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是一本由
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的图书,于2006年8月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以何兆武的叙述方式讲述了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的学生时期,展示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让读者参考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思考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
旧社会没有标准
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这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术上独尊一家,其会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什么都绝对化、纯粹化总是很危险的。
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蹿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对我来说,平生读书最美好的岁月只有两度,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一这三年,另一次就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七年。
1939至1946年,我在西南联大度过了整整七年,读过四个系,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人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看着这份珍贵的
何兆武先生口述的资料,好像随着他重新行走在那个时代的历史之路上。
何兆武,1921年生于
北京市,原籍
湖南省,西南联大(
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
马尔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
伊曼努尔·康德、
让-雅克·卢梭、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布莱士·帕斯卡、
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论著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牛津大学出版社)、《
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