎凋。
(2)揉捻:揉捻至茶条紧卷,茶汁溢出时,停止揉捻。
(3)发酵:茶堆上盖布,茶堆温度控制在30至40度,经过4至6小时后,茶胚呈红褐色,并带有清香味即可。
(4)过红锅:待炒茶铁锅红热,温度达到220至260度时投入发酵叶。炒至茶胚无青味即可。
(5)熏焙:复揉后的茶胚抖散摊在竹席上,茶胚温度控制在40度以下,厚度控制在5cm以下,放进“青楼”底层,待茶叶带有独特的桂圆松子仁汤香味即可。
(6)复火:烘干的茶叶经过筛分拣去粗大叶片、粗老茶梗后,再置于焙笼上,用松柴烘焙
(7)松柴二次熏焙:茶胚温度控制在40度以下,厚度控制在10厘米以下。放进“青楼”底层。到茶叶有独特的烟熏味及桂圆汤香味即可。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小种红茶:色泽乌润,条索较紧实,尚肥壮。闻干茶具有桂圆汤香味。沏开后茶汤橙红明亮,清澈,滋味醇厚,甘滑爽口,具有特有的高山韵和桂圆汤味。
(2)烟小种:色泽乌润,条索较紧,闻干茶具有松烟香,沏开后茶汤呈红色,滋味较醇和,具有松烟味。
(3)奇红:色泽金、黄、褐、黑相间,条索禁秀,略显卷曲,闻干茶具有浓郁的果香、花香、蜜香。沏开后汤色金黄,清澈透亮,滋味醇厚,甘滑爽口。
2.物理化学指标:水份≤7.0%,水浸出物≥33%。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历史文化
民间传说
明朝末年,时局不稳,一支军队进驻桐木关庙湾茶厂,士兵占用了茶青堆放地,导致茶农恐惧逃散至山中。因此,待加工的茶叶未能及时烘干,出现软化、红黑现象。
为减少损失,茶农们创新工艺,将茶青搓揉成条,并采用当地丰富的马尾松木进行加温烘干。这一处理方式不仅挽救了茶叶,还意外地赋予了其乌黑发亮的外观和独特的脂松香桂圆干味,口感极佳。随后,茶农们将这批茶叶运至45公里外的星村销售,结果大受欢迎,售价远超以往,由此诞生了“桐木关小种”与“正山小种”红茶的美誉。
参考资料
武夷红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05-09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分类
历史渊源
产地环境
生产情况
产品荣誉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质量技术要求
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