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河口乡是
锦屏县主要的民族风情旅游乡、地处
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
苗岭山麓,
清水江畔。
河口乡位于锦屏县西南部,东经108°49′45″至109°00′57″,北纬26°27′02″至26°37′22″,清水江畔,东邻
平略镇,南抵
启蒙镇、
固本乡,西与
剑河县南加镇毗邻,北与
彦洞乡接壤。距
黎平机场70多公里,距
隆里古城50多公里,距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工程
三板溪水电站大坝坝址40公里。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三板溪水电站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三板溪电站蓄水后,
河口乡是
仰阿莎湖库区第一个民族生态旅游乡镇。水陆交通发达,是锦、剑、黎三县的交通枢纽。
全乡地貌为低山,中山山地,海拔相对高差大,山谷切割深,最高海拔1266米,最低海拔34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600-800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红壤、红色黄壤和水稻土,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山区偏多,坝区偏少。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相对湿度80%,无霜期年平均314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乡国土面积126.2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侗、黎、等民族和革家。这些民族中,
苗族、
汉族、
侗族及革家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苗话、侗话。耕地面积9725亩,森林覆盖率达65%。
行政区划
辖瑶光村、文斗村、裕和村、韶霭村、中仰村、九佑村、岩湾村、南路村、锦中村、锦来村、加池村、格翁村、中寨村、河口村、唐东村、美蒙村、韶霭村、培陇村全乡19个行政村,53个自然寨。
历史沿革
文斗《姜氏族谱》记载河口地区在宋元时期即有人居住,明洪武时期,朝廷在瑶光地置茂广屯,驻军屯垦以御上游生苗。清康熙时,乡境内上
文斗镇、加池、岩湾三寨主动向
黎平县附粮入籍,被划归
龙里县蛮 夷长官司,而文斗下寨则归附镇远府
天柱县。
雍正初年黎平
知府张广泗到瑶光等地“巡边”,并招抚瑶光、塘东、番鄙、俾尾、践宗、俾陇、苗馁、中仰、苗吼、格翁、鄙亮11寨,归黎平府直属。雍正五年(1727),废五开卫设开泰县,河口乡境内除文斗下寨属天柱外,其余归属开泰县,雍正后期,清水江中上游地区完成军事征服行动在文斗和瑶光各设一塘。民国时期废黎平府及官司,河口地区均隶属于开泰县。民国3年废开泰,设立
锦屏县县,河口乡地遂归属锦屏。
原归属天柱县的文斗下寨亦划归锦屏。县下设五个团防总局,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第五团防局驻瑶光,下辖瑶光、边沙、固本、文斗4个团防分局。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锦屏。同月废除民国瑶光乡公所,建立瑶光乡人民政府,原甲更为行政组。1953年实行民主建政,
河口乡辖瑶光中寨、九项、小锦来、瑶光河口、瑶光里寨、党支、培亮、格翁、北斗坡、培了、锦中、乡政府驻瑶光、裕和乡辖培尾。1992年2月县下撤区并乡,
文斗镇、裕和、
河口瑶族自治县三个小乡并未河口。河口辖中寨、里寨、培尾、裕和、培陇、美蒙、韶霭、塘东、锦来、中仰、九佑、文斗上寨、文斗下寨、文斗河边、加池、岩湾、南路、格翁、锦中、河口20个村民委员会。2007年11月,根据州、县并村精神,瑶光中寨和瑶光里寨合并成
瑶光村,文斗上寨和文斗下寨合并成
文斗村。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融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浓厚的历史文化 于一体,开发前景可观。名胜古迹和旅游亮点有:“百年环保第一村”——文斗苗寨、青石文化的故里——瑶光千户苗寨、三板溪湖上令人神往的度假村——裕和苗寨和风光旖旎的韶霭苗寨,三板
溪湖区风光,乌斗溪瀑布群,青山界万亩草场及九十九眼天池,加池
清代四合院,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是我国乃至世界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林业契约文书及毛泽东同志过瑶光曾住过的地方——瑶光李家大屋等,作为苗侗群众聚居区,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歌舞、服饰、民居、饮食等传统文化,如“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韶霭花灯”、“
黄河腔”、裕和“十二诗腔”、“尝新节”、“瑶光
槭属耙节”、“裕和
腌鱼”等,很具代表性。
青山界
青山界素有黎、锦、剑三县屋脊之称。海拔900-1250米,总面积3000多公顷,山势起伏波澜,土地辽阔,特产丰富,既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又有古朴的民族风情和宝贵的文物古迹。山界最引人注目的九十九眼塘天池,其中有四大湖泊,自东往西,首先见到的白岩塘,长600余米,宽300米,深10余米,库区蓄水约90万立方米,湖底全是白岩镶嵌,一眼望去整个湖底泛着白光,故名白岩塘。沿着白岩塘往1公里便是长塘,又名海马朝天,此塘长约1000米,要想游湖一周,至少需半天的时间,因此此塘是九十九眼天池最长的塘,所以人们称之为长塘。青山界的四大湖泊静静地卧在青山界的怀抱中,春天潮水高涨,湖水随着沸腾起来,使整个湖面好似一锅沸腾的水翻滚着。湖周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百鸟争鸣。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散发出芳香。
文斗苗寨
文斗苗寨位于
锦屏县西部,历史最悠久、综合性最强的景区。其中最为有名的还数原始古树古碑,花飘香的季节,在桥上漫步穿越乡村,正可谓心旷神怡,成为来到
河口乡景区游客必游景点。坐落于青翠的半山上,前临滔滔清水江,后为碧绿的乌斗溪围绕,离寨不远有一处高达90余米的飞瀑,如诗如画。全寨居住着400余户苗家,民居均系木质吊脚楼。全寨掩映于参天古木之间,其中包括松杉、
红豆杉、银杏、香樟和
楠木。村内保留着古石板路、古寨门、古寨墙、古峰大台、古四合院、古炮、古号和古旗,还有数十块古石碑,记载着文斗村的沧桑。最令人惊讶的是,该村苗家保存着
清代木材贸易契约3万余份。2000多人口均系
苗族,百分之七十为
姜姓,居住的全是要木质吊脚楼,从文斗河边村举目仰望,两条青石板路尤如二条青龙宛延顺坡登寨头,这里有参天的古树,古朴雄伟的寨门,数不清的大小碑刻,修筑考察的坟,数十座规模恢宏的宅基及大宅院的残壁和清代古战场防御工事石墙、哨卡却依稀可见。文斗苗寨是一个有着悠久环保历史的苗寨,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几乎所有老百姓家中都珍藏有清代林业契约,约有3万件,是我国及至世界现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林契文书,成为我国继
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安徽“
徽州艾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
三板溪湖区
三板溪湖片区面积63平方公里,
河口乡占41公里,是一个以绿色为特色,生态环境为优势,集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其中主要景点有三板溪湖光山色,沿岸原始森林、峡谷瀑布,参观电站大坝、沿河瑶白北侗风情、瑶光等苗寨风情及青石板文化,堪称“天下第二个
桂林市”。江湖烟波淼,岸畔绿杉依依,山光水色莫不令人感慨万千。入夜灯火璀璨,更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出游其间三两声鸟鸣,却有远离尘世,犹如草木皆妖的灵山秀水,此地修身养性是有造化的。
韶霭八景
乌下江峡谷风光、云仙、谷瀑布群。沿路夹岸,碧水倒影,相映成趣,山水一体,山光水色,青山流水,亦静亦动,时而
野鸭浮于潭中,时而鱼儿翔于浅底,给人以虚幻,朦胧,至深至远的意境。两山高壁陡,尽显瀑布之声洪亮无比,其跌荡之声如万鼓齐敲,万雷齐鸣,响彻山谷,震耳欲聋,催人激奋。炎热夏季,在这里待上一会儿,就会觉得身上汗已落净,凉爽宜人。素有“清凉之乡”之美称!
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
全乡总面积121.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1804公顷,积耕地占34%,水域占7.8%,城镇建设用地占2.7%,其它占13%。耕地总面积8683.25亩,其中基本农田7859.416亩,人均占有耕地 0.65亩,人均基本农田0.3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
水资源
河口乡水资源较为丰富,全乡年平均年降雨量1400毫米,
三板溪水电站库区在河口乡境内水资源总量30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0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000m3。
生物资源
境内矿藏主要有铅矿、
金矿、
硅矿、
铁矿等,岩湾村和南路村有铅矿和硅矿。加池村的寨脚一带有丰富的金矿,青山界一带含有铁矿,因交通和投资问题未被开采。
交通
交通方面,乡内油路里程8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交通状况日益改善,多为晴通雨阻。水路方面,水路运输成为
河口乡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旅游者喜欢的交通方式,从三板溪大坝直达
剑河县。
经济发展
锦屏县河口乡“五措施”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一是以青山界为轴心,在瑶光村、培尾村发展天麻种植150亩,在培陇、美蒙、裕和等村发展桔埂、满山香种植300多亩,逐步形成点、面、线相结合的规模化药材种植基地。二是对全乡现有的8个药材种植点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点的联系帮扶指导制度,定期入点开展技术指导,随时掌握农户的种植动态。三是不定期地组织乡农业技术员,聘请有经验的种植能人,深入种植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班。共开展大小技术培训班16次,受训农户158户,461人次。四是以省直机关工委深入开展“双万”帮扶活动为契机,利用他们的信息资源优势,扩大与市场的接轨力度,形成一条“村两委+协会”、“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五是鼓励种植农户成立协会组织。
河口乡成立有药材种植协会组织2个,通过协会组织,促进农户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弥补因扩大种植规模出现的资金、技术短缺的缺口,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2010年河口乡农业总产值3175.97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2139元,地方财政收入22万元,支出2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6元。全乡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乡粮食产量3842吨,人均占有粮食453公斤;养殖
中华蜜蜂140箱,年产蜜2800公斤;全乡肉类总产量420吨,生猪存栏9322头,牛存栏1430头,马存栏212匹,羊存栏1120只,家禽存栏8417羽;完成水产总产量260吨,稻田生态养鱼800亩,网箱养鱼8780口,库叉拦河养殖4000亩,池塘养鱼500亩,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940万元。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乡目前有初中1所,乡级完小1所,村级教学点7个,中小学教师112人,在校学生 112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医疗卫生方面,有乡卫生院1间,
村卫生室11个,从业医师17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26%。
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乡17个村3583人。发展潜力河口是传统的农业乡,全乡丘岗山地广袤,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少而分散,不利于发展粮食作物,但发展种养殖业优势较明显。
1、生态条件优越,境内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
油茶、中药材、
渔业养殖等特色产业,是
锦屏县内发展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草山草坡面积广,载畜量大,是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理想区域。
3、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观,绿色特色农业产品逐步被群众接受,油茶基地、中药基地、渔业养殖初具规模,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养羊和
肉牛养殖呈逐步壮大的发展势头,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困难和问题
河口乡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瑶光寨的枫枝崇拜,韶霭寨的
百家饭和汉戏,九佑、中仰、美蒙等家的
油茶,裕和等寨的刺绣,青山界歌会,无处不在的苗侗歌声等等;碧波荡漾的二十多里三板溪湖,青山界数万亩天然草场,被誉为“环保第一村的”文斗,瑶光寨的古石板街道,规模宏大、沉睡于湖底的姚百万旧居遗址,加池古朴的四合院,数以万计令中外学者颇感兴趣的
清代民间契约文书,工艺和味道独特、令人垂涎的裕和
腌鱼,美蒙、九佑、中仰等寨神秘的偢家风情,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过
河口乡境所留下的革命足迹,这些宝贵资源,只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我乡旅游产业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框架。但与全国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的大势和我们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任务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景点开发定位不够明确。旅游产业前期的开发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景点至今尚无总体规划和详规;旅游前期开发没有明确开发前景定位和市场定位,景区没有体现资源特色,造成资源的破坏。如文斗村在2005年遭火灾后,农户无序建房,缺乏统一规划及标准。致使原有的原始“掉脚楼”风味荡然无存,造成对原有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
2、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一是接待能力有限。尤其是餐饮住宿条件有待改进,虽然旅游局在2007年在文斗村实施了10户集饮食住宿为一体的“
农家乐”,但硬件设施简陋,卫生及服务质量较差。其余景区(如青山界)几乎没有吃、住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更难吸引商务、会议和大型旅游团队,但目前这些情况大有改善。二是行路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大部分景区路况不良,甚至公路都无法接点。联结各景点间的环线公路尚未打通,旅行线路不顺,循环通道不畅,成为阻滞旅游产业发育壮大的重要因素。三是“游”的要素没有充分整合提升。现已开发的景区,都还处在依靠原始的自然人文景观招徕游客阶段,缺乏深度开发和包装打造,资源潜力未能释放;景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内涵基本没有挖掘,加之导游人员匮乏,难以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四是旅游纪念品开发滞后。具有地域特色的工农产品、民间工艺品没有得到开发提升,旅游纪念品交易通道还未打开,没有经营旅游纪念品,“购”的要素几乎缺位,弱化了其对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五是娱乐项目单一。缺乏能吸引游客游乐兴致的新、险、奇、特娱乐项目,游客玩不乐,留不住。
3、资源保护亟待加强。一要大力整治景区的环境卫生,改变农村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例如青山界大量投资牧养业,践踏啃食草坪,对景区的草资源破坏严重。由于景区没有观景步行道路,游客随意踩踏草地,乱扔
塑料袋、饮水瓶等杂物,破坏了景区环境,致使景区环境污染和植被退化加剧。三是古建筑保护措施不力。在2005年
文斗镇遭遇火灾前,文斗村尚存部分古建筑,可惜一场天灾,使之荡然无存。
对策与思考
河口乡当前,我乡旅游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随着我乡公路网络的进一步建设完成,将有力的改变我乡的交通条件。今后仍将结合国家“十二、五”
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的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我乡的交通条件。二是对景区的发展作出强制性规划。加强对景区群众的培训,提高群众对景区自然环境、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意识。三是着力搞好旅游下游产业的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工农产品、民间工艺品(如本乡本土的民族刺绣、裕和
腌鱼等)要开发提升,打开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交易通道。四是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的村干和从业人员开展旅游知识培训,结合上级组织部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实际情况,积极向上级争取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五是积极筹办节庆活动,加强宣传。充分利用“
上巳节”“六月六”“九月九”的斗牛会、赛歌会等民俗节日,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也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建立信息网、拍摄风光片、出版书刊画册等,吸引影视文化企业拍摄电影、电视,进行广泛宣传。六是加强旅游线的带动作用。选准一个景点进行重点打造,从而辐射邻村,达到共同富裕。
我们在开发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绝不能走以牺牲资源换取经济利益的路子。做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统一协调发展。因为我们深知:我们的优势在生态资源,我们的吸引力也在生态资源,如果生态资源倒退了,我们的旅游也就走到末路。由于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毁损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我们要把有价值、有开发前途的旅游资源保护起来,实行“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只有在充分保护原有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开发利用。使今后我乡旅游业有很好的生存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