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蒿
菊科菊蒿属植物
菊蒿(拉丁文名:Tanacetum vulgare L.)菊科菊蒿属多年生草本,茎正常无毛:无营养短枝。花果期6-8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茎直立,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仅上部有分枝,有极稀疏的单毛,但通常光滑无毛。茎叶多数,全形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达25厘米,二回羽状分裂。一回为全裂,侧裂片达12对;二回为深裂,二回裂片卵形、线状披针形、斜三角形或长椭圆形,边缘全缘或有浅齿或为半裂而赋于叶为三回羽状分裂。羽轴有节齿。下部茎叶有长柄,中上部茎叶无柄。叶全部绿色或淡绿色,有极稀疏的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多数(10-20个)在茎枝顶端排成稠密的伞房或复伞房花序。总苞直径5-13毫米。总苞片3层,草质。散逸层卵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中内层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3-4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浅褐色狭膜质,顶端膜质扩大。全部小花管状,边缘雌花比两性花小。瘦果长1.2-2毫米。冠状冠毛长0.1-0.4毫米,冠缘浅齿裂。
植物学史
菊蒿于1753年由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 )首次命名,1800年由Bernhardi更名为菊属 vulgare。这两个名称都很普遍,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菊蒿属(Tanacetum)和菊属(Chrysanthemum)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通用名称“tansy”源自希腊语“athanasia”,意为不朽。英文通用名称“欧芹 自制蕨粑”和“scented fern”指的是该种草本植物的强烈气味和蕨类植物门的外观。“hindheal”这个名字表示用作治疗各种疾病的药草。在美国,菊蒿由于其于16世纪初从英国引进,故常被命名为“English fern”。“Tansy”经常与新疆千里光(Senecio jacobaea)混淆,尽管这两种菊科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50-2400米的山坡、河滩、草地、丘陵地及桦木林下。在欧洲和北美,通常生长在路边、草地、粗糙的地面、草地、城市地区、河边的砾石岸和荒地。在蒙古,存在于落叶松林及其边缘、矮化桦树和柳树灌丛、桦树和松树林、森林带的森林草甸、草甸地块和高山带的泥泞岩田。这可能表明东部和西部的菊蒿种群栖息地选择上存在差异。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菊蒿从海岸一直到桦树带和70°N。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该物种可以在北至北纬71°03'N的挪威加姆维克找到。在北半球温带地区,菊蒿的生长海拔可达1500 米,而在南美洲,它的生长海拔可达3580米。该植物对盐敏感,喜欢沙质、适度湿润、中性至微碱性的肥沃土壤。
生长习性
菊蒿通常在春季发芽,在第一个植被时期形成一个单一的莲座丛。该植物在第二年的夏末开始开花结果。在中欧,开花期通常发生在8月和9月。根据怀特(White,2002)的说法,7月开花的植物中有一小部分会产生有活力的种子,到8月中旬发芽率为10-20%。越冬种子发芽率为70-90%。如果植物断水,生物量减少多达62%,开花停止。
菊蒿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根据科尔斯莫(Korsmo,1930)的说法,一株植物可生产12,500个瘦果(每千克1000万个)。由于干燥茎的弹性,果实被风或动物弹射。种子需要开放的土壤才能发芽。一旦建立,植物通过根状茎传播并且可以胜过其他草药。在最佳生长条件下,多香茅属会形成可以持续多年的密集林分。土壤中的种子库仅存在有限的时间。
许多昆虫,大多是非专业的昆虫,包括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都会造访这些花朵。在中欧,一些分舌蜂是菊蒿花的专业访客。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东欧和中欧,远至亚洲温带地区;除地中海群岛和格陵兰岛外,分布在所有欧洲国家。在亚洲的分布局限于北方地区,包括俄罗斯、中国北方省份、蒙古、日本朝鲜韩国。在中国原产于黑龙江省及新疆(阿尔泰共和国天山)。已被引入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岛新西兰秘鲁美国等地。
主要价值
茎及头状花序杀虫脒物质,也可作杀虫剂。花色泽艳丽,造型别致,花期长,可用于秋季花坛、花境的绿化,还可以做切花。
保护概况
菊蒿在东北地区为单种属植物,由于常年被滥掘乱挖,用作园林观赏,再加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野生种群面积急剧减少,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建议列为东北地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
物种危害
在北美北部温带地区(特别是在加拿大),菊蒿已成为牧场、干草场、河岸栖息地和荒地中的主要有害杂草。在这里,多年生植物与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竞争。它可以取代原生栖息地并减少植物和昆虫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植物学史
生长环境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保护概况
物种危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