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
于1946年发生的解放战争战役之一
中原突围,是指中原解放军于1946年6月至1946年7月期间,面对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重兵围攻,为保存有生力量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中原解放区地处中国的腹地,在抗战胜利后立即成为了国共双方军事较量的战略要地,以及全国解放区的前哨阵地。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便以5个战区20多个师的重兵,不断袭扰和进攻解放区,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使得中原解放军及其后方的补给很快陷入困境。中共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双方就此进行政治斡旋,继《双十协定》后,接连签订了《罗山协议》《汉口协议》等。政治谈判和协议的签订仍未能阻止蒋介石的进攻,1946年6月26日,中国国民党30万军队向中原解放区中心地区—豫鄂边宣化店大举进攻。为保存力量,争取主动,中原解放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分两路突围。
中原军区政治委员郑位三、司令员李先念、副司令员王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二纵第13、15旅及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北路军(右翼),从宣化店向西突围,在历经抢渡丹江,陕南玉皇山、鲍鱼岭战斗,分兵突围等一系列战斗后成功进入陕北地区根据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率一纵第2、3旅为南路军(左派),从泼陂河向宣化店镇靠拢,然后向西南突围,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艰难行军,最终转进鄂西北,建立鄂西北军区,后进入武当山进行游击战争。留守中原解放区责掩护突围的皮定均第1旅在成功掩护主力转移后,穿过国民党军的封锁线,经历大小27次战斗,胜利到达华中苏皖解放区,是中原突围各路中第一支抵达解放区的部队。自1946年6月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都先后实现了战略转移。在突围过程中,中原解放军从五万余人减员至只有一万多人,虽然减员严重,但基本保存了部队的核心力量。
中原突围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直接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它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原突围和各路部队后续开展的游击战争以及创建的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30个旅的兵力,对解放区其他战场是重大的战略支援。此外,中原突围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为以后的战略反攻、重返中原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在1946年10月1日所作《三个月总结》中写道:“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战役背景
中原解放区的成立
中原解放区原称“豫鄂边区”,是开创于1938年武汉沦陷以后抗战的艰难时刻,1942年以后称“鄂豫边区”和“鄂豫皖边区”;1944年10月改称“鄂豫皖湘赣边区”。其主要部分是鄂豫两省边界地区,即北起河南舞阳、叶县、南抵洞庭湖畔,东自宿松县太湖江西省彭泽县,西至宜昌市,包括了豫鄂皖湘顿边界50多个县、9万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在地形上,它东逼南京、南扼长江、西慑西安市,控制平汉、陇海铁路两大铁路干线,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
在长期的抗战过程中,中共在此发展了5万余军队。抗战进入到1945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已经呈现颓败之势,蒋介石开始策划借助美国的帮助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迁都南京,中原地区立即成为了国共双方军事较量的战略要地,成为全国解放区的前哨阵地。
为此,蒋介石立即派出20多个师及9个纵队的兵力抢占中原地区。为应对蒋介石的进攻,中共中央决定集中中原地区的兵力。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南下支队,王树声、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及冀鲁豫军区第八团,于10月24日在唐河祁仪王田以南,枣阳鹿头镇、流城以北,桐柏程湾西南、随县三和店西北的随、桐、唐、枣4县交界地区,与新四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主力部队胜利会师。桐柏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先后宣告成立。此后,中原解放军兵分两路,向枣阳市唐河、新野一带发起反攻。经过半个多月连续续的作战,中原解放军开辟了以桐柏山为中心包括豫南、鄂北、豫东南、鄂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原解放区,为中原解放军建立了赖以立足的根据地。
中原解放区建立后,中原解放军继续出兵作战,力图巩固根据地,向国民党军发起第二次桐柏战役。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加之中原三路大军会师不久,各部队之间配合尚不默契,致使第二次桐柏战役未能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打击。12月中旬,蒋介石继续向中原调兵。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乘国民党军合围尚未形成之机,即率主力部队分南北两路转移。最终,中原主力部队转移京汉铁路以东地区,粉碎了国民党军合围的计划,并开辟了以大别山为依托的新解放区。
国共关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签订之后,双方继续就协议中没有达成的解放区政权问题、中共领导的军队整编问题进行谈判。
1946年1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国政府代表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组成”三人会议“,会商解决军事冲突及有关事项。1月10日,中共代表同中国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同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该停战令1月13日夜生效。同日,毛泽东发布《中央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通告》,要求各地各级党政军组织切实严格遵行停战令,不得有误。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当天接到停战令和毛泽东发布的通告,即令中原部队停止军事行动,所属河南省、江汉、鄂东3个军区之部队也同时在原地待命。然而,蒋介石却密令国民党部队“迅速抢占战略要地”,向中原解放区罗山定远、宣化店进攻,中原解放军被迫向光山县转移,国民党军遂占领罗南山李店。随后,国民党军继续向光山县城进犯,于1月14日上午抢占光山县城,后又相继侵占了中原解放区之黄陂桃园店、商城吴家祠、张店、独山等地。
战前态势
“罗山协议”
随着国民党军的前追后堵,中原解放区的面积缩小到仅为抗战胜利时的的十分之一,中原局机关、军区部队和后方家属,一下涌过来六七万人,粮食、给养很快陷入困境。中原解放区被中国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北面,国民党47军驻罗山县、48军驻商城平汉路沿线、41军驻确山县、66军驻信阳、75军驻湖北广水;南面,72军驻麻城市,总兵力超过20万。国民党军不断蚕食中原解放区,同时卡住中原解放区的交通要道,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中原解放军及其后方的补给很快陷入困境。
鉴于中原局势日益恶化,中原局代理书记郑位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解决中原地区的停战和中原解放军的给养问题。1月23日,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与国民党第四十七军军长陈鼎勋、六十军军长宋瑞珂等人在罗山县城关镇福音堂就《停战协定》有关问题进行谈判,双方签署了《罗山协议》。
《罗山协议》规定“双方军队停留于现在各自所在地区”,中原军区“得在所驻地区运输给养”,国民党军同意“不限挠或干涉此种运输行动”。
中原局势危急
《罗山协议》签订后,国民党军根本不遵守协议规定的内容,继续向中原解放区进犯,紧缩中原主力部队驻扎地区,不断出动大批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军。中原解放区继续与国民党军进行谈判,双方于1946年2月23日进行会谈,并在中原军区礼堂发表会谈公报,即《宣化店会谈公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提出中原解放军向东移的要求,希望以整个中原解放军区为代价换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和平转移到皖东。但蒋介石始终不同意中原解放军东移,中原局势愈加危急。
3月中旬,中国国民党军队进攻安(陆)应(山)地区吉羊山中原解放军阵地。中原解放军一面阻击,一面向北平军调处进行抗议,双方于3月28日达成了《应山协议》。协议规定:国民党军队撒至张杨店及其以北地区,中原解放军撤至太平镇及其以南地区,双方脱离接触。但国民党军未执行协议,继续“进剿”中原解放区,中原解放区70%的地区和城镇均已被国民党军侵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所控制的解放区仅有豫鄂边界平汉路东西两侧之大别山桐柏山四望山、大洪山、白兆山之部分山区,被困于平汉路东的中原主力部队和鄂东军区部队所能控制的地区只有纵横50余公里,人口仅40余万。至4月底,中国国民党在中原军区部队驻地周围调集的军队已达11个军26个师,共计30余万兵力,并在中原解放军驻地周围构筑堡6000余座,挖通战壕10万余条,将中原解放军层层包围在这一狭小地区。
蒋介石遂决定于5月14日向中原解放军发起总攻,计划先围歼中原解放军,然后再向华东、华北地区、西北等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中原战事一触即发。
蒋介石策划进攻
中共中央获悉国民党军发动中原战争的计划后,一面发表声明进行强烈谴责,一面电告中共中央中原局于5月5日之前完成战略转移。与此同时,中共代表周恩来继续与美国代表白鲁德、中国国民党代表徐永昌等人进行谈判。双方于5月10日在汉口签订《汉口协议》,主要内容为:双方立即下令制止本地区小规模战斗及前哨冲突,停止新调堡及永久工事之构筑;同意遣送中共伤病员1000人、眷属100人及照顾的医务人员60人至安阳市。同时,成立了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第三十二执行小组,进驻宣化店地区,该执行小组由中共代表任士舜、美方代表哈斯克上校、国民党代表陈谦组成,负责监督执行《汉口协议》。
周恩来等人的谈判斗争,推迟了中原战争的爆发、为准备反内战斗争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还促使联合国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为中原军民送来了一批救济物资;合法转移了800余名伤病员到晋冀鲁豫解放区;还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人民群众的帮助,化装转移了1000余名干部到华北、华东解放区。
6月中旬,蒋介石密令武汉行营主任程潜和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出动鄂豫皖边区外围部队,对中共军队严密封锁,分进合击,彻底消灭中原解放军。为避免共方责难与美方的为难,蒋介石着武汉行营所辖部队均归郑州绥署指挥出击。6月20日,刘峙向包围中原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下达作战命令:“绥署为使尔后主力方面作战有利,以‘剿灭’豫鄂边区共军之目的,决以第五、第六两绥区所属各部队,分由豫南、豫东对信阳、经扶间之共军,尤其对宣化店镇泼陂河方面共军之主力,集结优势兵力,一举分区包围而歼灭之。”刘峙的命令详细划分了各师的作战区域、指挥关系和各自作战任务,特别强调:“如共军突围,各进剿部队务不分区域,跟踪穷追,直至共军就歼为止”。
策略部署
蒋介石部署策略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之时,中共中央中原局就开始对突围计划进行了讨论研究,当时中原局领导人内部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留黄河以南在鄂豫川陕甚至江南等地坚持斗争;另一个则是主张大部转移华北地区,留游击队在鄂豫。在6月20日,刘峙向国民党军下达作战命令后,中原局于6月21日向中央发出一封长电,要求主动突围。6月23日,毛泽东向中原局复电,及时向中原解放军下达了武装突围、实行战略转移的命令。
接到中央指示,中原局立即紧急部署突围行动。商议决定: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机关和二纵第13、15旅及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北路军(右翼),从宣化店向西突围;以王树声率一纵第2、3旅为南路军(左派),从泼陂河向宣化店靠拢,然后向西南突围;由罗厚福、文敏生率江汉军军区部队由安陆桑树店向西突围,相机进入四川省;留下一纵1旅,由旅长皮定均、政委徐子荣指挥在北面白雀园防御;鄂东独立2旅由旅长吴诚忠、政委张体学指挥,在南面吕王城防御,并到宣化店接防,掩护主力突围。部署就绪后,各部队开始紧张、秘密的准备。
6月24日下午,一纵1旅皮定均旅长、徐子荣政委接到纵队首长命令,赶到泼陂河纵队司令部。王树声司令员向他们交代:“奉军区命令,主力向西突围。1旅执行牵制敌人、掩护全军西进的任务,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女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在三天内找不到我军主力行动方向。三天后主力越过平汉路,1旅可根据情况或尾随主力西进,或向其他方向突围”。皮定均、徐子荣受领任务,接过王树声给的一笔经费,骑马赶回白雀园。
突围经过
1946年6月26日拂晓,国民党30万军队向中原解放区中心地区-豫鄂边宣化店大举进攻。根据中央的指示,为保存力量,争取主动,中原解放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分两路突围。为了掩护主力突围,分出一部分兵力向东突围,并留下一部分兵力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
突围开始
北路军
6月26日夜晚下着小雨,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军区机关离开宣化店镇,向西行军。由于国民党军对中原解放军向西突围的计划完全不清楚,当晚国民党军的目标都是指向宣化店方向,而在平汉沿路上只设置了一些碉堡。29日下午,中原军区先头部队在第2纵队副司令员周志坚带领下向柳林车站发起进攻,撕开了国民党军封锁线,中原局机关和突围部队安全通过平汉路。与此同时,第359旅在柳林南边的李家寨通过平汉路。中原突围的第一步取得胜利。
南路军
南路突围的第1纵队王树声部于25日夜里行动,由于他们没有向西直接通过平汉路,而是在南边绕路前进,部队在大悟山和平汉路遭到国民党军的分路截击,队伍被打散。最终他们边走边打过了平汉路,但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
皮定均旅
6月26日黎明,国民党军开始向泼陂河、白雀园一线进攻。留守当地负责掩护突围的皮定均第1旅扼守阵地,奋勇还击。27日雨夜,皮定均将前沿部队悄悄撤下,到白雀园东南的刘家冲会合。28日雨过天晴,第1旅自刘家冲插向敌后。中午部队到达潢(川)麻(城)公路的咽喉要道小界岭,同时该处也是宣化店东南方向的制高点。
皮定均旅抵达小界岭后,发现国民党军驻扎此处的整编第13师没有开火,通过抓获俘虏才得知,整编第13师全部奉命向西去追击中原解放军主力部队了,小界岭只留有少数兵力把守,皮定均及其第1旅最终安全的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大踏步地向东突围。
宣化店“空城计”
中原局机关转移后,鄂东独2旅政委张体学率领警卫排和两个连于25日奉命赶到宣化店接防,掩护中原局机关行动。在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附近,住着军调部第32执行小组。其中有美方代表怀德中校中国国民党代表何柱坚上校、陈谦中校和我方代表任士舜。28日怀德来到军区机关,要求会见李先念。张体学通过任士舜说:李司令员身体不适,改日再见。怀德见解放军战士照常站岗,一切正常,就回去了,全然没有预料到主力部队早已转移。
29日下午,估计大部队已经通过平汉路,张体学在宣化店设宴招待第32小组全体成员,宣布李先念将军已率中原部队突围。美蒋代表目瞪口呆。宴会后,张体学将第32小组成员送上去汉口的汽车,礼送出境,然后率领掩护部队迅速转移。
国民党军“围剿”
国民党军获悉中原解放军突围的消息后大为震惊,匆忙调遣军队进行围追堵截。刘峙判断:李先念部不会走得太远,有可能仍在桐柏山区立足。他于7月2日命令整编第15、41师向枣阳市、吴家店等地追击,并令整编第3师向随县、天河口地区超越前进,企图将李先念部消灭在天河口一带。北路军对此早有预案,于是李先念率军撇开大路,专走山间小路。从武胜关、平靖关西进后,李先念带领中原军区机关和第2纵队沿桐柏县山间向天河口进军。
时值雨季,暴雨引发的山洪常常致使公路中断,国民党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发挥优势。蒋介石最终决定,集中兵力,对李先念、王树声两支主力部队进行“围剿”,使其陷入艰难境地。
艰难突围
皮定均旅东进华中
6月29日,皮定均旅突破小界岭国民党军防线,越过潢(川)麻((城)公路,跳出了国民党军对中原根据地的包围圈,进入大别山区。对于后续的转移方向,皮定均根据地图决定进攻鄂、豫、皖3省的交通咽喉大牛山。当时,大牛山入口处的两座小山上有当地保安团把守。皮定均决定抢占两座山头,打开通路。战斗开始后,战士们勇猛地冲向山头,保安团很快被击溃。皮定均旅6000余人在7月1日翻越大牛山,下山后到达金寨县(当时称为“立煌”)县境内的吴家店镇。由于吴家店曾是鄂豫皖红军的根据地,皮定均旅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帮助,在当地补充了粮食并且进行了3天的休整。
皮定均在老百姓指引下对当地的地形进行了勘察,他决定利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互相割据、互不通气的特点,利用山地掩护,尽可能在省与省、县与县的边界穿插,让国民党军摸不清部队的动态。
7月7日,皮定均旅沿漫水河向东进军,穿越大别山。皮定均从当地邮差口中得知国民党整编第48师正在舒城县桐城市等地布防,堵住大别山各处出口;一支国民党部队正从六安市向磨子潭开来,大约半夜就会到达。皮定均决定驾浮桥渡河,但由于当时时值雨季,河水猛涨。皮定均遂在当夜洪水稍退后,在最浅的河徒涉过河,抢渡磨子潭,冲出大别山,进入皖中平原
进入平原后,四通八达的道路极易遭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皮定均决定以5昼夜的急行军跃过皖中平原,在国民党就军部署就绪之前以坚决、神速的进行突围,部队遂开始轻装简行急行军,每人只带枪支弹药和一身单衣,以每天近百里的速度行军,于16日夜晚通过淮南铁路,进入定远境内。在定远县境内,淮南地下党的组织联系到了皮定均旅,部队遂得到了定远地下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
19日,皮定均旅到达嘉山以东的红心铺,抵达进入苏北解放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京沪铁路。由于津浦路是中国国民党就重点防御的交通线,当天夜里,皮定均决定向东从张老营车站南边冲过津浦路。20日凌晨,皮定均旅分为两路纵队到达津浦路西。在黑夜掩护下,第2团和旅直安全通过。但到了黎明的时候,从滁州市方向开来一列装甲列车,正在过铁路的后卫第1团目标暴露,遭到碉堡内国民党军的疯狂扫射,在已经通过的部队集中火力进行反击后,第1团最终得以越过津浦铁路与主力会合。
越过津浦路后,皮定均收拢部队,继续东进到达三界的一座小山脚下,与淮南军区嘉山支队会合,当时皮定均旅很多官兵已经衣不蔽体、瘦骨嶙峋。皮定均率经过24天的跋山涉水,跨越平原和铁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历大小27次战斗行程750公里,除掉队、失散和伤亡外,保存了约5000人的骨干力量,胜利地到达华中地区的苏皖解放区。
皮定均旅中原突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各部队中最成功的范例。他们最后离开中原解放区,走的是原来估计最困难的路线,却最先回到了华中解放区,部队保存得最完整。
北路军胜利会师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领中原部队北路军自天河口出桐柏山区后,昼夜兼程,抢在国民党军合围之前渡过唐河、白河,脱离豫西南平原、河网地带,向鄂豫陕边区进军。
国民党部队一路追击,刘峙用卡车运送第41、47、15师到河南镇平、淅川一代,企图将李先念部阻挡在丹江东岸。蒋介石还调关中胡宗南部的第1师第1旅、第90师第61旅连夜赶往豫陕交界的荆紫关镇、南化塘一线,堵截李先念部入陕道路。鉴于形势严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领导于7月11日决定北路军分成两路西进:由李先念、郑位三率军区机关及第2纵队第13、15旅为左翼,经湖北县南化塘、陕西山阳漫川关一线向宁陕县方向前进;由王震率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干部旅为右翼,取道荆紫关、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前进。
在突破丹江,向荆紫关、南化塘前进的道路上,北路军右翼遭到了国民党军的猛烈进攻。国民党军第90军占领了由荆紫关入陕的道路,中原解放军第359旅由于缺乏重武器,围攻淅川县城失败。第359旅决定由淅川南下渡过丹江,取道鲍鱼岭入陕。13日,第359旅在大石桥抢渡丹江。此时正值雨季,山洪暴发,水位骤涨,河面宽达50米。王震带头率领右翼官兵冲锋徒涉过江,期间很多官兵在渡江时被激流冲走,数十人被淹死。与此同时,左翼军的李先念则在下游淅川城西的人字坎城找到了徒涉的渡口,带着女同志和伤病员渡过丹江。
渡过丹江后,北路军右翼进入郧阳区地区,部队因连日行军劳累,得不到休息和补给,战斗力大为削弱。17日起,右翼军接连突围的路上于玉皇山、鲍鱼岭等地遭到国民党军的阻击,伤亡百余人。最终,王震率第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突围,干部旅被国民党军半路拦截,在战斗1天后追上了第359旅。此后右翼军在连日与国民党军的作战中艰难突围,于7月23日进入商南县白鲁础村。
左翼军则在渡江后抵达南化塘,立即遭到了早已设伏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队。李先念命令第37团夺取玉皇山主阵地,其余部队掩护突围。最终第37团以重大牺牲,夺取了国民党军的阵地,掩护机关和后续部队突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机关和大部分部队突出包围圈,进入陕南
北路军的成功突围,使得国民党军企图将其消灭在紫荆关地区的目的未能达到,但北路军也元气大伤。7月23日,中原军区负责人在白鲁础召开会议。鉴于郑位三等领导干部身体衰弱,已无法行军,会议决定郑位三、陈少敏、戴季英离队休息养病,由陕南游击队掩护隐蔽在老百姓家中。部队由李先念、任质斌、文建武带领,以团为单位分散,在陕南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
王震所率领的右翼军也开始分散行动,第359旅拆分成两路,一路由团长徐国贤带领,王震自己则带领第718、719和旅直,两路保持联系、平行前进;8000人的干部旅也化整为零,以减轻第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掩护负担,除部分干部随359旅行动,其余大部潜伏或化妆转移。
军队在行军途中,中国国民党飞机仍下传单,传单称军调部第32小组(即宣化店小组)已前来调停,要求李先念派代表到龙驹寨或西安市联系。李先念也希望借谈判的时机让军队得以喘息,便将该事于7月24日电告中央。次日,中央回电已派出代表周子健前往与32小组接洽。然而周子健在谈判返程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袭击,当场遇害。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没有及时了解到周子健遇害的情况,于是派出中原军区干部团团长张文津、政治部主任吴祖始和毛楚雄(毛泽东的侄子、毛泽覃烈士之子)由一名陕西籍战士作向导前往西安,与军调部谈判。三人从镇安县出发前往西安行至宁陕县东江口镇,遭胡宗南部第90师181团无理扣留,后于8月10日将四人杀害。
周恩来在得知四人被扣押时,曾向中国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但胡宗南以不知道该事为由进行推脱,制造了4人“失踪”的悬案。
王震所率第359旅进入陕南后,始终处于国民党军的追击中。8月12日,毛泽东致电,要求王震部就地分散和国民党军周旋。王震接到电报后,提出两个方向,一是转移到陕甘宁边区,二是就地打游击。由于部队经过两年没有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官兵都要求回边区,对分散游击无兴趣,最终王震仍决定返回陕甘宁边区。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随即进入秦岭南麓,队伍在山高路险、人迹罕至的小路上保持着每天40公里左右的行军速度进行转移。8月28日,第359旅进入长武县南瓦云寺一带,遇到了国民党军设置的防御工事,面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王震命令部队集中全部机关枪,正面向国民党军进行猛烈扫射,从中央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
8月29日,第359旅到达甘肃宁县屯子镇,与前来接应的陕甘宁边区警备3旅会师。几天后,另一路行军的第717团也历尽艰辛,抵达陕甘宁边区。1946年8月31日,第359旅顺利抵达延安。王震所率领的北路军是继皮定均旅之后第二支成建制回到解放区的中原部队。第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从1944年南下,到1946年返回,历时两年,转战8省,行程11000公里,作战160余次。出发的时候是4000多人,回到陕甘宁边区时只有半数,但是排以上干部仍有480人,骨干力量得以保存。
10月5日,中共中央在杨家岭大礼堂举行大会,热烈欢迎南征归来的359旅。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大会。毛泽东发表讲话,庆祝第359旅胜利返回延安市。朱德总司令对359旅表示慰问和欢迎。
南路军挺进武当山
就在中原部队北路主力突围的同时,南路军主力部队一纵二、三旅和二纵十五旅的大部分,共万余人,在王树声司令员的率领下,冒着酷热伏雨,于7月1日在广水市和花园之间的王家店穿过京汉铁路。据守在铁路东侧构筑的坚固确堡内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发现南路军突击后,便以猛烈的炮火,阻其前进。
南路军迅速突破国民党的防线,横越铁路,向西转移,在国民党军的飞机轰炸下向赵家棚方向急行军,后抵达应山以南之秦山地区。7月3日,南路军接到中共中央中原局电报,称“国民党军试图从分山,天河口一线合击,如不能进入豫西地区,即西渡府河继江汉军区之后抢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地区”。根据这一指示,王树声司令员和张才千参谋长,毅然决定:一、放弃随北路部队行动的计划,部队继续从西南方向突围;二,把北路突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屁股后头的敌人牵过来,掩护北路主力往豫西和陕南方向安全突围;同时,他们立即派二旅和三旅部分部队朝敌追兵屁股后头跟过去,撤住尾巴狠咬一口,来一个“咬尾巴”“牵鼻子”战术,把敌人的一部分兵力引过来,以减轻北路突围部队的压力。
王树声的战术成功迷惑了国民党军,使得国民党军夹击合围北路军的阴谋破产。为了甩掉国民党军的追击,南路军以一天半的急行军渡过府河,将国民党军的机械化部队甩下,为突围部队渡襄河争取了时间。7月11日也,南路军顺利抵达襄河边的流水口。当时正值雨季,河水猛涨,而渡口所有的船只均被国民党军控制,先头部队总共才找到7条木船,国民党军的追击部队也正在加紧追击。为了抢渡襄河,南路军在利用现有的7条木船渡河外,还利用了战马能够水的习性,通过战马渡河,此外步兵连集体泅渡。
在渡河期间,国民党军部队赶到,向渡江部队展开空袭和射击。当时纵队司令部和主力已经渡河完毕。面对整个渡口都被国民党军封锁的困境,张才千参谋长立即通过七电台,向闵学胜副旅长发出命令:“按照纵队原计划放弃渡河,利用草丛作掩护,甩开敌人,进入伏牛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于是,正在阻击国民党军的三旅八团二旅六团和十五旅一部,约3000余人由三旅副旅长闵学胜带领转道北上,经过枣阳市、新野、唐河、内乡进入伏牛山。
7月21日,南路军到达谷城县西北的石花街,遇到国民党军66师一个团的阻击。为了打通前进道路,南路军一部攻击正面堵截的主力军,一部攻击从侧面出动的国民党军,经过3小时激战,将国民党军击溃,继南路军继续向武当山行军。25日南路军到达房县青峰镇,王树声召集干部会议,决定以团为单位分散活动。
在一纵前面行动的江汉军区部队,由罗厚福司令员、文敏生政委指挥,于7月22日占领竹山县城。江汉军区原继续入川建立根据地,由于国民党军占据了入川的各交通要道,江汉军区只好在竹山县、竹溪地区开辟根据地。但由于江汉军区的力量不足,江汉军区于8月27日在房县会师,两支部队合并成立鄂西北军区。经中央批准,王树声任司令员兼政委,刘昌毅、罗厚福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刘子久、文敏生任第一、第二副政委,张才千任参谋长,下辖四个军分区,并进入武当山地区展开游击战争。
结果与后续
自1946年6月至7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都先后实现了战略转移。在突围过程中,中原解放军从五万人数,到转移到其他解放区时只有一万多人,虽然减员严重,但基本保存了部队的核心力量。中原突围,胜利地突破了30万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粉碎了蒋介石“聚歼”中原解放军的阴谋。此后各部队在陕南、豫西、川东、鄂北、鄂东、皖西等七八处地方站住脚跟。至11月,各路突围部队坚持在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地区的游击战争蓬勃展开。
意义与地位
中原突围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直接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它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中原突围和各路部队开展的游击战争以及创建的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30个旅的兵力,对解放区其他战场是重大的战略支援。首先,在抗战胜利后到突围前的10个月,中原部队五六万人将国民党军30多万兵力牵制在中原地区,为其他部队做好准备迎击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赢得了时间。其次,突围胜利后,中原各路部队又在敌后转战8个月,继续牵制了中国国民党24个以上的正规军和大量保安团队,特别是推迟了胡宗南进攻延安市的时间,既为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作出了贡献。
第二,中原突围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为以后的战略反攻重返中原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原突围势后各路部队开展的游击战争,为后面挺进大别山实现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为重建江汉军区和实施战略展开计划,恢复并扩大中原解放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评价
毛泽东在1946年10月1日所作《三个月总结》中写道:“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李先念在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湖北省从事编写革命史工作的同志议谈话时指出:“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因此,中原突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党中央、毛主席的重大战略部署。如果有人认为中原突围就意味着失败,那是因为不了解历史情况。”
中原突围时任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的任质斌在《关于中原突围》中写道:“中原突围是我党党史、军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党中央、毛主席在解放战争将要开始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原人民解放军粉分碎中国国民党企图消灭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主力、制造新的‘皖南事变’阴谋的重大胜利。”
战斗序列
中原解放军
国民党军
相关事件
皮定均在中原突围时任中原军区第一旅旅长,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任第八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毛泽东在为将帅论功授衔时,对报送的授予皮定均“少将”材料上,亲笔写下“定钧有功,少晋中”的批示。其“功”正是由于他在中原突围中,指挥一旅之兵,同数倍于己的强大国民党军交锋,灵活地跳出国民党军重兵防范的包围圈,为解放战争的初战赢得头彩,此后皮定均所在的这个旅也被誉为“皮旅”。
后世纪念
中原突围纪念馆
中原突围纪念馆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于1976年10月建馆,原名“宣化店纪念馆”,2010年12月更名为“中原突围纪念馆”,总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约3600平方米,是全国开展党史国史学习的重要教育基地。中原突围纪念馆陈列展览共有8个个部分:序厅、战略坚持、中原突围、敌后烽火、外线转战、战略进攻、精神永存和尾厅,主要介绍抗战胜利后的中原军区部队的革命历程。
玉皇山遗址公园
玉皇山中原突围战斗遗址公园位于湖北十堰市郧阳南化塘镇,是以南化塘烈士陵园为中心所建,共有400余名在中原突围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长眠于此。遗址公园于2023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
中原突围纪念馆.红色基因传承网.2024-03-23
目录
概述
战役背景
中原解放区的成立
国共关系
战前态势
“罗山协议”
中原局势危急
蒋介石策划进攻
策略部署
突围经过
突围开始
北路军
南路军
皮定均旅
宣化店“空城计”
国民党军“围剿”
艰难突围
皮定均旅东进华中
北路军胜利会师
南路军挺进武当山
结果与后续
意义与地位
相关评价
战斗序列
中原解放军
国民党军
相关事件
后世纪念
中原突围纪念馆
玉皇山遗址公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