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1888年7月17日-1970年2月17日),也译作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或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原名恰奇克斯
以色列作家,
希伯来语小说家,短篇小说家,诗人。
1888年7月16日,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生于波兰东加里西亚的小镇布察兹,之后,阿格农移居
耶路撒冷王国。早期用意第绪语写作,后来改用希伯来文。1908年,阿格农参加了犹太复国运动。并在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被遗弃的妻子们》,自此一举成名。192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婚礼的华盖》表现了犹太人特有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突出了作品“平民史诗”的特色。该小说的问世广受好评,也让阿格农在希伯来文学中的地位得到了保证。阿格农作品前期主题大多表现
欧洲犹太人的生活,例如小说《婚礼的华盖》、《海洋深处》、《宿夜的客人》。后期则主要写
以色列人的生活,强调犹太民族传统。
1966年10月20日,他的代表作《
行为之书》以犹太人生活为主题的极具特色的叙事艺术,而被授予
诺贝尔文学奖。阿格农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伯来文学家。除此之外,阿格农还获得过两次比阿力文学奖,两次
以色列文学奖等奖项。
1970年2月17日,阿格农在特拉维夫病逝,享年82岁。
为了纪念阿格农,以色列1985年发行了有他头像的50谢克尔纸币,当地一座犹太教堂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888年7月16日,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出生在波兰加利西亚布察兹小镇上的一个家境殷实的犹太家庭中。身为犹太望族后裔,童年受犹太宗教文化熏陶,青少年时间起接受系统、正规的宗教教育,谙熟
犹太教义,跟随父亲学习犹太经典以及犹太
启蒙文学。
1903年,发表处女诗作《雷纳的约瑟夫》。自1903年到1906年,他先后用犹太
德语、
依地语和
希伯来语写了大量诗歌、传说和民间故事,发表在当地的犹太杂志上。
写作生平
1908年,阿格农参加了犹太复国运动,经
维也纳到达
巴勒斯坦,住在雅法城(现为
以色列城市),任犹太法院第一书记,并担任犹太村社公会的秘书。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被遗弃的妻子们》,一举成名。他用这个篇名《Agunot》的谐音“Agnon”作为笔名,意为漂泊孤单的人。1910年,搬到圣城
耶路撒冷,专门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
1912年,出版长篇小说《但愿斜坡变平原》,小说描写了一对夫妻被迫分手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世纪前的
犹太教信徒,全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宗教色彩。
1913年阿格农移居
德国,在那里结识了亚历山大·马克思的妹妹埃丝特-马克斯(Esther Marx,1889-1973),他们于1920年结婚,婚后住在
柏林并且育有两个孩子。同时,阿格农结识了萨尔曼·肖肯(Salman Schocken),也成为了阿格农的文学赞助人,使他摆脱了经济上的烦恼。
1922年,出版长篇小说《婚礼的华盖》。以一个贫穷、虔诚的犹太教徒为其三个女儿筹集婚嫁金为主线,故事场景人物既有乡村,也有城镇;既有家庭,也有客店;既有富商,也有贫民;既有骗子、强盗,也有善良朴实的劳动者。它们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犹太人的平民世界,表现了犹太人特有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突出了作品“平民史诗”的特色。该小说的问世广受好评,被誉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现代希作伯来文学的巅峰之作”,也让阿格农在希伯来文学中的地位得到了保证。
1924年,阿格农的家里发生了火灾,这场意外烧毁了他的手稿和珍贵藏书。同年,阿格农重返
巴勒斯坦,与家人一起定居在
耶路撒冷的塔尔皮奥特附近,并正式以“阿格农”为姓。1929年,他的部分作品在反犹太骚乱中再次被毁。
1931年,他的作品开始由Schocken Books出版,短篇小说也同样定期刊登在属于肖肯家族的报纸Haaretz上。而阿格农在
德国创作时,还与
马丁·布伯合作编写了哈西德派故事
选集。这些早期著作多数发表在Jüdischer Verlag(
柏林)上。
直至1950年,阿格农先后出版 《行为之书》《海洋深处》《宿夜的客人》《
一个简单的故事》《订婚记》等小说作品。
1966年10月20日,瑞典文学院授予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诺贝尔文学奖,阿格农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伯来文学家。,颁给他的证书中指出他的作品“始终带有
神秘主义的色彩,甚至描写灰色的残酷景象时,也加上不可思议的、诗一般的、神话似的金色光环”。
1970年2月17日,阿格农在特拉维夫病逝,享年82岁。为了纪念阿格农,
以色列1985年发行了有他头像的50谢克尔纸币,当地一座犹太教堂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阿格农死后,家人代为出版了《
丢失的书》,该作后续也是中国与以色列经典图书互译项目首部成果,汇集了阿格农15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或勾勒描画对圣地以色列的向往之情,或真实还原犹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或诉说人世动荡、情感悲欢离合,或对犹太民族精神及智慧思想的探寻,或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的心志,表达了阿格农对犹太文化的真挚感情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主要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
文学影响和创作特色
文学影响
阿格农的著作一直是广泛学术研究的主题。许多希伯来文学的顶尖学者都出版过有关他作品的书籍和论文,其中包括巴鲁克·库兹韦尔( Baruch Kurzweil )、多夫·萨丹( Dov Sadan)、尼察·本·多夫(Nitza Ben-Dov) 、丹·米隆(Dan Miron)、丹·劳尔(Dan Laor)和艾伦·明茨(Alan Mintz)等。阿格农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特殊的触感描写了犹太人的生活,强调犹太民族传统。在获奖感言中曾声称:“有些人在我的书中看到了我甚至没有听说过的作家影响,而另一些人则看到了我听过但没有读过作品的诗人影响” 。接着他详细说明了影响他创作的是圣经故事。当然,他也受到了
德国文学乃至于整个
欧洲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朋友约瑟夫·海姆·布伦纳 (Yosef Haim Brenner)的作品。阿格农在
德国写作期间,还与希伯来学者哈伊姆·纳曼·拜力克(Hayim Nahman Bialik)和阿哈德·哈姆 ( Ahad Ha'am)相处过。
创作特色
阿格农前期的作品大多表现欧洲犹太人的生活,后期写
以色列人的生活,强调犹太民族传统。阿格农的中短篇小说内容极其丰富,时间上几乎涵盖了近两百年来的历史,内容有对加利西亚犹太人居住区的描写,也有对祖国
以色列的刻画,既写了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也写了他们的
精神状态。
耶路撒冷,三千年至今煌煌文明与累累灾难扭结的血痂,犹太文化经典、犹太民族过去与当下的血泪心灵,是他作品永恒的背景和主题。
阿格农创作的一大特征是以他的故乡布察兹作为作品的背景。布察兹曾是犹太人居住的重镇,
犹太教传播中心,如今已毁于战火,不复存在。阿格农的叙事艺术表现为现实和传说交替。在他所有创作中,当以《婚礼的华盖》最具特色。书中表现出的纯朴和别出心裁的幽默无疑使其成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然而,《宿夜的客人》一书也许最为重要。故事的叙述者重返阿格农童年故乡小镇——布察兹,屡次三番想聚集一些教友到犹太会堂举行宗教仪式,结果都无法如愿以偿。从这部小说的轮廓中,可以看到许多独具匠心的刻画:命运的变幻,人物的神貌,世事的经历和往昔的沉思。祈祷室的钥匙本以为已经遗失,结果返回到
耶路撒冷之后,竟然在旅行包里找到。对阿格农而言,这把钥匙意味着:除非在
犹太复国主义的旗帜下,否则传统秩序决不可能在犹太散居时代获得重建。阿格农是一位
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却不乏
神秘主义成分,使那些最灰暗、最普通的情景都笼罩在一层金黄色犹如童话诗一般的奇妙气氛之中,令人不禁联想到
马克·夏加尔从《圣经》中汲取主题的绘画。
艺术风格
阿格农的作品大多具有一种
浪漫主义风格,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有着幻想成分。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自《圣经》文学以来希伯来文学固有的传统和风格,而且也体现了犹太
民间文学和艺术的特征。阿格农的短篇小说兼备内容与形式、文体与韵律的完美,将希伯来短篇小说推向艺术的高度。他还创作了结构典雅的散文,编了民间故事集和拉比训言选、自传性的
随笔。
阿格农对
希伯来语作过深入的研究,除了早期有少数作品是用犹太
德语和
依地语写的以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用希伯来文创作的。这同他的“复国”思想密切相关。此外,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多出自犹太教法典和
俄罗斯、
波兰的哈西德派著作,他认为神的语言和世俗语言一脉相通,不可割裂。
人物成就
阿格农两次荣获比阿力文学奖(1934年和1950年)。以及两次
以色列文学奖(1954年和1958年)。
1966年,他的代表作《
行为之书》因其以犹太人生活为主题的极具特色的叙事艺术而被授予
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的致辞中,阿格农用
希伯来语介绍了自己:“由于罗马的
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摧毁了
耶路撒冷,以色列被从其土地上流放的历史性灾难,我出生在流放城市之一。但是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出生在
耶路撒冷王国的人”。
人物评价
阿格农是“现代希伯来文学的首要作家”,“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后世纪念
1970年2月17日,阿格农在特拉维夫病逝,享年82岁。为纪念这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杰出贡献,在阿格农诞辰120周年,以色列发行了诺贝尔奖系列的第一组
纪念币,一共包括一枚金币和两枚银币。纪念币正面图案为阿格农肖像和
希伯来语和英文两种语言的文字简介:“S. Y. Agnon – Nobel Prize in
文学 1966”。
阿格农去世后,
耶路撒冷前市长莫迪凯·伊什-沙洛姆发起将他的家向公众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筑内的厨房和家庭餐厅被改造成演讲厅和会议厅,并在那里举办了文学和文化晚会。2005年,耶路撒冷的阿格农房屋协会对这座建筑进行了翻修,并于2009年1月重新开放。这座房子是由
德国犹太裔建筑师弗里茨·科伦伯格(Fritz Korenberg)设计的,他也是阿格农生前的邻居。
人物争议
关于阿格农的授奖,
阿拉伯国家曾在
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表达了不同的意见,阿拉伯文学界认为,阿格农的一些作品公然为
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辩解。如短篇小说《塔布拉》中,女主人公竟宣称:“我祈求
雅威把耶路撤冷的疆界扩大到
大马士革。”在他的长篇小说《海洋深处》中,把
黎巴嫩的两个大城市苏尔和赛达均划为以色列的领土。其中还有描写
以色列人逼近
土耳其首都的场面。提出这次授奖表明了“政治倾向性”。并对瑞典文学院关于阿格农作品的影响超越了
希伯来语的范围一说,
巴勒斯坦作家
格桑·卡纳法尼则表示,这是“文学上的‘贝尔福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