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大别山,又称“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指1947年6月至8月期间,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2、第3、第6纵队共12万大军越过
黄河挺进大别山区的战役。
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
蒋介石被迫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入对
山东省、
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两战场之间的鲁西南、
豫皖苏平原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了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形的布局,为解放军实行中央突破、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中共中央于1947年5月作出了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决定向
中国国民党空虚的腹心之地大别山区进攻,以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改变战略格局,把握整个
解放战争发展的态势和战争主动权。
6月30日夜,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主力一、二、三、六4个
纵队共十二万大军,在
东阿县至
濮县间横宽三百里的地段上,发起渡河作战,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进攻序幕。顺利通过
黄河后,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刘邓大军发起了
鲁西南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阻挡刘邓大军南下的牵制力量,打开了向南实施战略进攻的通道。鲁西南大捷后,刘邓大军决定提前挺进大别山,8月7日晚,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向
陇海铁路进军,一次跨过陇海线、越过黄泛区、渡过汝河、
淮河,最终成功进入大别山。
经过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粉碎了国民党军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于8月末先后进入大别山区,把国民党军主力甩在淮河以北。进入
大别山后,刘邓大军一面与国民党军作战,一面开辟了
大别山根据地,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起了关键的作用,迫使
蒋介石把战线从
黄河移到
长江,由重点进攻转入全面防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把人民解放军的内外线反攻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此外,刘邓大军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淮海大决战创造了条件。
历史背景
地理因素
大别山区位于湖北、
河南省、安徽三省交界。襟长江而带
淮河,北窥豫中,南瞰武汉,东控
江淮平原,西扼
京汉铁路,威逼
中国国民党首都南京。1924年,董必武、
陈潭秋、
肖楚女等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区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后又建立了横跨鄂豫皖三省的革命根据地和武装割据民主政权,成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
新四军第五师在
大别山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别山区成为抵挡
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前线阵地,新四军第五师和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一起在宣化店以东,坚持十个月以策应全国解放区战场。1946年6月,中共中央向中原部队下达实行武装突围,进行战略转移的命令。中原部队主力转移后,豫鄂边区党组织、鄂东军区部队和皖西游击武装在大别山坚持斗争,成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基础。
全国解放形势
自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
国共内战后,解放军经过一年的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使得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过一年的作战,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正规军97.5个旅,约78万人。解放军的总兵力也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增加值195万人,战略态势朝着对解放军有利的形势发展。
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
蒋介石被迫由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入对
山东省、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企图在解放区内与解放军主力决战,以达到大量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使之不能持久,予以各个击破之目的。为此,解放军一面挫败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一面在
东北地区、
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战场实行局部反攻,造成对国民党军战略上的不利态势。在国民党军主力深陷山东、
陕北地区两战场的同时,在两战场之间的鲁西南、
豫皖苏平原直至大别山区的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了两头强、中间弱的哑铃形的布局,为解放军实行中央突破、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刘邓大军于1947年3月22日至5月25日发起了
豫北战役。两个月的时间里,刘邓大军取得了豫北战役的胜利,共计歼灭国民党军45000人,攻克了
濮阳市、
封丘县、
延津县、阳武、
淇县、
浚县、
滑县、
汤阴县等县城,解放了南北长300余里,东西宽200余里的广阔区域,控制
京汉铁路300余里,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联系东西两战场枢纽地带的防御体系,为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
黄河、进军中原打开了通道,廊清了前进基地。
中共中央、毛泽东通过分析这一形势,于1947年5月作出了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决定向
中国国民党空虚的腹心之地大别山区进攻,以粉碎
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改变战略格局,把握整个
解放战争发展的态势和战争主动权。
战前部署
战略决策
为了实现挺进大别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三军配合是:除由刘邓大军实施中央突破直趋
大别山的计划外,还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
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自
晋西南强渡
黄河,挺进豫西。三军在江(
长江)、淮(
淮河)、河(黄河)、汉(汉水)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两翼牵制是:以
陕北地区解放军出击
榆林市,调动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北上;以
山东省解放军在
胶东半岛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引向海边,便于上述三军南下。
战前准备
对准备南下中原、挺进大别山的
野战部队,军区进行了大力整顿与充实,给每个
纵队平均补充了800名青年农民,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6月3日,中央军委命令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积极准备,于6月底突破国民党军的
黄河防线,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当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即为准备战略反攻发出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大纲》,向全军指战员进行反攻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在各野战纵队补充了大批新战士以后,开展了以支部为核心的新老战士互助运动;与此同时,各纵队还结合时事政治学习,广泛开展了以提高四大军事技术为中心的群众性练兵运动,并根据野战军司令部颁发的《敌前渡河战术指导》,进行了敌前渡河战术准备。
反攻动员以后,各军工单位夜以继日地加紧生产,军用品产量迅速增长。其中炮弹达到月产46000发,步枪子弹10万余发,为南下部队准备了充足的弹药。为了把数以百吨计的军用物资及时赶运到渡河前线,全区共动员了8000多
地方武装和民工。与此同时,军区还进行了修造船只和征集水手的准备工作。待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于6月20日发布了强渡
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命令,即《晋冀鲁豫野战军鲁西南战役基本命令》。
在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发起渡河作战期间,华东野战军的五个
纵队亦将在津浦路泰安至临城一线发动攻势作战,以为支援。
事件过程
强渡黄河天险
6月30日夜,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主力一、二、三、六4个纵队共十二万大军,在
东阿县至濮县间横宽三百里的地段上,发起渡河作战,揭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进攻序幕。
当晚上十点以后,各个渡口开始行动。全军第一梯队的三个纵队,分别从魏山、张家堂、林家楼(张秋以南二十里)、孙口、林楼(旧范县西南)、李桥、于庄、大张村等八个渡口,发起强渡。李家桥、于庄、大张村是西路六纵实行正面强渡的地点;林楼和孙口是中路二纵的强渡地点,刘邓大军指挥部在孙口渡随第二纵渡河;东路的一纵从魏山、张家堂、林家楼实行强渡。当夜,刘邓大军渡过了六个步兵旅,全部主力于第二天晚上渡完。
突破
黄河天险的刘邓大军的各个
纵队,迅速向预定的目标前进;一纵向
郓城县以东以南急进;二纵一个旅前往包围皇姑庵,主力进至郓城以西地区;六纵直捣郵城及其以北地区。使鲁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打击之下。
鲁西南战役
郓城攻坚战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的胜利消息,使
中国国民党极为震惊。
蒋介石看到黄河防线已被突破,华东野战军主力又在津浦线上发动了强大的攻势,
山东省战场的左翼及后方受到了威胁,于是急忙调兵遣将,赶往鲁西南,以图恢复“黄河防线”堵住被冲破的缺口,阻止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
由于鲁西南国民党军队左路兵力弱于右路兵力,且左路
郓城县国民党守军五十五师虽有防御作战经验,但它原属
西北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较弱。于是刘邓大军决定先打郓城、
菏泽、
定陶区、
曹县左路的国民党军,然后再打右路的六十六师、三十二师和七十师,并制定了“攻其一点(攻郓城),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定陶、曹县),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根据上述作战部署,由杨勇、苏振华率领的第一纵队以每小时十二华里的急行军直扑郓城。当时驻在城外十多里的唐店守国民党军第八十七团,刚把队伍集合起来准备跑回郓城,解放军军已经赶到了村边,国民党军仓皇逃进郓城南关,解放军随之包围郓城。
解放军于7月3日发起郓城攻坚战,首先肃清郓城外围国民党军据点。次日黄昏,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解放军成功隐蔽地进入郓城南关的交通沟里,仅半个小时便歼灭了国民党军第八十七团。7月7日晚,解放军发起了对郓城国民党军的总攻击。国民党军在空军的配合下与解放军进行了炮战,企图压住攻城部队。解放军在炮火中展开猛烈攻击,最终迫使国民党军城中守军全线崩溃,除师长
曹福林化装只身逃出外,其余国民党官兵在
宋江河畔被全部歼灭。8日拂晓,
郓城县宣告解放。
定陶战役
在攻克郓城的同时,陈再道、王维刚率领的第二纵队向西南直插
曹县。曹县国民党军连夜弃城逃跑。解放军于7月6日占领曹县,次日即发起对
定陶区的总攻击。驻守定陶的国民党军是
蒋介石、
顾祝同刚从
豫皖苏平原地区调来的国民党军六十三师的一五三旅。其战略目标是挡住刘邓大军南进,保住
陇海铁路。当王近山、杜义德率领第六纵队抵达定陶城郊时,
中国国民党守军依据坚固的工事,妄图据城顽抗。但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下,经过五小时的激战,定陶被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军六十三师的一五三旅四千三百余人全部被歼灭。
郓城县战斗的胜利,定陶的解放,使得刘邓大军开辟了北起
黄河边的郓城、
鄄城县,南达陇海路以北的定陶、
曹县的广阔战场,转战到国民党军主力的侧背,为进一步歼灭鲁西南国民党右路援军准备了条件。
六营集战斗
刘邓大军歼灭了郓城、
定陶区、曹县地区的左路国民党军,使得驻在
金乡县、
巨野县一线的国民党右路
王敬久兵团主力陷于孤立。
7月13日拂晓,刘邓大军各
纵队指战员按照指挥部的部署,立即长途奔袭到达各指定位置,将敌人国民党军整编师切成三块,一一分割包围起来。杨勇率一纵队四个旅趁国民党军未迅速反映,直插入六营集、独山集以东狼山屯地区,对国民党军形成了包围圈。当国民党军发觉被分割包围时,军心大乱,在国民党军犹豫不决之时,刘邓大军抓住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师向北移动的时机,用追击和截击等方法,对该师迂回分割,迫使国民党军狼狈窜逃,被王近山率领的第六纵队截住去路,并全歼于嘉祥以西地区。至14日中午,解放军收复
嘉祥县,于当晚发起对六营集的总攻。
为了更有效地歼灭守军,解放军以第六纵队从六营集西南方向发动猛烈进攻,令第一纵队在六营集以东狼山脚下纸坊街以西的开阔地上,布成袋形阵地,张着口袋围歼突围的国民党军。当晚,国民党军在西南方向遭到解放军的猛烈攻击后,向东窜出,落入解放军的埋伏中。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师和第七十师全歼于六营集东南方圆十里的大
洼地内,六营集战斗取得胜利。
夺取羊山集
六营集战斗后,国民党军
王敬久部在鲁西南万福河地区的大部分部队已被解放军歼灭。
蒋介石嫡系部队六十六师一个半旅,被围困在羊山集。蒋介石立即严令王敬久率五十八师和六十六师的一九九旅由金乡北援羊山集,并于7月19日乘飞机到开封亲自指挥。
蒋介石抵达
开封市后,一方面命令六十六师固守待援,另一方面急忙从西安调第十师、潼关调骑一旅、洛阳调二〇六师、豫北调第四十师、汉口调五十二师八十二旅,以及从山东战场调第七师、四十八师、
国民党第五军、第八十五师驰援鲁西南,企图解
羊山集之围。
刘邓大军指挥部分析了
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作出“围点打援”的作战方案,决心先以冀鲁豫七分区和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在中途用阻击和截击的方法给金乡北援的国民党军以大量杀伤,然后在正面敞开一个缺口,诱国民党就先头部队一九九旅渡过万福河,再切断其与五十八师的联系,在运动中加以歼灭。
7月22日晚,刘邓大军成功将前来救援的国民党军第一九九旅及从羊山集出来接应的五九六团全歼于羊山集外。“围点打援”的战术胜利后,刘邓大军指挥部对战场情况进行分析后,决定用绝对优势兵力迅速攻取羊山集,并发起总攻击。7月27日下午,羊山集总攻打响。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羊山上的国民党守军已大部被歼,次日拂晓,逃窜的国民党军被守候在山脚下的冀鲁豫七分区和冀鲁豫军区独立旅的战士们全部歼灭。蒋介石紧急向羊山集调集的援军均被解放军各打援部队击退。至此,鲁西南战役告终,刘邓大军取得全部胜利。
千里跃进大别山
决心提前出动
鲁西南大捷,取得了战略进攻初战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阻挡刘邓大军南下的牵制力量,打开了向南实施战略进攻的通道。刘邓大军是继续在鲁西南寻机歼灭国民党军,还是早日直插大别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军委在经过讨论研究后,向刘邓大军作出了向大别山出动的要求和具体任务。考虑到刘邓大军连续作战需要休整和向南挺进的准备,也充分估计了跃进中遇到的种困难,提出多种方案供刘邓指挥部研究。但总要求是外线部队要努力调动和歼灭国民党军,以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同时要求刘邓抢在国民党军之前进入大别山。
刘邓大军指挥部根据中央的指示,结合鲁西南的情况,下决心立即实行中央战略进攻方针,直出
大别山。
横跨陇海铁路
陇海路东西三百里,是
中国国民党中原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刘邓大军实施千里跃进,直出大别山的必经之路。当时鲁西南各路国民党援军已经步步逼近,为了有利于刘邓大军主力隐蔽地突然地实施战略跃进,以8月1日在
鄄城县以北地区新编成的第十一纵队和军区部队在
黄河边上佯动,造成刘邓大军渡河北返的声势,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将其引向黄河边;以
豫皖苏平原军区部队袭击陇海路,捣毁平汉路,截断国民党军南北交通;另外,在刘邓主力跨过陇海路后,以中原独立旅西越平汉路,向信阳以西出击,作出向
桐柏山挺进的姿态,来迷惑武汉、信阳的国民党军,令其一时无法知道刘邓主力军的去向,减少尾追的压力。同时,确定以暂归刘邓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陈士、唐亮、叶飞、陶勇四个
纵队在鲁南、鲁西南籍制
中国国民党军
邱清泉、欧震部,不使其行动,并积极捕捉战机进行打击,来掩护刘邓主力向南出动。
根据上述部署,刘邓大军提前结束休整,各纵立即开始行动。8月7日晚,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向
陇海铁路进军。陈锡联司令员、彭涛政委指挥的第三纵队在左,作为东路,沿城武、
虞城县、鹿邑、
界首市之线直奔皖西;以杨勇司令员、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第一纵队在右,作为西路,沿
曹县、宁陵、拓城、
项城市、周家口、上蔡之线奔豫南;
中共中央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率领以陈再道司令员、宋任穷政委指挥的第二纵队和以王近山司令员、杜义德政委指挥的第六纵队居中,沿
沈丘县、项城、
息县方向前进。至8月13日晚,三路大军甩开国民党军全部通过。由于
蒋介石无法摸清刘邓大军的行动,不敢轻举妄动,沿途的地方
保安团不堪一击,致使刘邓大军顺利跨过陇海路,向南进军。
越过黄泛区
刘邓大军越过龙海铁路后,蒋介石认为这是刘邓大军在向南逃窜,根据这个结论,蒋介石只从
蚌埠市调少量部队去太和,以及命令各地民团在沙河沿岸扼守渡口,控制船只以防刘邓大军南渡。其余大量部队则对刘邓大军进行围追堵截,妄图一举消灭刘邓大军于黄泛区与沙河之间。
8月15日,刘邓大军第二、第六纵队以三小时五十里急行军的高速进入黄泛区浊流地带,不顾国民党军的飞机轰炸和泥潭危险以及行军的疲劳,第二、第六纵队的指战员经过两天艰苦的奋战,于8月17日拂晓胜利地越过了黄泛区。与此同时,
右路军在杨勇的率领下经过黄泛区并向沙河的新店渡口挺进,左路军在陈锡联指挥下没有经过黄泛区,于17日迫近沙河,夺取了界首附近太和渡口,并立即抢渡过了沙河。中路军在左右两路军和兄弟部队的接应和掩护下,于18日渡过了沙河。
蒋介石妄图将刘邓大军消灭与黄泛区和沙河之间的计划破产。
勇渡汝河
刘邓大军渡过
沙河以后,蒋介石急忙改编策略,急调三万国民党军赶往汝河南岸,试图以南北夹击的方式,将刘邓大军消灭于汝河一带。8月23日,刘邓大军各路
纵队先后到达汝河北岸,左路的三纵已越过汝河,向准河逼近;右路的一纵进至汝南东北之盆店、黄庙等地后,各旅分别抢渡汝河;中路的二纵也在二十三日到达汝河北岸准备渡河。野战军指挥部与直属部队以及六纵迅速奔向河岸,其先头部队五十三团已经直抵汝河的柳营渡口,准备渡河。
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各
路军涉险渡过了汝河,只有中原局机关、野战军指挥部和六纵大部分被阻挡于北岸,情况危急。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和参谋长李达来到前线指挥部,立即召开
纵队和旅的干部会议,决定强渡汝河,并由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率军前进。与此同时,陈赓的太岳兵团向豫陕鄂地区挺进,配合中原刘邓作战。
8月24日晚,刘邓大军开始强渡汝河,在刘邓二人的指挥下,部队勇渡汝河,并击退国民党军的一次次反扑,于8月26日晚推进到
淮河北岸
息县、临河一线。
强渡淮河
刘邓大军主力抵达淮河北岸后,国民党军的追兵距离解放军后卫仅30里。此外,国民党军带走了淮河船夫,破坏了渡船,8月又正值大水季节,河水不断猛涨,这就增加了徒涉和架桥的困难。刘邓大军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用十几只小木船进行强渡,但由于天气原因,耗时较高。
司令刘伯承与参谋长李达,发现河水涨落的情况,发现上游的河水更浅,可以徒涉过河。于是,大军及战马沿着河道成功徒涉过河,攻克了跃进
大别山的最后一关。
从9月7日到27日,刘邓大军历时21天,横跨
陇海路,越过黄泛区,冲过
沙河、
洪河、
汝河、
淮河等障碍,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追击和拦截,到达了大别山。
结果与后续
经过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粉碎了国民党军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于8月末先后进入大别山区,把国民党军主力甩在淮河以北。为了在大别山迅速立足,全军按照
中共中央中原局计划,立即分遣各部队向预定地区开进。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新创建根据地。在重建
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刘邓大军同
中国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反复的极其激烈的斗争。一方面,尾追的国民党军进行重兵共计,另一方面刘邓大军由北方转到南方,缺乏无后方作战的经验,以及饮食不习惯,地形不熟悉等,都给部队造成不少的困难。此外,部队一直处在连续行军作战过程中,对建设根据地的意义还要进行教育。
最终,刘邓大军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建立了三十三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在刘邓大军坚持大别山的斗争中,得到了大别山人民的全力支持。他们不避风险地掩护工作人员和伤病员,替部队保存物资、带路、侦察敌情,协助部队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此同时,挺进到苏鲁豫皖地区的华东野战军和挺进豫陕鄂地区的
豫西牵牛,都已胜利展开。至此,三军在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已经形成,直接威胁国民党军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
蒋介石见解放军在中原已经立足生根,并且日渐发展壮大,而国民党军在
陕北地区、
胶东半岛、
东北地区等战场上又连吃败仗。于是,蒋介石决心进攻中原,
大别山成为其首要目标。1947年12月,
国民政府国防部长
白崇禧指挥国民党军三十三个旅向大别山实行“清剿”。
刘邓大军利用
大别山根据地,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耗时一个月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的“进剿”。此外,刘邓大军转到外线的3个
纵队,相继在
豫皖苏平原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使其和大别山连成一片。
意义与影响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对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起了关键的作用,迫使
蒋介石把战线从
黄河移到
长江,由重点进攻转入全面防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把人民解放军的内外线反攻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此外,刘邓大军建立了以
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淮海大决战创造了条件。
事件评价
毛泽东在总结这段历史时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邓小平在论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时说:“我们由
黄河到
长江跃进了一千里。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
广东省、
福建省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
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这个跃进的实事表明战略形势起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