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角龙(学名:Anchiceratops),是
开角龙亚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
白垩纪的
北美洲西部。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腊文的“αγχι”(意即“接近”)、“κερατ”(意即“角”)及“ωψ”(意即“面”)组合而成,是因它被认为是一种
角龙科的过渡性物种。
一个较小型的头颅骨原先被建立为第二个种,长喙准角龙(A. longirostris),这是根据其大小、比例较长的口鼻部、以及较短且向前弯(而非向上)的角。但是有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个头颅骨可以视为华丽准角龙的变异个体,所以它可能是属于同一种。有研究认为准角龙是两性异形动物,而长喙准角龙其实是一头
雌性。其他准角龙的头颅骨都是较大及短,口鼻部较粗,鼻角较长、向上弯曲,这可能就是
雄性特征。两性异形在其他属中亦可见,如较为显著的有
三角龙属、
牛角龙属及
五角龙属;较不明显的有
开角龙。原始
角龙属下目的
原角龙亦有着两性异形的特征。最近的准角龙标本统计研究,显示各头颅骨的不同形态,无法归纳出两个类别,因此头颅骨、头盾、角的不同形状,有可能代表个体差异、或是不同成长阶段的改变。总共至少发现了十个不完整的
头骨。这些头骨在比例上有所不同(例如眉角核的大小,饰骨的尺寸),这导致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差异是发育期的。
大部份准角龙化石都是在
阿尔伯塔省的马蹄峡谷组被发现,被认为是属于上
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早期,距今约7400万-7000万年前。在美国
怀俄明州的阿荣德
地层也发现类似准角龙的头盾碎片,年代也属于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但是在恐龙公园组亦有发现有准角龙特征的头盾碎片,
地质年代被估计是属于较早的坎帕阶末期(约7800万-7400万年前)。这代表有比华丽准角龙更早的化石纪录,或是另一个相关的物种。准角龙的化石还在阿尔伯塔省西南部的Scabby Butte地区的陆相沉积中发现,但这些化石无法归属于特定的物种。准角龙的化石出现在该组的下部,年代在7250-7100万年前之间。在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Oldman和Dinosaur Park组(晚坎帕阿阶,7650-7500万年前)的两个地点发现了
褐色角片和饰骨碎片,具有准角龙饰骨上的特征性突起图案。这些可能代表了准角龙ornatus的早期记录,或者可能是第二个相关物种。
在1914年,
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建立准角龙属,他认为准角龙是一种过渡性物种,与
独角龙及
三角龙有关,是它们之间的中间型生物。目前只有一个有效种,称为华丽准角龙(A. ornatus),种名意指其边缘多角的头盾。另一个种被称为长喙准角龙(A. longirostris),是在1929年建立,但这个种已被普遍认为是华丽准角龙的次异名。
于1912年,在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红鹿河附近发现准角龙的第一个化石,由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率领的挖掘团队所发现。正模标本是头颅骨的后半部,也包括长头盾;此外,还发现几块其他的部份
颅骨,目前都存放于
纽约的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1924年,一个完整的头颅骨被发现,并于5年后被命名为长喙准角龙。另一个标本于1925年被发现,虽然没有了头颅骨,但却是最为完整的骨骼,包括有完整的
脊柱直至尾巴末端的脊椎。这个标本存放于
渥太华的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之后还发现其他化石,包括了在
阿尔伯塔省的一两个骨床,但当中很少化石是属于准角龙的。2012年,马隆得出结论,比以往意识到的准角龙化石要多得多。这些包括了几乎完整的幼年
头骨、几乎完整的头骨、缺少口吻的头骨、缺少口吻的头骨上部、左侧饰骨、饰骨碎片和饰骨后缘。这些更多的化石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来解决关于该属的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
相较于相同地区的其他
角龙科恐龙,准角龙的数量相当少见,而马蹄峡谷组及恐龙公园组的化石都是在近海的沉积层发现。这显示准角龙可能是生活在没有其他角龙科的河口地区。在
白垩纪末期,
被子植物门开始普遍,但数量仍较少,所以
角龙下目可能以当时最普遍的
松科、
苏铁科及蕨类植物为主要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