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人
运用无性生殖技术生产的人
克隆人(human cloning),运用无性生殖技术生产的人。又称复制人。它是运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形成克隆胚胎,并发育为成体后而形成的自然生命体,其遗传物质与所移植的细胞核遗传物质相同。
克隆人是有别于通过天然有性生殖方式生产的人,涉及一系列技术,包括胚胎分裂;将体细胞核转移到去核卵;以及用细胞培养建立来源于一个体细胞的细胞系。克隆的类型也可按照有机体和该项技术用于的目的而加以区分。人的克隆可按照克隆的目的再细分为生殖性克隆、基础性研究和治疗性克隆。克隆技术无需雌雄交配及精卵结合,生产哺乳动物克隆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两种方法。
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大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
发展历程
20世纪初,H.J.韦伯(H.J.Webber)首创了“克隆”一词,用以描述由单一祖先个体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1938年,德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设想。1952年,美国科学家R.布里格斯(R. Briggs)和T.金(T.King)利用核移植技术成功培育出克隆蛙。1963年,哈代在一场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两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中,首次使用了“克隆(Clone)”这一术语。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莱文在其作品《巴西男孩》中,描绘了纳粹医生利用阿道夫·希特勒的基因复制出96个希特勒克隆体的情景。
1978年,美国作家D.罗维克在其小说《克隆人》中,讲述了一位富商将自己的体细胞核移植到一枚去核卵细胞中,通过体外卵裂形成胚胎后,再将其移植到母体子宫内,最终诞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而这个男婴正是那位提供体细胞核的富商的克隆体。1993 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的科学家进行了人类克隆。通过人工手段,这些研究者把每个体外受精的人类胚胎分割成了两团甚至多团细胞,这种方法可以被用来产生同卵双胞胎。这些细胞长成了早期胚胎,但未能达到可以在子宫着床的阶段。
1997年3月,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表明“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和不接受”克隆人实验的“四不”政策,并多次在不同场合重申了这一原则。5月28日,欧洲委员会咨询机构一-生化技术伦理顾问团在一份涉及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文件中申明,与操纵人体及优生倾向所包含的风险使得克隆人技术不具道德可接受性。任何借助人类细胞(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的细胞)来生产基因系统的人(即生殖性克隆)的企图都必须被禁止。在医疗辅助生育范围内,不管是通过胚胎分裂术还是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基因克隆胚胎应予以禁止。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其第11条宣布,克隆人是对人类尊严的侵犯。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生命伦理委员会在巴黎举行会议,鼓励各成员国采取适当措施,包括立法和监管措施,以有效地禁止人类的生殖性克隆。美国总统生命伦理咨询委员会在其2002年的《人的克隆与人类尊严》研究报告中指出,克隆人的尝试在“目前这个时候”是不合伦理的,因为它“涉及安全问题及对有关人员造成的伤害”。许多其他顾虑也使克隆人的尝试受阻。报告强调,克隆的概念提出了有关身份与个性、生儿育女的意义、生殖与制造的差别以及异代之间关系等问题。2003年11月,中国卫生部发布10项禁令,严禁克隆人和单身妇女通过手术妊娠,并修订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2004年1月,中国科技部发布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其中第四条就明确规定“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进一步表达了中国政府反对克隆人的态度。同年2月11日,美国《科学》杂志宣布,韩国和美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了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这是科学家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
2005年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第59届联合国大会在3月8日批准了联大法律委员会通过的这一宣言。作为一种签署反对克隆人全球公约的努力失败后的妥协方法,该宣言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且其中使用的也是敦促各国“考虑”禁止克隆人这样的软性措辞。但该政治宣言的问世,还是折射出国际社会对克隆人的反对立场。2007年7月,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在《人类生殖性克隆不可避免吗》(IsHuman Reproductive Cloning Inevitable: Fu- ture Options for UNGovernance)报告中强调,尽管目前的技术发展表明,克隆胚胎发育为胎儿的现实性并不存在,但克隆伦理问题并不会消失。在这一领域建立国际规范非常必要。2009年7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生命伦理学委员会发布了《人类克隆及其国际治理报告》(Report on Human Cloning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报告强调,国际社会要重视人类克隆技术的全球治理并就这一领域展开伦理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在这种活动中发挥积极带头作用。
2017年,借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上海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蒲慕明和同事得到了两只克隆猕猴,他们将其命名为“中中”和“华华”。虽然提供细胞核的细胞来自胎儿期而不是成年期的猴子,但研究人员相信最终用成年猴的细胞也能实现克隆。由于某些尚不清楚的原因,灵长目一直是特别难克隆的哺乳动物,因此这一结果是迈向克隆人的重要一步。
技术原理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生产哺乳动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两种。 
胚胎分割
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的方法将动物的早期胚胎分割成2、4或8等份,然后经体内或体外培养,移植入受体的生殖道内,以得到同卵双生或同卵多生的后代。最早的胚胎分割是1968年Mullar等人用家兔完成的,他们将家兔 8 细胞胚胎一分为二,移植给母兔,生出了仔兔。1974 年,Trounson 和 Moore 分割绵羊胚胎,繁殖出同卵双羔。这之后,哺乳动物如鼠、猪、牛、羊和灵长目均已产生了胚胎分割的后代,并且在动物的繁殖中得到应用。
细胞核移植
细胞核移植,是指将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或成体动物的细胞核,经显微手术和细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重新组成胚胎并使之发育成熟的过程。与胚胎分割技术不同,细胞核移植技术,特别是细胞核连续移植技术可以产生无限个遗传相同的个体。由于细胞核移植是产生克隆动物的有效方法,人们往往把它称为动物克隆技术。
细胞核移植的基本技术程序包括:MⅡ期(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卵母细胞的去核、核供体的准备、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融合、卵母细胞激活和重构胚的培养等。作为核供体的细胞可以是胚胎细胞 , 也可以是 ES 细胞或 ES 样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未分化的PGCs 或高度分化的成年动物体细胞。
应用
治疗性克隆是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然后将之培养成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人体器官。其做法是先从需要救治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然后将该细胞的遗传物质植入一个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该卵细胞开始自行分裂,直至形成一个早期胚胎(若该早期胚胎被植入代孕妇女子宫中,便能发育成克隆人),从这个早期胚胎中即可提取对生命成长发育起主干作用的细胞——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经过相应的技术处理,便可发展成该患者需要的各种组织,由于再造的细胞及组织的基因与患者的基因相同,因而以前的器官移植治疗方法中经常出现的排斥反应问题便得到了彻底的解决。通过这项技术,因疾病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意外事故引起的伤残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与治愈。
意义
克隆之“利”在于:其一,可以让那些得不到孩子的不育患者有自己的孩子。其二,这样的克隆是只用丈夫妻子自己的精子卵子,避免了伦理上和心理上的阴影。此外,克隆还可以挽救濒危动物,保持人群性别的合理平衡,保护少数民族遗传基因。更重要的是,克隆人可被用来研究,以比较和证明环境与遗传对人成长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就克隆技术而言,“治疗性克隆”会在生产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获得突破,给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实验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治疗性克隆所指向的终点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现,如果加以正确的利用,它们都可以而且应该为人类社会带来福音。
法律法规
1998年1月,欧洲19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一项有关严格禁止克隆人的协议。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禁止克隆人的文件。它禁止各签约国的研究机构或个人使用任何技术创造与一个活人或死人基因相似的人,否则将重罚。
1990年,英国通过的《人类受精和胚胎学法案》,认为克隆人类胚胎的研究是非法的。2001年11月22日,女王陛下政府公布一项新法案,明令禁止通过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即“生殖性克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反对生殖性克隆的国家。
1991年,德国实行《胚胎保护法》,严格禁止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以及克隆胚胎干细胞。2000年11月,德国卫生部提出一项新的《生殖医学法》草案,再次强调在德国不允许进行胚胎干细胞的培育研究。
2001年3月,意大利众议院批准了政府于1998年签署的加入欧洲禁止克隆人协议。
2000年4月14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关于《限制对人的克隆技术的法律》草案,禁止克隆人,违者最高将被判处5年徒刑。
2001年7月3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全面禁止克隆人的法案。
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自2001年以来一直在讨论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的国际立法问题。由于各国在是否将治疗性克隆也列入禁止之列的问题上争执不休,该委员会2004年底决定放弃制定禁止克隆人国际公约,转而寻求通过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政治宣言。2005年2月18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以71票赞成、35票反对、4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以决议的形式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
2003年12月24日,中国科技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12条《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申明中国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中国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
争议
不良后果
关于克隆人的讨论,一直伴随着伦理、法律和技术层面的深刻考量。威廉·克林顿洪国藩等权威人士对克隆人研究的反对,主要基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他们认为,克隆人作为实验室产物,违背了人类长期遵循的有性繁殖方式,特别是在西方宗教观念中,克隆人被视作对雅威亚当与夏娃关系的背离,因此遭到了宗教组织的强烈反对。此外,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非传统血缘关系,也挑战了传统的亲缘伦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尽管克隆人带来了伦理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反对科技进步的理由。历史上,输血技术、器官移植和试管婴儿等科技都曾引发伦理争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些技术,并享受到了它们带来的福祉。同样地,克隆技术,特别是“治疗性克隆”,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能够解决许多目前无法攻克的疾病和器官移植问题。
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和应用克隆技术。世界各国对克隆人的态度存在分歧,有的国家已经通过法律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而有的国家则对治疗性克隆持谨慎态度。但无论如何,对克隆人实验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项技术可能为国家带来优势和主动。同时,人们也需要认识到,克隆人并非完全复制的人类。克隆技术只能复制遗传特征,而无法复制思维、性格等社会属性。因此,所谓的克隆人并非人的完全复制,历史人物不会复生,现实人物也不必担心出现“自我”的替代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克隆人没有潜在的风险。例如,个人隐私的泄露、身份识别的困难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混乱等问题都需要提前预见并有能力解决。
人权问题
社会学角度看,人是有尊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克隆人实验是一种“制造人”的过程。人毕竟不是物品,不能随意制造,否则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人的不尊重会导致人性道德的丧失。另外,克隆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是不确定的,是现在的法律不能解决的。这可能会使克隆出来的人在精神、心理上受到难以想象的伤害。
法律问题
倘若人体克隆技术得以实现,当前的法律体系在界定其主体特性、民事权利与义务等方面会面临困境。全球各国普遍对“生殖性克隆人”持严格禁止或高度限制立场。1998年1月,包括法国意大利在内的19个欧洲国家共同签署了“欧洲反克隆协议”,这一协议开创性地成为全球首个明文禁止人类个体克隆的法律文书。
由于“克隆人”强烈抵触了人类的传统伦理道德,导致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都反对克隆人。法律能做到的也只是以法律条文禁止“克隆人”,并对“克隆”人的行为规定罚则,如英国将“克隆”人的行为规定为刑事犯罪行为。但是法律无法阻止个别科学家利用自己的私人设备偷偷地进行克隆人试验。如果“克隆人”真的诞生,那将导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法律问题。
伦理问题
人类尊严受到挑战的问题
克隆人是按照人为预先挑选好的基因、以技术工程的方式设计生产出来的,克隆人是被他们的生产者或者“原始体”所“定制”的。整个过程开始于父母或其他人意识中关于最终产品的蓝图,按照这个蓝图,克隆人以工业产品的方式被制造出来。这种基因组合的被决定性,使人降格为物,导致人类受到“工具化、产品化”的威胁,必将损害人的尊严。而且,克隆人的出现,将为优生学打开方便之门。克隆人若是为了优生,为了复制名人,就等于承认人类的遗传基因有优劣之分,从而导致将人分为优等和劣等,在导致基因决定论复活的同时,挑战人类平等基本原则。这也是国际社会反对克隆人的首要理由。
克隆人与生育自由权利问题
在克隆人伦理争论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作为公民的个人是否有权利选择克隆人这一无性生殖方式。”或“作为公民的个人是否有选择无性生殖的自由权利”。这种权利的出现是否有文化必然性;行使这种权利是否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这就成为审视克隆人技术是否应当的关键所在。肯定观点认为,克隆人为解决人类生殖的必要性和要孩子的合法愿望的矛盾提供了现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繁殖行为理性化的要求与社会文化价值需求间的矛盾。生育的文化需求,使克隆人技术应用具有了合理性存在基础。反对观点认为,克隆人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并不等于个体能以这种权利去无条件地使用该技术。而且,人的生殖权和个人生育自由要受自然、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以生育自由作为克隆人的伦理辩护,是将人的自由绝对化的结果。生育自由不应成为支持克隆人的辩护理由。
克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人伦关系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具有很大相似性和稳定性。克隆人的出现,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人类在数千年文明进化过程中所确立的伦理关系。一方面,克隆人技术有可能导致现实血亲关系的复杂化,使由这种血亲人伦关系所规定或所包含的人类某些权利-义务关系变得模糊,有可能动摇人类既有的人伦关系。另一方面,克隆人技术有可能造成麻烦的家庭关系。含有克隆人的家庭关系就有别于一切已有的家庭关系,包括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所形成的家庭。而生育繁衍也不再是男女间通过自然途径(性爱)和社会途径(婚姻)进行活动,生育行为与社会行为分离。男女的家庭角色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现今在父母双亲家庭抚养教育下的成长模式也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克隆人的生物风险问题
如在家庭关系中谁是克隆人的父母(如果一个男子想要孩子,便克隆了自己。尽管他希望成为克隆出来的孩子的父亲,但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个孩子实际上只是这名男子的基因完全相同的兄弟,因为他们的基因是一模一样的,孩子在生物学上的父母应当是这名男子的父母。关于是否允许一对同性恋者克隆自己作为自己的孩子,以及如何防止克隆人受到歧视等问题,都尚未有明确的答案。然而,这一切都需要等到真正的克隆人诞生之后,才能被提上立法议程进行讨论。
一方面,克隆人的出现会影响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种群生存、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克隆人的出现,将破坏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基因型,使之趋于单一化或同一化,进而消融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整体性。这对人类社会发展、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克隆人的基因型比较单一,极易受到病毒或针对某种特定基因的基因武器的袭击,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而且,基因工程技术打破了种属之间的遗传屏障而进行遗传重组,有可能使克隆人成为一种“怪物”,直接威胁人类安全。
弊端
风险性较高
动物克隆实验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在动物克隆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失败、风险性较高以及使用大量重组卵细胞、 产生大量畸形后代以及发生排斥现象等问题, 这些问题同样会出现在克隆人的科学研究当中。 如果仅仅通过某项动物克隆的成功个案来判断克隆技术的普遍可行性是不正确的,是以偏概全的,如果要想将动物(如绵羊)克隆的实验技术,完全照搬照抄用在克隆人身上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当这种不成熟的技术生搬硬套地应用在人体时, 克隆人的结果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 例如,英国胚胎学家威尔莫特认为,有很多理由可以考虑到, 由扎沃斯和安蒂诺里等人宣布的克隆人实验将会出现失败率高的现象, 正如试图进行动物克隆时那样。 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可行的技术方法去检查动物胚胎所有基因组的发育状态。 另外,2002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指出, 世界上首例克隆技术成功的是英国科学家的克隆羊技术, 因此他们最熟悉关于克隆的相关技术,他们认为,目前的技术还只是初级阶段,距离克隆人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路。 克隆羊“多莉”培育成功,经历了277头克隆羊试验失败的波折,怪胎、畸形层出不穷,这一幕如果在克隆人时重演,没有人能为 277 条生命的夭折负责,还有克隆动物被发现存在的早衰现象,尚无法解释。 若不顾这一切而匆忙进行克隆人,很可能酿成大错。
衍生的法律问题
克隆也会带来的许多法律问题,从刑法角度审视,最大问题可能是使人为所欲为,刺激犯罪。 一些刑法学家通过对犯罪史的考察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犯罪形态从暴力型向非暴力型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制约。 不是否定科学技术或者由科学技术所带动的社会进步,只是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给人类灾难性的后果,在对其应用必须有所节制。 克隆人的致命危险在于:没有把人当人,人之所以为人,是以有人性为前提的。 而在克隆技术中,人不是人,人是被作为复制对象而存在的,人成了物,丧失了人性而具备了物性。 物性可能会彻底毁灭人性,因为任何物性都不承认伦理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乃至社会秩序。 当人可以任意复制时,人人都变成了物,人类这个物种就会在地球上彻底丧失尊严。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人格、健康、生命都不会爱惜,相互杀戮也不会受到指责,在这个时候,再谈羞耻心、犯罪感可能都是多余的。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技术原理
胚胎分割
细胞核移植
应用
意义
法律法规
争议
不良后果
人权问题
法律问题
伦理问题
人类尊严受到挑战的问题
克隆人与生育自由权利问题
克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克隆人的生物风险问题
弊端
风险性较高
衍生的法律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