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Dongshan Island)位于福建省东山县,陆地面积共有188平方公里,占据东山县陆地的97%面积。东山岛是我国七大岛,介于厦门与汕头之间,是福建省第二大海岛、东山县第一大海岛。因为岛形似
凤蝶总科,所以东山岛有时也称蝶岛。
东山岛地理坐标为117°17'—117°35'E和23°33'—23°47'N之间。西北以
八尺门与漳州
云霄县相通,西侧为
诏安湾,东北侧为
东山湾,东南侧有南澎列岛,岛屿属基岩型大陆岛,位于新华夏构造带的东南部,大致呈北东向展布,东西最宽处17.5千米,中部最窄,宽仅约2.0千米;南北向最长27.5千米。全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斜,西北多山丘,东南多滨海平原。东山岛面积18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峰(
苏峰山)海拔274.3米,无大溪流,仅几条不足千米长的小溪沟。海岸线长158.1千米,岸线曲折,港湾多,滩涂海域面积宽阔。东山岛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舒适,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为20.9℃,年平均降雨量1224.9毫米。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台风、大风和暴雨等。
东山岛历史悠久,早在
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
人类活动的踪迹。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全县划为3个区:一区(铜陵城关、古雷),二区(西埔),三区(前何)。目前,东山岛共有6个镇、61个行政村、16个社区,共辖139个自然村。东山岛人民曾多次抗击外敌侵入,如明嘉靖四十三年抗击倭寇、明嘉靖二十八年抗击
葡萄牙侵略者、明崇祯六年抗击
荷兰侵略者、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抗击
英国侵略者、1938年-1944年抗击
日本侵略者以及1950年的解放东山之战。东山岛港口资源丰富,经几十年来开发建设,现已形成铜陵港口作业区、冬古港口作业区、澳角港口作业区和大幢港口作业区等4个港区。
命名
东山岛古称为铜山岛,后地名称为东山,据《
八闽通志》《读史方中纪要》等有关史书记载:漳之东有一岛,岛上有一青翠高耸之山,曰东山(即苏峰山)。人们
爱慕此山,取山名为岛名,叫“东山岛”。此山亦叫陵山,后来,岛也叫陵岛,因为岛形似蝴蝶,所以有时也称蝶岛。
位置境域
东山岛位处福建省南部沿海,东濒
台湾海峡,西临诏安湾,东北侧为东山湾,东南侧有南澎列岛,以八尺门海堤与漳州云霄县相通,为福建省第二大岛,我国第七大岛,介于
厦门市与
汕头市之间。东山岛隶属于
东山县,由东山岛和其他共32座大小岛屿组成,东山岛面积188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117°17'—117°35'E和23°33'—23°47'N之间,海岸线总长141.3公里,周围诸小岛面积计6平方公里。
历史成因
东山岛地处戴云山隆起边缘与台湾海峡抛陷带交接地带、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南端。经历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岩体变质变形强烈。主要构造为北东向,其次是北西向。北东向构造主要表现为北东向分布的
变质岩带,轴向北东的亲营山
向斜、埔头向斜,以及发育一系列北东30°~45°,倾向东或北西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峰山、铜陵、大帽山一带,发育规模较小,断裂长1~2千米,为张扭或压扭断裂。
东山岛内最主要的断裂是北东向断裂。断裂带覆盖面广,活动强烈。白——东山城断裂影响东山岛内中生代
变质岩系形成和花岗岩体分布,还控制近代海岸地貌的发育和第四纪沉积中心的展布。
地理特征
气候
东山岛地处
北回归线边缘且濒临海洋,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舒适,光照充足,1月份平均气温13.1℃,7月份平均气温27.3℃,多年平均气温为20.9℃,年平均降雨量1224.9毫米。
东山岛
降水峰期出现在5-9月,10月至翌年2月为旱季;常年主要风向为东北,年平均风速7.1
米每秒;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00毫米;沿海多年平均高潮位1.62米,极端高潮位2.96米,平均
潮差2.3米,最大潮差为4.14米;
潮汐为不正规半日潮。东山岛主要受
南海北上台风的影响,平均每年1.8次,多集中在8月份,伴有强暴雨。
岛上6—8月盛行
夏季风(偏南风),10月至翌年2月盛行冬季风(偏北风),9月为夏季风向冬季风的过渡期,3—5月为冬季风向夏季风的过渡期。全年
日照市2340.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3%。年平均气温20.8℃,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7.4℃,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12.9℃,气温年较差14.5℃,多年年均温平均且稳定,年积温7504.3℃,岛上多年极端最高气温36.6℃,极端最低气温3.8℃,全年平均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日数只有0.2天。年均
相对湿度为80%。11月平均风速达8.8米每秒,平均最大风速达48米每秒。
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台风、大风和暴雨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发生的频率分别为87%、94%和90%,平均连旱日数分别为44.2天、36.9天和74.3天,最长连旱日数分别为126天、122天和173天。年平均大风(W8级)日数117.5天,最多年份达165天,10月至翌年2月各月平均大风日数都在14天以上,最长连续大风日数23天。年均暴雨(日降水量≥50mm)日数为5.1天,最多年份达11天,1990年6月3日一天的降水量达310.5mm。
地质
东山岛属基岩型
大陆岛,位于新华夏构造带的东南部,岛内地貌以
丘陵、
台地和海积平原为主,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岸线类型主要分为人工、基岩、砂质、
红土岸线。
地层与岩性
东山岛出露前
泥盆纪变质岩、
混合岩、南园组第二、第四岩性段和第四系。
前泥盆系变质岩、混合岩
这部分岩性复杂,根据在地层中的
同位素年龄判定,该岩层迄今已大于4亿年。为前泥盆系,地层厚度大于2372米。
南园组第二岩性段和第四岩性段
长林组岩性包括中细粒石英
砂岩、凝灰质细砂岩、
粉砂岩、矽质岩等。上部受
火山碎屑影响,增加
火山碎屑岩成分,下部多以正常
沉积岩为主,厚度大于736米。南园组第二岩性段分布于东山岛西部,岩性为深灰、灰黑色应安质岩屑、
英安岩、晶屑凝灰
熔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等为主要成分,厚度大于233米。第四系地层覆盖最多,分布在
古雷半岛、东山岛及
漳江入海口两岸。这部分主要包括残积层、更新统冲洪积层、更新统冲洪积层、更新统风积层、全新统海积层、全新统冲积层、全新统洪积层、全新统风积层。
潮间带沉积地质
基岩海岸潮间带为砂质沉积,
沉积物有砾质砂、
粗砂、中粗砂等,但一些角潮间带多为
海蚀平台,或有巨砾堆积;砂质海岸潮间带沉积物有砾质砂、粗砂、中粗砂、粗中砂、中细砂和细砂等,在岬角间小
海湾规模较小,但在开阔海湾规模大,且分选较好;淤泥质海岸潮间带见于绍安湾内。在西埔港以北至湾顶的淤泥质潮间带宽达2千米,中潮带以下为含泥较多的细砂和粉砂。该岛邻近海域沉积物类型有砾质砂、粗砂、中粗砂、粗中砂、细中砂、中细砂、细砂、混合砂、粉砂质砂、
黏土质砂、砂—粉砂—黏土及粉砂质黏土等,沉积物分布特征为:砂质沉积物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南部和
东山湾的东南部、岛西北的大山近岸等水动力较活跃的海域;泥质沉积物主要分布岛的西南部、西部语安湾、北部
八尺门附近以及东山湾等处水动力较弱的海域:沙泥混合沉积主要分布在砂质与泥质沉积之间或分布在湾顶河流及溪流影响的海域。
矿产资源
东山矿产资源有石英砂、
辉绿岩、高岭土、花岗岩等。石英砂储量两亿吨以上,其中
二氧化硅含量97%以上的有6000万吨,含量在95%~97%的有14000多万吨,现已探明梧龙、山只两处大型玻璃砂——
型砂共生矿床,探明玻璃砂和型砂储量分别占全省
探明储量之80%和30%。其中梧龙玻璃石英砂矿(大型)表内总储量7467.4万吨,表外总储量114.58万吨;山只(特大型)硅砂量大质优,含硅量高达97%以上,属国内罕见的特大型硅砂矿,表内总储量19637.78万吨。此外,辉绿岩石矿储量达30多万立方米、花岗岩储量达1274万立方米等。
地质灾害类型
东山岛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包括崩塌、陡边坡)、海岸侵蚀、滩面冲蚀和
水土流失与滨海湿地退化等。崩塌灾害主要指岩体崩塌和易引发崩塌的岩质或土质陡坡。主要分布在东山岛低山丘陵山区,如采石场遗留的岩质陡坡、居民建房在房前屋后削坡形成的土质陡坡、海岛公路通过丘陵山区时道路两侧局部土质陡坡。均为小型崩塌和小型陡边坡,呈点状零散分布。
海岸侵蚀在东山岛东部和南部海岸普遍发育,呈线性带状分布。整体规模较小,危害较轻。可分为两种类型:砂质海岸侵蚀和海湾岬角侵蚀。 砂质海岸侵蚀主要分布在东山岛的南门湾、
马銮湾、金銮湾和乌礁湾等处。
地形地貌
东山岛大致呈北东向展布,东西最宽处17.5千米,中部最窄,宽仅约2.0千米;南北向最长27.5千米。全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斜,岛北、西北多低丘,一般海拔在50~200米之间,
坡度为100~ 350度之间,东南多海积平原和沙地,一般海拔在3~ 15米之间。东山岛全境属丘陵地带,地海拔高度较小。岛上最高峰(
苏峰山)海拔274.3米,无大溪流,仅几条不足千米长的小溪沟。海岸线长158.1千米,岸线曲折,港湾多,滩涂海域面积宽阔。
东山岛上有一条不足40米水深的“
东山陆桥”,位置处在东山岛东南部-台湾浅滩-南澎湖浅滩-北澎湖浅滩-台西浅滩-中国
台湾岛一条沿线。此外,考古学家还在“东山陆桥”上发现了距今一万年的“东山人”化石遗骨,补充了
福建省地区在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缺。“东山陆桥”的发现证明了东山岛与台湾之间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同时也证明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原本同属于密切相连的相同板块内,在生物学和地理学两个领域上有重要的贡献作用。
岛陆地貌
东山岛陆地地貌类型主要有:侵蚀剥蚀高丘、侵蚀剥蚀低丘、侵蚀剥蚀
台地、洪积台地、冲积洪积平原、海积平原、风沙地貌等。
侵蚀剥蚀高丘:主要分布在岛南部的
大帽山和东部的苏峰山,前者
高程251.7米,面积约6.9平方千米;后者高程274.3米,面积约2.2平方千米。侵蚀性低丘分布比较广,主要分布在岛的北部、东部、南部等,呈若干块状展布,各块之间为侵蚀剥蚀台地、海积平原、风成沙地。
侵蚀剥蚀台地:主要分布在岛的北部、西南部,面积约34.7平方千米。洪积台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山坡下,高程一般为10~40米,面积约14.5平方千米。
冲积洪积平原:主要在南部的湖仔头西南
山麓,高程10~20米,面积约0.4平方千米。
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岛的东南、西南、西北等处,高程一般2~7米,面积约68.7平方千米。
风沙地貌:分布在东部沿海,主要有沙地、沙丘和沙珑等风沙堆积体。高程一般为6~50米,面积约19.9平方千米。
海岸地貌
海岸侵蚀地貌
(1)海蚀崖。海蚀崖多位于
东山湾西岸、两侧基岩突出部分,由
花岗石组成。崖边参差不齐,有数米高的海蚀崖,也有高至二三十米的海蚀崖。海蚀崖在海浪的冲刷作用下发育后退,由于岩石内部节理层出,海浪冲蚀下在崖边形成大大小小的海蚀槽沟、海蚀洞等微观地貌。
(2)海蚀平台。主要位于东山岛湾的西岸和西南岸部分。沿岸多有海蚀平台分布,大小从几十米到百米不等。平台并非完全平整,而是高低不齐,台上多件岩块和砂堆积。
海岸侵蚀在东山岛东部和南部海岸普遍发育,呈线性带状分布。整体规模较小,危害较轻。可分为两种类型:砂质海岸侵蚀和
海湾岬角侵蚀。 砂质海岸侵蚀主要分布在东山岛的南门湾、
马銮湾、金銮湾和
苏尖湾等处。
东山岛海岸线主要受
台湾海峡潮流影响,东部岸线原长21.5km,1990年至2010年,二十年间,平均每年后退54.5m。东山岛东南沿海的马銮湾、金銮湾、南门湾和乌礁湾区域,侵蚀最严重的就是金銮湾,一共后退了51m;南门湾年均后退
速率2.7m;马銮湾岸线长度3.2km, 年均后退速率2.3m;乌礁湾岸线长度10.3km, 年均后退速率1.8km。东南沿海岸线的环岛公路、海堤等工程由于海岸侵蚀而多处受到破坏。
海岸堆积地貌
东山岛内的
鱼骨沙洲,两侧
潮汐方向相对,在海浪和海流的作用下,泥沙在海洋中堆积成陆地。由于它在退潮时呈现鱼骨形状,“鱼骨沙洲”因此而得名。
东山湾三面环丘,湾口在南面,基于河口湾发育成半封闭海湾。作为福建闽南地区最大海湾,
东山湾同时也承担了发展渔业的重要功能。由于漳江口等处的海堤建筑,湾内水流变缓,形成泥沙淤积。
(1)海滩
东山湾西岸和两侧基岩海湾内常见此种类型地貌。形状多呈半月形,大部分宽为100米,时有300-500米。从高潮区到中低潮区,坡陡依次递减、砂质从粗到细分布。低潮滩面上常见沙脊、冲刷沟等微地貌分布发育。淤积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冬冲夏淤。
(2)沙嘴
东山湾东侧和古雷半岛的汕尾沙嘴属于典型代表。宽度较平均,约为100米-200米,主要为中细砂。
(3)连岛沙坝
古雷半岛是该类型的典型。多个小岛连接形成半岛,有十多千米长。主要由包含贝壳的中粗沙构成。
(4)潮滩
潮滩是
潮间带的主要类型,分布广泛。下寨到港口宽可达3-4千米,
坡度较缓,平整开阔,中低潮地区多为养殖场。由粉砂质泥组成,人在上面不易行走。
水文
海水水文特征
东山岛周边海域流速常在100厘米/秒以内,较为平缓,流向季节变化大。东山岛气候属南亚
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舒适,光照充足,表层多年平均水温21.2°C。表层平均水温为15.06°C-24.36°C,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年较差9.30°C。底层平均水温为15.02°C-23.51°C,夏季最高温,冬季最低温,年变化幅度较小,仅为8.49°C。
东山湾海水盐度受
台湾海峡影响,盐度较高。周围海水表层平均温度1月最低(15.06℃),8月最高(24.36℃)。底层水温变化在15.02~23.51℃。海水表层平均盐度冬季最低(30.74‰),依次为秋季(31.95‰)和夏季(32.04‰),春季最高(32.54‰)。底层盐度分布也是冬季最低,春季最高,盐度变化在30.87‰~33.01‰之间。海水透明度冬季最小(0.5~0.7m),春季较大(1.0~3.2m),
水色冬季为14~18号,夏季为8~15号。
潮汐类型为不正规半日潮型。平均
潮差2.30m,最大潮差为4.14m,高潮间隙35min,平均
涨潮历时6小时31分钟,平均落潮历时5小时15分钟。
陆地淡水水文特征
东山岛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舒适,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为20.9℃,年平均降雨量1224.9毫米。岛上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13.3 mm,年蒸发量1400 mm。东山岛降雨多集中于汛期台风暴雨期间,分配极为不均。
海陆内循环
东山岛内
第四纪沉积较少,第四系孔隙受
海水倒灌影响严重,区内水源常做灌溉使用。海岛陆地面积有限,岛内径流分散而短小,缺乏雨洪存储、调蓄的库容,降雨径流难以存储利用,大量雨洪水流失入海。东山岛无外来客水,降雨为岛上
地表水的唯一来源,再加上岛内赋存
地下水的条件也相对较差,使得岛上淡水资源极度缺乏,枯水期间更为严重。
东山岛内无大型河流,仅有几条小溪沟,集雨面积小,流程短,多为
季节河;岛内无大型湖泊,有小型水库28座,总集水面积21.4 km2,总库容952.21万m3。根据东山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可求出雨水资源量为2.76亿m3/a,经面积和雨量修正后折合计算的地表水资源量达0.906亿m3/a。东山岛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可
开采资源量为4146万m3/a,极易受到污染。2016年东山岛
地下水开采量为823.40万m3。
东山岛内无大河、湖泊,仅有坑内溪、下溪、墓庵溪、东赤溪、走马溪等几条发源于山前地带,长度均不足5千米的小溪沟流人海域。境内地下水资源较少,主要是
基岩裂隙水地下水。
地下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水量中等的分布于康美、梧龙外沙及白一带的滨海地区。含水岩组为海积、风积的中砂、中细砂及
粗砂,分选性好,厚度一般6~10米,水位埋深0.5~1.5米,渗透系数5~10米每天,单孔统一换算日涌水量123.19~689.06立方米。水量贫乏的分布于铜陵、陈城、前楼、杏陈等地的山前及
海湾地带,
含水层为中细砂、细砂等,含泥质高,厚度3~10米,单孔日涌水量20~90立方米,渗透系数1~3米每天。主要为大气
降水补给,次为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补给源丰富。由于地形平坦,降雨基本渗人地下,地下水由陆地向海域方向缓慢径流,最后排泄人海,少部分则通过毛细作用而蒸发排泄。
(2)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各
丘陵基岩区,由
变质岩、侵人岩等坚硬岩石组成含水岩组。地下水赋存于构造裂隙中,泉流量0.05~0.51升每秒。单孔流量小于50米每天,水量贫乏。在构造破碎带或断裂旁侧裂隙密集带,地下水相对富集。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无论在丘陵山地或
台地,大部分地表降水以片流形式出现,一部分渗入后形成地下径流,在沟谷切割处、注地等以下降泉形式或潜流形式排泄。丘陵山地,地势陡峻,切割强烈,地下
水循环交替强烈;残积台地,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相对较缓慢。
土壤
东山岛上土壤有赤红壤、
水稻土、滨海盐土和
风沙土等共4个土类、9个亚类、26个土属。赤红和风砂土为主要土壤类型,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4.50%和21.99%,赤红壤广布于岛上滨海低丘台地,而风砂土则主要分布该岛的东南部岸段。滨海盐土占土地总面积的8.80%,主要分布于滨海
潮间带,多为中性至碱性、紧砂至中壤质潮滩盐土。水稻土在岛上仅有少量分布,占2.10%,主要分布海拔10米以下的台地及滨海小平原,多为中性至微碱性、中层(30~60厘米)至厚层(大于60厘米)、松砂至重壤质育型水稻土。
生物
福建东山岛
植被属于闽粤沿海丘陵平原亚
热带雨林区闽南博平岭东南湿热带雨林小区。岛内植被有4个植被型18个群系,人工植被型4个。由于东山岛植被长期受环境因子如气候、土壤以及植物本身分化、
演替和
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带性的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现状植被多为人工次生林,群落类型少,种类组成单一。岛内常绿针叶林主要有杉木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林等,并常与
木麻黄、
香樟木、
苦楠、
朴树等
乔木种类混生。林下灌木层有
黑面神、桐子、
山芝麻、
番石榴、
车桑子、
石斑木、
鸦胆子、
秤星树、
牡荆等。常绿阔叶林主要为人工木麻黄林、相思树林、按树林和小部分莉蔡林等。灌草丛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山坡上,主要种类为细毛鸭嘴草、毛杆野古草等。亚热带滨海沙生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简单,呈丛状或块状分布,包括以刺为主的沙生
草本植被和以盐生和蔓性灌木为主的沙生灌木植被,如
仙人掌科和露兜树等。
东山岛由于原生植被破坏死尽,次生人造植被稀疏,加上历史长期的捕猎,导致陆上野生动物稀少。东山岛历史上有
华南虎、野猪(山猪)、
鳞甲目(
鲮鲤)、狼等。现偶见有水懒、
豹猫(石虎)、豪猪、山狗(草狐)、山羊等。常见的鸟类有麻雀、乌鸦、
伯劳、鹤鹉、
八哥、白头翁等;偶见的有鸠莺、
猫头鹰、
啄木鸟科、
百灵科、大鹰等。常见的
爬行纲有
铅山壁虎、蜥畅、虾虾,蛇有水赤蛇、
眼镜蛇属、
金环蛇、
翠青蛇(翠青蛇)、鳞等。潮间带底栖生物有底栖生物170种,种类组成中,
藻类2种,
多毛纲54种,
软体动物门54种,
甲壳亚门52种,棘皮动物2种,鱼类3种,其他动物3种,秋季出现88种,春季出现的种类较多,123种,主要是春季多毛类的种类增加近一半,甲壳动物种类增加9种。东山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鱼类19目、96科、156属、205种,软体动物198种,
节肢动物门66种,其他56种。
港口
东山岛港口资源丰富,经几十年来开发建设,现已形成铜陵港口作业区、冬古港口作业区、澳角港口作业和大幢港口作业等4个港区。全港现有11个生产性泊位,其中5000吨泊位两个、3000吨泊位两个,其余8个为数百吨泊位的小码头。2008年全港货物吞吐量118.11万吨,同比增长17.7%,其中进口货物53.87万吨,出口货物64.24万吨。
东山港历史上就是大陆与台湾、东南亚通商的港口,现又是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目前东山港已开辟沿海和远海航线,主要航线有;
汕头市线、
香港特别行政区线、
榆林市线、
厦门市线、
上海市线、石岛线、
天津市线、澎湖线、
高雄市线、日本线等。2008年年底,东山港接待来自
菲律宾、
马来西亚、
新加坡、日本、
朝鲜、
巴拿马共和国、
俄罗斯、美国、
希腊、利比里亚、
瑞典等17个国籍货轮。
改革开放以来,东山港成为全国首批对台贸易港口,设有铜陵、冬古两个
福建省最大的台轮停泊点。积极引进新、优、特品种,实现对台双向经贸交流。2006年对台小额贸易达1590万美元,对台进出口贸易额近4000万美元,对台小额贸易占福建省的50%以上,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县级对台贸易基地。
产业
粮食生产以
番薯为主,
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
甘蔗等。工业以
轻工业为主,其中又以水产加工最为重要,产品有紫菜、
鱼翅、虾肉等。盐业生产也颇重要。东山盛产
硅砂,品质优良,为工业理想用砂,储量达2亿吨,与上海合作共同开发,年产30万吨的东山硅砂生产线已投产。
东山水产资源丰富,海岛四周有广阔的滩涂、浅海和海洋
渔场。渔场主要有闽南渔场和粤东渔场,向外还有台湾浅滩渔场,可实际作业渔场面积26.3平方千米,浅海滩涂面积172平方千米,西埔湾垦区面积18.3平方千米。闽南渔场主要
水生生物644种,鱼类有蓝圆参、
金色小沙丁鱼、真鱼、大黄鱼、蓝点马绞、银、石斑鱼等;软体动物有
十腕总目、鱿鱼、
九孔鲍螺、引进台湾
杂色鲍;贝类有
珍珠贝、泥蜡、
牡蛎科、蛤、螺等;节肢动物有
对虾属、龙虾、梭子蟹、蜜等;藻类有紫菜、海带、
石花菜、
龙须菜等。还有
海胆、海参、海蛮、
绿海龟等。年水产品总产量30多万吨。
东山县是国家级鲍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区;2007年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250多家,年加工水产品20多万吨,产值25亿元,全县水产品出口量近8万吨,出口值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1.03亿美元,约占全省1/4,其加工总量、出口创汇值均列全省县级第一位。
人类活动
历史遗迹
早在
旧石器时代,东山岛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迁徒台湾。1987年初发现一块古人类右侧肽骨化石,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属晚
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距今约一万年,被命名为“东山人”。同时还收集数千件从
台湾海峡打捞的动物化石,这些人类化石和动物化石,证明台湾海峡在漫长的
第四纪中,曾露出水面成为陆地,使闽台连在一起,称为“
东山陆桥”,古人类和古动物可以通过“东山陆桥”迁徒台湾,证明闽台文化同根同源。岛上在大帽山发现新石器时代
贝丘遗址以及坑北龙潭山、
苏峰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石锈、石刀、石爷等器物,展现了东山先民的古代文明。
抗击外侵
抗击倭寇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福建沿海倭寇再度猖,
戚继光率
戚家军入闽征剿,在守伯渡(即现在的
八尺门)。倭寇入侵时,即出兵与战,倭寇屡败,岛内得安宁。每逢出征,铜山民众纷纷制作干粮犒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五月,倭寇洗劫梧屿和铜山等地,
福建水师出兵截击,倭寇被擒斩数十人,余者逃往台湾。翌年四月,福建水师提督施德率兵到澎湖征剿倭寇,胜利回师铜山。明崇祯五年(1632年),在外任职的
陈士奇(东山县人)回家为母治丧,适倭寇侵犯铜山,陈率乡勇守城,并制造炮药、
藤牌等,出城迎战,斩倭寇数十名,倭寇溃逃。明崇祯七年,倭寇进犯铜山,南屿渔民陈焯带领民众,设“暗鼎阵”(在沙滩里埋鼎,倭寇上沙滩踩着而纷纷滑倒,民众乘机冲杀),打退倭寇。
抗击葡萄牙侵略者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葡萄牙侵略者兵船至宫前湾海域抛泊,并在宫前、下安等登陆,肆行奸淫掳掠。巡海道
柯乔、
漳州市知府卢壁发兵,并发动
诏安县的梅岭、田傅和五都的乡勇协助官兵围剿。葡船进入走马溪时,遭数十只乡勇兵船从布袋澳围击最终落败。此战歼敌239人,其中击毙33人,俘206人。
抗击荷兰侵略者
明崇祯六年(1633年),荷兰侵略者窜犯铜山,闽
巡抚邹维琏出兵还击,历战8昼夜,荷兰侵略者从铜钵败退至东赤港一带,时东沈村唐加春率乡勇和康美村民,与之激战三昼夜,杀、俘一部分入侵者,余者败逃。崇祯七年,荷兰侵略者再次入侵铜山,
巡按路振飞、
大帅徐一鸣率众奋战,迫使入侵者退至宫前湾海面。铜山军民水陆并进,乘胜追击,将其船舰焚毁,全歼侵略者。
抗击英国侵略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英国军舰入侵铜山沿海,福建水师提督
陈化成率领水师在铜山民众配合下奋勇抵抗,击退英舰。
1938年-1944年,日本侵略者及伪军进犯东山岛,计船只17批148艘次,发射炮弹一千余发;飞机127批356架次,投炸弹1361枚;日伪军大规模入侵共3次,计数千人。其间,东山岛蒙受巨大损失,被毁的房屋2455间,船147艘。公共场所100多处,军民伤亡892人。然而,东山军民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接二连三击退来犯之敌,保住了东山岛。
解放东山之战
1950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决定由第31军并指挥第32军第94师和炮兵第14团3营解放东山岛。5月初,国民军发现解放军将进攻东山岛,决定从东山撤军。为掩盖其撤军意图,继续向东山增派部队兵力,扬言“要扩充部队,固守东山”,到处抓壮丁。中国人民解放军提前下达命令,对北半岛构成了三面合击态,国民党军前沿掩护部队,纷纷弃阵而逃,涌向东部
海湾,抢先登舰。接应的舰艇尚未满载就起锚逃走。解放军追击,登陆部队占领了东山岛的西部、北部,国民党守军大部乘舰逃走,残部被压缩到东部濒海几个孤点上,尔后转入
巷战,迅速将残敌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城内国民党军第58师警卫团部缴械投降。至12日4时,全岛解放。解放东山岛战斗,毙、伤、俘国民党军官兵2000余人,缴获汽艇1艘、
迫击炮2门和大量枪支弹药。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扩大地区的各类型开发活动,随着东山岛频繁的海岛养殖活动开展,海岛环境问题变得越渐严峻。东山岛在十多年前依靠粗放的养殖模式,使得成本降低的同时,经济实现快速地飞跃。但在过度养殖和旅游商业化的模式下,东山岛
生态环境被破坏,海水污染成了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环境保护
东山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阮俊华认为要根治这种情况,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陆海并举、统筹施策”的策略,实现海湾内外部良性循环。东山岛建设多处海洋
碳汇示范基地,种植
红树林保护河岸边缘,拆除
八尺门,实施清淤共计139万立方米,使海域内海水相互流通循环。组织开展陆地“生态圈”绿化美化花化行动,建设全海湾“亮绿”风景带的“绿色”
海湾行动。
风景名胜
东山岛现已建成了四个功能独具的景区:
漳州云洞岩风动石、
东门屿、朝圣观光旅游区;马銮注大众化的沙滩度假区、金銮湾康乐休闲区和乌礁湾森林游乐区。
东门屿
东门屿被誉为海上仙山。它位于铜山古城东门对面二公里远的海面上,故称东门屿,又因岛上有文峰塔,又名塔屿。它同
厦门市的
鼓浪屿,
温州市的
江心屿和台湾的
兰屿岛,并称为
中国四大名屿。东门屿面积近1平方公里,是一个近似“土”字形的岛屿。最高处文峰海拔91.3米。东边的沙滩叫“北澳尾”,西边的沙滩叫“大澳底”。北段是一片末开垠的处女地。这里的许多地方,是带有原始的、野性的海浪、礁石、绿树。
九仙山
九仙山也叫观音山,因在此山曾建观音亭庙,故名。它座落在铜陵镇西北面。明初,江夏候
周德兴建铜山所,在这里设铜山水寨,因此又称水寨大山。明初调漳州府军守卫,因是本地士兵,很多人擅离军营回家,后改调兴化府(今莆田、仙游一带)的官兵优驻守,官兵们奉祀“九鲤湖仙公”于山顶石洞里,故名:“九仙山”。九仙山是书法艺术荟萃的地方,留下
梵文摩崖石刻二十多处,真、草、隶、篆无不珍品,诗文所记对研究东山历史很有价值。
马銮湾
马銮湾位于东山岛东部,距铜陵镇二公里。海湾长2500米,宽60米,洁白细软的沙滩,不扎不沾,平缓地延伸到碧蓝的大海。海面宽阔,水质清纯,蔚蓝清澈风平浪静,湾内无鲨鱼威胁,水无污染,水底无礁石障碍,可以尽情体验岛上的生活。
石庙山
石庙山,俗称庙山。在东山县中部
西埔镇东边,现和西埔紧相连。这是以新加坡侨胞为主兴建的风景区,每天游人络绎不绝,十分热闹。庙山景区共40万平方米,有一条长180米、宽18米的混凝土路面,连接南侧公路,车直通山门。庙山公园地处县城附近,侨胞、台胞、内地游客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是
东山县一个主要的风景游览区。石庙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羊角山
东山岛的羊角山,是一座文化之山。海拔84.4 米,其山中有十八景观,分别为:羊角石、青云洞、风动石、羊尾石、青硅石、蛤蟆石、仙姑石、羊栏佛石、水牛顶花石、羊屁股、 蛤仔石、石屏、 望夫崖 [观日岩] 、大炮洞、石钟、石锣、石床、青云洞。
相关文化
历史人物
谷文昌
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山岛东南部荒沙滩众多,周围村庄飞沙灾害频发。谷文昌时任东山县长,组织群众全民造林,多次带领百姓建筑堤坝拦沙、以土堆埋沙、
种草植树固定黄沙。曾言道:“如不治服风沙, 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在他的带领下,1964年全东山岛植树8.2万亩,原有3.5万亩荒沙滩与400多山丘基本完成绿化。谷文昌在职期间,经常深入基层,与最底层百姓一起对话劳动,努力发展生产,被百姓称为“谷满仓”。谷文昌于1981年逝世,东山岛百姓将其骨灰埋在岛上,每逢节日,当地群众都会自主祭奠这位为东山岛环境作出重要奉献的共产党人。。东山岛乌礁湾景区建立了
谷文昌陵园和谷文昌纪念馆。纪念馆围绕谷文昌生前事迹进行布局,共分八个部分,分别为“序言、走进东山、执政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致力发展、绿色丰碑、永久的怀念”。
艺术作品
东山歌册
明朝时期,“潮州歌册”流入铜山,经过历代改编创作,形成了具有东山特色的“东山歌册”。东山歌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歌册用
闽南语歌唱,词汇运用依然保留古汉语常用单言词成分。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歌册是她们的知识启蒙读物。
粤东潮州歌册传播到东山岛,与原有
莆田市、
泉州市“秦腔”、“南词”结合,组合成具备独特风韵的“东山歌册”。辛亥革命后,爱国思潮、反抗封建礼教规则成为歌册的主流思想。歌册主要演绎者为东山岛当地妇女,她们与歌册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在歌册中获取文化与思想营养。
侨乡文化
东山岛靠近台湾,主要通用方言为闽南语,保留着完整的特色饮食文化和渔民习俗。同时东山岛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优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侨乡之一。
关公信仰
东山岛关帝信仰风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
垂拱二年(686年),
陈政、
陈元光父子二人奉皇帝之命,开拓
闽南地区,驻扎
东山县。为了安抚军中将士思想之情,陈氏父子引来关帝香火。自此,关帝信仰在东山地区大力传播。关公最初正是以庇佑军队的战神形象进入东山岛。由于
军户在人口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加之各类战事多发,作为战神的关公在东山岛享有了极高的地位。现今,东山岛内,关公信仰几乎占据民众信仰主导。2023年1月,东山关帝庙应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