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山
福建省漳浦中部的山脉
灶山山脉,位于福建省漳浦中部,南北走向。传说因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俗称“炼丹仙”)曾在山上采药炼丹,留下丹灶镇,流传有“灶冷烟寒雪满山,葛洪归去有余丹”的诗句,故称灶山或丹山。此山有磴道、樵径、盘山公路,可从四面上山。
一条从赤土乡段,上湖西岭转向南走10公里抵东平村,沿途可观逶迤的群山雄姿;另一条从深土乡东平水库北岸,可径上东平村,沿途可饱览山路两边山光水色。
简介
灶山主峰在东平村后,海拔580米,四周怪石嶙峋,奇岩叠嶂,古迹有葛洪仙祖庙、仙迹印、石棋盘、石碾、石炉灶。在峰上远眺台湾海峡,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穿梭如在脚下。主峰下布局八卦形的村民住宅,村东侧筑有289级石阶,两侧石雕扶栏,沿巨岩盘旋而上,直达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中将1976年空难纪念碑,皮定均将军长眠于灶山上,使灶山不但兼具雄幽之秀,更成了一座英雄般的山。
在灶山西北丛山中有闪门、苦致两座属赤土乡溪东行政村的自然村,是明末著名学者张若化、张若仲、张士楷的故居。村中“丹山家庙”中有黄道周题匾“永思堂”及张士楷题匾“理学布衣”。丹山家庙附近有珍贵的石刻群。在苦致村东面,有清末农民领袖黄桃起义的据点——乌咀寨、九婿寨。山寨久历风雨,雄姿依旧,石墙、石门完好。
灶山山脉
灶山是石屏山支脉溪坂五牙山—长桥横内山从县境中部腹地向沿海的延伸,山脉南北两侧形成赤土、湖西两个盆地。主要山峰有:
胶丢尾山 海拔506米,在湖西与赤土乡交界处。
乌龟山 海拔552米,在赤岭、长桥、湖西3乡(镇)交界处。
朝天马山 海拔465米,山中有后洞村,位于湖西乡境内。
灶山 海拔580米,以从前有人(传说葛洪)在山中设灶炼丹得名,又名丹山。北麓为湖西盆地,雅称丹湖。南麓属沿海的深土、赤湖2镇。山中向东一侧有东平村(属深土镇)。山下有石洞,纵深2公里许。
南峰 在赤湖镇南,山麓有南峰村。此山海拔仅148米,遍山嶙峋,屹立海滨。由于海蚀,泥土流失,存下层石垒叠,中间多空洞,故有“南峰空谷”之说。
六鳌半岛的六山(古名青山)、大澳山(海拔72.6米,土名崂岈山,雅称罗绮山)、虎头山(海拔86.7米)、鸟嘴山(海拔30.2米)、鸡心山(即东本山,海拔79.2米),也是灶山余脉的延伸。
灶山赋
奇哉灶山 于漳之南
千岩竞秀 滨海石邦
葛仙何觅 人去庐残
皮将殒命 千古迷藏
原隰漠漠 极目苍黄
羁旅离愁 月涌八荒
汤兮东溟 六鳌在望
帝王裔孙 倚其屏障
古垒斑驳 不胜沧桑
民生淳朴 南岳云雾茶桃洋
风战星宅 木石惶惶
寒川烟起 人间天上
灶山传奇
说来惭愧,以我对闽南文史所知之深,对于位于漳浦县中部的灶山,我竟然说不出多少关于她的情况来。问起漳州市的许多朋友,对灶山居然也是陌生的很。“山寒灶冷雪满山,葛洪归去有余丹”,据说,灶山是道家最重要人物之一、东晋著名药物学家葛洪炼丹修道之所,并因此得名,仅仅这一点,灶山也足以让我向往了――在我不很确切的印象中,虽然葛洪的仙迹遍布江南,但灶山却似乎是葛洪在八闽大地惟一炼过丹药的地方!
烈士陵园命名
皮定均将军烈士陵园命名为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基地授牌仪式在漳浦县会议中心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命名是漳浦红色旅游的一次跨越,也是打响漳浦旅游品牌的一次创举。作为纳入县旅游攻坚战子项目的皮定均将军纪念馆项目,项目,更是紧锣密鼓的推进中。皮定均将军纪念馆,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40亩,建设纪念馆7500平方米及纪念广场等配套设施。
皮定均陵墓
搭上好友林植的JEEP,灶山便成了迅即可触的目标。林植出身军旅,天生是个善于发现“新大陆”的奇才,纵横山水之间,多有奇遇。亏了有他,我才得以窥见灶山的真面目。这一趟,林植是带着老父的嘱托,远行到灶山看望一个人的。我不曾问起他将要看望的人,但我想,一个值得他这样不辞辛劳驱车数百里前去拜访,总是个重要人物吧。
春天总是如此让人赏心悦目,风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空气中弥漫的是绿叶和花的气息,一路走来一路歌,旅程便有些闲庭信步的意味了。在高速路快乐行驶不过一个多小时,从漳浦佛昙下了高速出口,再沿省道漳云线公路再往前走半小时至深土镇,云雾缭绕下的灶山便影影绰绰地出现在前方了。
通往灶山的,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一路上人烟廖廖,处处是曾被运载巨石的超载车辆压坏的路基,偶而有摩托车艰难地在山路爬行。不过五六公里的路程,竟用了近半小时。我不禁有些疑惑,行旅如此多艰,灶山靠什么,竟能够吸引一代宗师葛洪抛却寂寞,独自在深山中修行?
景致渐渐多姿起来,造型各型的奇石不断映入眼睑,远山笼照在一片缥渺的云雾中。路侧右侧出现了一条大峡谷,一弯流水波澜不惊地向南折去,消失在山壑中,大约,她就是源自灶山的东平溪了。然后就看到了东平水库,许是久旱的缘故,水库已失去了浩的气势,红壤的堤岸裸露在薄雾中,有一种油画般的视觉效果。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休后的南京市御史詹惠曾于在灶山下建“詹陂”,拦蓄东平溪之水灌溉农田。如今,詹厝陂早已不堪岁月荡涤,无迹可寻,好在1967年建成的这东平水库和干渠11公里,才使得深土镇的沿海农田得以继续吮吸灶山的甘泉。
左前方不远的山坡上出现了一座石坊,我举起长焦镜头拉近一看,坊上的石匾刻有“白云深”、“修门”等字样,忽然想起,不久前读明户部右侍郎、大史学家何乔远编的《闽书》,提到了漳浦的明举人林桧墓,其中就提到“修门”,想来就是指这里了。林桧,号青斐,灶山东平村人,明万历四十三年中式第二十八名举人,授晋江市教谕,颇得乡望。不用下车细看,石坊前,一定有何乔远题写的“北斗人师不远,东山吾道何嗟”。是呵,灶山,就该是地灵人杰之地呀,不然,仙风道骨的葛洪怎么会看中这里呢?!
前方出现了一个岔路口。不知道是兴奋,还是其它的情感,林植的脸上已经出现一种别样的激动。我注意到,岔路口的一棵台湾相思上,挂有一个简陋的指示牌,牌子的箭头指向几个字:皮定均将军陵园。
一代名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中将竟葬于籍籍无名的灶山,确乎让我大出意外,一路上的疑问却顿时迎刃而解:林植父亲是南下的离休老军人,军人的后代林植生于军营长于军营又投身军营,灶山有这样的名将守着,难怪于,他那么执着地要将我们带到灶山来。
我拾级而上,这是专为陵园修筑的一条石板路,在茂密的相思树的掩映中,曲曲折折的,依着山势向上绵延了数百级石阶。石阶上已经颇积了些落叶,除了我们这几个来自厦门市的游客,再也没有其他行人,偶而从树林深出传出的几声鸟鸣,给陵园平添了几许清幽。
一座红柱翘脊的亭子惹眼地出现在半山腰,亭上的横匾上,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皮定均将军纪念亭”几个大字。亭下是一块青石石碑,正面刻有“皮定均将军之墓”字样,背面的墓志铭的文字则记载了将军的丰功伟绩。从亭子后略略跨过几步,一座朴实无华的坟墓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默默注视着墓冢,它背靠灶山,面朝东平水库,尽享天地的钟灵之气,显出几分不平凡的气势来。这墓主的一生,是怎样的传奇呀?从安徽金寨的一个乡下放牛娃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从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到川陕根据地的创建,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豫北、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从中原突围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战争到镇守东南海疆,不管是中原突围神出鬼没,孟良崮上击毙张灵甫、灭掉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还是上甘岭战役上打得美国佬抱头鼠窜,崇武海战击沉蒋舰“永昌号”……皮定均将军的身上,诠释了一个时代英雄全部的含义。
我对皮将军的景仰,倒不是他的赫赫战功,而是他的平民作风。据说,皮将军爱骂人,官愈大则骂之愈狠,然从不骂士兵。他常云:“子不教,父之过;兵不教,官之过。”将军带兵之道,可见一斑。皮定均不仅治军有方,对农村和农业工作也是行家里手,他心系人民,把农民的疾苦始终挂在心上,因此被老区人民誉为“贴心人”。我曾去过皮将军在福州市的故居,故居的一个房间内,至今存放着将军生前所用之物——粪桶、箕、扁担、锄头、铁耙、竹、大扫把、斧头、锤子以及锹、镐、锨、拉钩等挖土种菜小农具,参观者无不动容:这种平民化的作风,如今还有多少官员仿效?
这样一个在沙场上所向披靡的名将,居然将安息之地选择在灶山,确乎是让人百般费解的。熟皮将军历史的林植道出了那段曾令全国军民无比震惊的故事: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在乘坐直升飞机前往东山岛指挥三军演习途中,由于雷雨袭击,座机失事坠毁于灶山之巅。没有战死在沙场的他,却在和平年代黯然陨落,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站在山腰远远望去,当年皮定均将军飞机失事时机翼擦山留下的痕迹仍依稀可见,东平水库在峡谷间默默无语,我不禁浮想联翩:一千多年前,道家的葛洪将灶山当作了炼丹修行的洞府;一千年后,一生戎马倥偬的皮定均将军也选择吸纳了道家仙气的灶山作为自己不巧的憩息地,幸运的灶山也因此多了几分英雄之气。人烟罕至的灶山,也让疲惫的将军从此不受惊扰,安息在天地之间……
敬礼,英雄!
下得陵园,我们沿岔路口的另一个方向前进,很快就到了离陵园不到一里地的东平村。我们绕村而过,径直上山,行不多远,一山的奇石便占据了我们的视野,石鹰、石猴、石龟等一众“生灵”满山乱走,令人应接不暇。在半山腰,同伴们发现了一个被厚厚的石门关住的钢筋水泥构筑的防空洞,大约是从前的驻军留下的,止不住好奇的许路与小蓝推开石门踽前行,没过多久,就知难而退了!“深不见底啊”,两人感叹道,众人心中不免又多了一丝神秘感。
忽然,原本浓云密布的天空撕开了一个口子,漏下了一幕阳光。山脚下,原本朦朦胧胧的东平村霎那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绕村的绿油油的菜地的包围中,幸运地独享着阳光的笼照。一座形似八卦、造型奇特的土楼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是了,它一定就是著名的八卦堡了。
从山上望去,八卦堡由五圈至两圈不等的圆环构成,中心是完整的圆楼,东面略呈菱形,外围数十间厢房宅屋依势环抱,断断续续按八卦阵布局环绕四周,设计布局独具匠心。这东平村为林姓聚居地,其祖源未详,还出过林桧这样的举人,但这座建于清代的土楼,分明体现了客家人特有的传统文化中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据说,就在八卦堡建成后不久的一天夜里,一只凶猛的华南虎蹿入堡中最内圈的院子里,因无法突围而被堡民所杀。可以想像,在漫长的岁月中,八卦堡的居民们一定有许多惊险的经历,但都被他们化险为夷了。也许,处在艰难和危险中的人们,只有团结,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
看得出,八卦堡早已年久失修,西面的几圈厢房,已经倒塌了许多,周遭一排排新盖的砖瓦房,反衬出八卦堡的破落和堡民的离心。当年困住猛虎的八卦堡,最终还是没能挡住岁月的洗涤。
阳光奇异般地消逝了,八卦堡再次陷入薄雾的氤中。几名村妇提着供品往山上行去,顾自拜“仙祖”去了。这仙祖,其实就是葛洪了,据说,山顶最高峰有始建于明代、供祀葛洪的“仙祖庙”,村民每年于农历八月初八日为葛洪庆贺寿诞,石丹炉、登仙处、长寿泉、葛洪论道处、抱朴石室等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可惜,因时间关系,我未能一睹。我忽然想到,当年林姓先人选择灶山半山腰的这块小盆地落地生根,是否就是因为受了“仙祖”的吸引呢?
东平县村口,一座名叫丹山寺的小庙吸引了我们。小庙中供奉的,照例是他们的镇村神灵“仙祖”。村民们对他们祖先的打虎历史轻描淡写,却更乐意对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仙祖”的种种神奇传说。小庙中,居然还有一幅皮定均纪念亭的壁画,说明皮定均将军也已走入了村民心中。不知道皮将军传奇经历在灶山已经演变成什么样的版本,但我心中竟由此多了一个疑问:多少年后,皮定均将军是否也会演化为当地的一位神祇――皮将军的陵园里,已经有了一块刻有“有求必应”字样的壁刻!
一位正在给“仙祖”上香的老太太听说我们来自厦门市,迫切地向我打听着厦门的情况,旁听的村民几乎是艳羡地帮她解释道――“她女儿在厦门开店呢”。我不禁愣住了:原来,我们惯常居住的城市,竟然是大山深处的东平村人遥远的梦想……
史诗
皮定均将军76年7月7日到前沿视察,不幸飞机失事遇难,家人在遇难地方修建一简易陵墓。
车子在简易小道上蜿蜒爬行着(据说小道是修墓园时才修的),十几公里路程,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村口。临近村口右边,有条石阶通往飞机出事山头,攀着石阶很快见到一简易亭子和皮将军的陵墓。
皮将军的陵墓,再简单不够,一般老百姓的都比这象样;一米左右高的墓碑正中刻着“皮定均将军之墓”七个字;右边款:“一九一四年八月日出生于安徽金寨”。左边款:“一九九一年七月立”字样。但让人费思的是,在墓碑的背面,刻着一段据说是皮将军夫人张烽的话,全文如下:“九死一生,将军闯过枪林弹雨永留百世英名;人妖颠倒,亲人竟遭机毁人亡谁解千古之谜”。
飞机出事的山头叫”灶山”,海拔不高,据有关材料记载只有580米,出事点也只480米。飞机撞上的那块石头,右边有个明显凹陷点,是原本就有,还是飞机撞击下的,没人说得清,村里人说;原先也没在意。
村里的支书,他倒告诉我们另一件故事;说是飞机出事后,村里出了俩位态度截然不同的目击村民,一位目击村民没能及时报告抢救,还贪心地把皮将军手上的金表抹走,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被判刑;另一位目击村民发现后立即报告,被安排在看护墓园,每月领生活费。真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在陵墓前,我们给皮将军鞠了躬,简单地就地找到香火,(在我们去以前已有人来扫过墓)给他上了香。一看时光已过午后,我们匆匆往回赶,失去了许多细节的采访机会,下山路上想起刹是后悔,可想起那段让人颠得吐胆汁的便道,我们都没勇气再回头上山。
车子下到山下大道,回头再看一眼那由此而出名的山头时,那块“撞机”石头,左看右看,咋看也象顶战士的钢盔。面对这一现象,俩位“布尔维什克”,相视无言,默默地呆了数分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灶山山脉
灶山赋
灶山传奇
烈士陵园命名
皮定均陵墓
史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