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花兰属(学名:Acanthephippium Bl.)是
兰科下的一个属,地生
草本。
形态特征
地生草本。
假鳞茎肉质,卵形或卵状圆柱形,具少数节间,常被数枚膜质鳞片状鞘,基部具多数粗短的
肉质根,顶生1-4枚叶。叶大,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收狭为短柄并具1个关节,具折扇状脉,两面无毛。花葶侧生于近假鳞茎顶端,通常粗短,肉质,直立,不分枝,远比叶短,被数枚
覆瓦状排列的大型膜质鞘;
总状花序具少数花;花苞片大,凹陷;
花梗和子房粗厚,肉质,近直立;花大,稍肉质,不甚张开;萼片除上部外彼此联合成偏胀的坛状筒;侧萼片基部歪斜,较宽阔,与蕊柱足合生而形成宽大的
萼囊;花瓣藏于萼筒内,较萼片狭;唇瓣具狭长的爪,以1个活动关节与蕊柱足末端连接,3裂;侧裂片直立;中裂片短,反折,唇盘上具褶片或龙骨状突起;蕊柱长,上部扩大,具翅,基部具长而弯曲的蕊柱足;
蕊喙不裂;花粉团8个,蜡质,近倒卵形,每4个为一群,其中2个较小,共同附着于1个粘质物上。
生兰,具粗根,
根状茎短;
假鳞茎较密接,有节,圆锥形或近梭形,具数叶;叶大;
总状花序生于当年假鳞茎的节上,直立,较短,具数花;花大而艳丽;萼片肉质,联合而成坛状,顶端分离,花瓣比萼片小得多;唇瓣3裂,基部以长爪着生于长的蕊柱足上;花粉块8,不等大,具
花粉块柄。
分布范围
世界15种,主要分布于分布于
热带亚洲至
新几内亚岛和
太平洋岛屿。我国有
坛花兰等5种,其中3种产台湾。
引种状况
非引种
植物概要
坛花兰一名是以花外形似一个小坛子而来,其拉丁属名来自希腊文akantha(刺)和ephippion(与鞍)组合而来,意指花的形状似马鞍。全属约1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新几内亚岛和太平洋岛屿。
中原地区有3种,分布于南方诸省区。3种均可作观赏应用。
坛花兰 Acanthephippium sylhatense
假鳞茎卵状圆柱形,长达15厘米,基部粗1.5-4厘米,具2-4个节,被数枚大型鳞片状鞘;鞘膜质,彼此套叠,宽卵形,先端急尖,在假鳞茎由下至上逐渐变大。叶2-4枚,互生于假鳞茎上端,厚纸质,长椭圆形,长达35厘米,宽8-11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为长2厘米的柄,通常具5条主脉。花葶肉质而肥厚,长15-20厘米,基部具数枚宽卵状
披针形的鳞片状鞘;
总状花序具3-4朵花;花苞片深茄紫色,凹陷,卵形或长圆形,长2-2.5厘米,先端急尖;
花梗和子房浅茄紫色,长3-4厘米;花白色或稻草黄色,内面在中部以上具紫褐色斑点;中萼片近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厘米,上部外折,先端钝,具7条脉,侧萼片斜三角形或镰刀状长圆形,比中萼片长,上部外折,先端钝,基部歪斜而贴生在蕊柱足上,具7条脉;
萼囊短而宽钝;花瓣藏于萼筒内,近卵状椭圆形,长2-2.5厘米,宽1.1厘米,先端钝,基部收狭为爪,具7条脉;唇瓣3裂,以长约2厘米的爪贴生于蕊柱足的末端,爪黄色带黄褐色斑纹;侧裂片白色,近直立,镰刀状,围抱蕊柱;中裂片柠檬黄色,肉质,舌形,向外下弯,比侧裂片长,先端钝、全缘;唇盘白色带紫褐色斑点,具3-4条上缘带齿的褶片状脊;蕊柱白色,长约1.5厘米;蕊柱足白色带紫晕,长约2厘米,与蕊柱成直角弯曲。花期4-7月。
在中国分布于台湾(
台北市、乌来、
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高雄市、
兰屿岛)和
云南省南部(
勐腊县、
景洪市)。生于海拔540-800米的密林下或沟谷林下阴湿处。分布于
锡金王国、印度东北部、缅甸、
老挝、
泰国和
马来西亚。
锥囊坛花兰 Acanthephippium striatum
植株丛生。
假鳞茎长卵形,长6-10厘米,基部粗1-3厘米,具3-4个节,被膜质鞘,顶生1-2枚叶。叶椭圆形,长20-30厘米,宽达1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下延为长约3厘米的柄,两面无毛,具5条在背面隆起的折扇状脉。花葶1-2个,长10余厘米,被数枚鳞片状鞘;鞘膜质,宽卵形,大型;
总状花序稍弯垂,具4-6朵花;花苞片大,膜质,舟状,比
花梗和子房长;花梗和子房长约3厘米;花白色带红色脉纹;中萼片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钝,具7条脉;侧萼片较大,比中萼片长,先端近急尖,基部歪斜并贴生在蕊柱足上,具6-7条脉;
萼囊向末端延伸而呈距状的狭圆锥形;花瓣藏于萼筒内,近长圆形,约与中萼片等长,但较窄,先端钝;唇瓣在与蕊柱足末端连接处具1个关节,基部具长约1厘米的爪,前端骤然扩大,3裂;侧裂片近直立,镰刀状三角形,上端宽钝并稍向后弯;中裂片短小,卵状三角形,向下弯,先端急尖,基部两侧各具1个红色斑块,边缘稍波状;唇盘不增厚,中央具1条黄色、宽厚的龙骨状脊;蕊柱长约1厘米,基部具长1厘米的蕊柱足;
蕊喙三角形,不裂。花期4-6月。
生于海拔400-1350米的沟谷、溪边或密林下阴湿处。
中华坛花兰 Acamthephippium sinense
假鳞茎卵状圆柱形,长5-7厘米,被数枚大型膜质鞘,顶生2-4枚叶。叶纸质,宽倒卵状椭圆形,长22-24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收狭为短柄,具5条主脉。花葶直立,粗壮,长达15厘米,基部被数枚鳞片状鞘;
总状花序具2-3朵花;花苞片长圆状
披针形,长2.5-3厘米,先端渐尖;
花梗和子房长1.3-1.5厘米;花中等大;中萼片宽椭圆状长圆形,长1.8-2厘米,宽8-9毫米,先端钝;侧萼片斜卵形,长1.8-2厘米,比中萼片宽,先端稍钝,基部具长1.3厘米的圆锥形
萼囊;花瓣卵状长圆形,长约2厘米,宽7毫米,先端近渐尖;唇瓣具长约1厘米的爪,前端3裂;侧裂片直立,斧头状,上端圆头状,稍向前弯;中裂片近菱状三角形,长约1厘米,宽约8毫米,先端急尖,上面多少具疣状突起;唇盘在两侧裂片之间增厚,具3条低的龙骨状突起;蕊柱长约1.3厘米,具长8-10毫米的蕊柱足。花期4月。
在中国分布于广东东部(产地不详)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
生于海拔300-800米的林下阴湿处腐殖土上。
生长习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透水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只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
空气能流通的地方,有时也生于山溪边峭壁之上。兰花宜种植于空气流通的环境。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长。35℃以上生长不良。5℃以下的严寒会影响其生长力,这时,兰花常处于休眠状态。如气温太高加上阳光曝晒则一两天内即出现叶子灼伤或枯焦。如气温太低又没及时转移进屋里,则会出现冻伤的现象。兰花是
肉质根,适合采用富含
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应选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pH值以5.5-6.5为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