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英文: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way Ministryof Transport),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直属的正局级事业单位,是集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机构,拥有综合试验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场。该院成立于1956年6月1日,研究院位于北京市
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截至2024年1月,院长、党委副书记为
张劲泉。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公路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制修订和科技服务、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工作。设有11个科学研究部门;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7个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北京
大杜社公路长期性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8个全国(部)标委会秘书处均设置在该院。截至2024年1月,该院现有国家级人才9名、省部级人才21名,在重点领域具有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全院设有79个研发方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共有博士导师28名、硕士导师79名,每年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10至12名、博士研究生8至10名、硕士研究生80至100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完成了763项国家、省部级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173项重大科技服务项目及652项标准规范的制修订等工作,发表重要科技论文48篇、著作29部。
1956年6月1日,交通部在公路总局材料试验所的基础上成立“交通部公路总局公路科学研究院筹备处”。8月1日,交通部公路总局公路科学研究院筹备处由交通部直接领导,命名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筹备处”。10月10日,国务院任命
马奔同志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1958年11月,交通部将公路科学研究院改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1960年11月,交通部决定,公路科学研究所、水运科学研究所调整合并为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自1972年1月1日起,原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正式合并,合并后定名为“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为部属一级事业单位。1981年3月14日,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与交通部科技局合为一个机构,将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现有的水运所、公路所分开,独立运行。公路所名称定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2005年11月,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启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名称。自2010年1月1日起启用新名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13年科技部批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成立公路绿色建造与安全营运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次年,成立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通州)和
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2015年,成立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次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史馆开馆。2020年,确定6月1日为“公路院成立纪念日”。第二年,该院院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3年11月,该院共3个文化品牌入选”第五届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名单。2024年1月,技术支撑“新疆星哈吐段干旱荒漠区智慧低碳改扩建科技示范工程”创建工作获批。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等4项重大成果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特大型桥梁防灾减灾与安全控制技术等15项重大成果获行业社会力量特等奖,新一代公路基础设施维护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等92项重大成果获省部和行业社会力量一等奖,获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认证。
历史沿革
成立初期
1956年6月1日,为响应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展公路科研事业,交通部决定在公路总局材料试验所的基础上成立“交通部公路总局公路科学研究院筹备处”,任命
曾威为筹备处主任。
1956年8月1日,交通部公路总局公路科学研究院筹备处从由交通部公路总局领导改由交通部直接领导,命名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筹备处”。10月1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8次会议审议通过交通部干部职务任免,任命
马奔同志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
曾威和王能何两位同志为副院长。
首次更名
1958年11月8日,由于精简机构、压缩编制,交通部将公路科学研究院改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1960年11月28日,交通部决定,公路科学研究所、水运科学研究所调整合并为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
马奔同志任院长。1970年6月22日,原铁道部、交通部和邮电部邮政部分合并成立交通部。
1972年1月6日,交通部决定,自1972年1月1日起,将原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正式合并,合并后定名为“交通部科学研究院”。1975年1月17日,全国人大四届会议决定将原交通部划分为铁道部和交通部,1月27日起两部分开办公。1月29日,铁道部、交通部临时领导小组决定,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自1975年2月1日起,分为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
正式定名
1975年3月6日,交通部下发通知,公路院定名为“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为部属一级事业单位。1981年3月14日,交通部党组第21次会议讨论决定,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与交通部科技局合为一个机构,将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现有的水运所、公路所分开,独立运行,均为局级单位,由部领导。公路所名称定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1987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为硕士授予单位,具有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引进当时为亚洲第一台可用于路面结构足尺试验的大型设备“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ALF)”用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研发,也可用于工程设计的验证。次年,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室,新增环境工程学科方向。
1991年,交通部体制改革司批复同意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成立第一家企业“北京海伟交通科技开发公司”,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同年,交通部公路工程综合试验场工程破土动工。1994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首次被交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8年,试验场一期、二期建设工程通过交通部组织的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2001年,成立物流工程研究中心,新增物流工程学科方向。2003年,完成第一轮事企业分开改革,北京公科飞达交通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交科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实现实体化独立运行。通过公路所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推行全员聘用制、绩效考核,实行中层领导干部竞聘上岗、一般管理岗位与
工勤岗位双向选择上岗。
持续发展
2005年11月17日,交通部决定,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启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名称。2007年,该院主办第十四届智能交通系统(ITS)世界大会。同年,国家交通安全设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道路及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揭牌。2009年,新科研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11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下发通知,要求部属单位原冠“交通部”字样的单位名称改冠“交通运输部”字样,自2010年1月1日起统一启用新名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10年,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201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院为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筹建“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该院成立“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2012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桥梁长期性能与安全可靠性研究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次年,成功主办第十六届四大洲国际道路安全大会。同年,科技部批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成立公路绿色建造与安全营运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该院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通州)成立。同年,环境保护部批准成立国家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该院成立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6年,庆祝建院60周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史馆顺利开馆。
2017年,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同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完成第二轮事企分开改革,完成事企分开运行和人员身份转换,事业部门聚焦于科研和为部服务,把经营性业务剥离给企业。成立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2018年,成立服务“四好农村路”建设办公室。
2020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确定6月1日为“公路院成立纪念日”。9月3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编《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正式发布。10月14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1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计量站申请建立的“车载式路面激光平整度仪检定装置”“车载式路面激光车辙仪检定装置”“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检定装置”等15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顺利通过考核,获得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考核证书。12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获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认定。12月28日至29日,该院首届“创新引领发展,创造开拓未来”创新思维大赛决赛在京成功举办。
2021年1月1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开发的“道路运输安全监督检查系统”集成测试版正式上线运行。同月,该院转化中心获批纳入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科技服务平台(技术转移类)。2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成为第三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4月29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与
山东高速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5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与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13日,发布道路运输达标车辆核查系统。11月26日,召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动员大会。同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印发《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院)2021-2035年发展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22年2月17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与
黑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同月,发布了2021~2035年发展规划纲要及七个专项规划。3月3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与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月3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举行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第一批29个攻关
项目任务书签订仪式。10月21日,该院第三届职工运动会正式开幕。
2023年2月20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史馆获“十佳文博馆”。6月16日,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耐久性路面研究论坛,在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期间举办。8月1日,召开2023年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同年11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共3个文化品牌入选”第五届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名单,其中“交通强国 科技先锋”荣获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
2024年1月,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协助策划申报的“连霍高速新疆星哈吐段干旱
荒漠区智慧低碳改扩建科技示范工程”顺利获批。
机构规模
组织机构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是集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机构,拥有综合试验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场。设有11个科学研究部门;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7个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北京
大杜社公路长期性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在中国内地和国外公路交通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8个全国(部)标委会秘书处均设置在该院。
人员规模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坚持“人才兴院”理念,通过创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领军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培育工程,试行院士培育和首席研究员制度,构建了人才历练、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平台与机制。截至2024年1月,全院现有国家级人才9名、省部级人才21名,在重点领域具有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4个;全院设有79个研发方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共有博士导师28名、硕士导师79名,每年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10至12名、博士研究生8至10名、硕士研究生80至100名。
人才基地
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工程实验室)于2012年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组建,是交通运输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验室围绕我国桥梁安全与寿命问题,针对公路桥梁在建设、管理和养护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相关的基础理论、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前瞻性技术以及公益性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主要设置了桥梁结构隐蔽缺损检测技术、桥梁结构智能诊断与安全可靠性评价技术、桥梁结构快速修复技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4个学科方向。近5年,在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开展科研项目共171项,其中国家、省部等纵向科研项目80余项,制修订交通运输行业标准25项;授权专利22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58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奖46项,其中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实验室建立了健全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联合
长安大学、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6个行业内研发能力突出、成果转化灵活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作为理事单位,形成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团队。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25人,19人具有博士学历,1人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入选省部人才计划(工程)。
自动驾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自动驾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交通运输部于2018年认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自动驾驶交通流理论和路网控制技术、支持自动驾驶的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车路协同系统架构和实现技术、端边云结合的云控平台技术、自动驾驶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及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等。创新基地研究建立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建立了自动驾驶车辆混入情况下的交通流模型和大范围路网控制方法,建立了封闭-半开放场地和开放道路自动驾驶测试方法。
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国家科技计划3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出版专著5部,授权专利9项,发布国际、国家及行业
技术标准17项。1人被授予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称号,1人获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多人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2年,经人事部批准,在公路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到目前为止,共招收74名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涉及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作期满出站57名。在此期间,该所与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长安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
自2002年设站以来,博士后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公路所博士后工作站坚持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所训“求是创新,力臻卓越”为指导方针,积极开展工作,完善制度,稳步发展,注重提高质量,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博士后人才队伍,持续不断地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工作职责
职能定位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服务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行业产业技术进步、服务政府部门履职尽责。
主要职责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院长
服务领域
道路中心
道路中心服务领域包括:路面延寿与性能提升、材料改性与功能定制、特殊路基处治与修复、病害诊断与维养方案、施工质量保证与监控、道路
资产评估与管理、路域灾害监测与治理、道路节能减排与降耗、绿色公路与科技示范。
桥隧中心
桥隧中心服务领域包括: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桥梁过程控制与智慧管养、桥梁结构数值计算与软件开发、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管控、桥梁长期性能安全可靠评价与工程延寿、桥梁新型结构与智能建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评定与咨询、重大基础设施服役性能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地基基础检测评定与承载能力优化、隧道工程结构长期性能评价与提升、隧道全寿命周期安全风险评价与防控、隧道超前预报与病害诊断处治。
安全中心
安全中心服务领域包括: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路网安全风险评估与装备、八自由度驾驶模拟器开放平台、交安设施性能评估与定制研发、交通事故司法鉴定和深度调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装备研发、交通影响评价、道路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大数据平台搭建与深度挖掘、安全生态和交旅融合。
汽运中心
汽运中心服务领域包括:道路运输车辆性能测试与评价、道路运输车辆智能化技术测评与推广、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与标准化建设咨询、交通运输节能产品(技术)评估与推广、公路交通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评估、机动车驾驶培训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汽车售后技术能力评估与服务认证、道路运输达标车辆核查系统建设与运行监测。
环境中心
环境中心服务领域包括:交通规划与建设全过程生态环保管家服务、交通噪声识别、评价及控制方案咨询、生态环境质量与材料性能分析测试、绿色交通建设与清洁能源应用咨询。
发展中心
发展中心服务领域包括:交通运输领域发展战略与规划、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决策与差异化费率研究、道路运输转型升级与新业态治理、交通运输政策仿真与评估、运输枢纽规划与站场工可。
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服务领域包括:综合交通规划/物流发展规划、综合运输及道路货运
技术咨询、客运枢纽及物流园区前期工作、危货运输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及运输风险解决方案、道路货运大数据应用。
智能中心
智能中心服务领域包括:智慧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自动驾驶仿真与测试、城市综合交通出行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公路交通云控管理与服务、车路协同与网络安全、运游融合大数据分析与服务、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与服务。
计量站
计量站服务领域包括:公路工程检测设备检定、校准与测试、公路专业量值传递、比对与质量体系培训、仪器设备研发、故障诊断与智能优化。
科技创新
专业领域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通过创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标准化建设三个专项资金,以提升“科技引领、自主创新、支撑服务”三个能力为着力点,致力建成“基础前沿研究、应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枢纽、科技服务智库”四型研究院。
“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完成763项国家、省部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167项重大科技服务项目和400余项标准规范制修订项目。在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领域,培育了一批优势学科方向,建成了4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12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一个基地+两根链条”的科技创新体系。
学科方向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以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公路交通经济与发展政策、交通物流工程、智能交通及公路交通计量为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
作为公路交通科技的主力军,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了大量国家、省部级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0世纪以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在智能交通技术、 现代化公路养护技术、桥梁维修与加固技术、公路交通安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取得众多的创新性重大研究成果。完成各类科研成果1000余项。获国家级奖73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20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0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省部级奖805项。
科研基地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拥有综合试验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场,位于北京市
通州区马驹桥镇,占地面积约3700亩。试验场拥有8个基础试验平台、1个科学数据平台和38个学科/专业实验室。
基础试验平台
车路协同试验路
拥有长圆形、总长度为5505 m的低速沥青路及低、中、高速水泥路四条试验车道,可用于汽车超高速可靠性、耐久性及动力性试验测试;环道周边布设车路通信系统,可用于封闭场地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编队等功能测试。
路面加速加载环道
足尺试验环道是当前除美国外唯一具备实车加速加载的多功能足尺路面结构测试系统。拥有总长度为2039 m的38种典型路面单元模块,具备高水平路面结构全寿命周期性能试验研究能力,可开展路面结构、路用材料、施工工艺、交通与环境荷载等与实际路用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规律的研究,并为各种条件下的路面破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测试场地
拥有长3km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涵盖典型的城市道路和普通公路基础设施,道路沿线布设协同交通信号、模拟城市街景、公交站台、气象模拟、隧道模拟等设施,可以灵活搭建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所需场景,是交通运输部认定的第一批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可开展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的前置封闭场地测试,支持智能车路系统研发试验与
原型系统验证。
交通仿真控制平台
拥有长、宽各约330 m的交通测试广场以及半径为160 m、长约880 m的加速环道。具备开展交通控制与仿真研究测试的场地条件,可为仿真研究提供大量基础参数,且满足研究成果的验证要求;同时具备汽车安全运行控制新技术研究与性能测试能力,可支持开展智能车辆研究测试、车辆操纵稳定性及行驶安全性研究测试等交通安全相关实验研究。
中试验证平台
平台拥有600㎡的中试场地及50余台套各类高精尖加工、调试、试验设备。具备产品工艺技术创新与生产装配能力,可开展试验装置、检测设备和专用设备工具等产品的中试验证。桥梁野外暴露场具备对墩柱梁板等常见桥梁构件的耐久性参数和预应力松弛等指标进行长期野外观测的能力;工程验证平台可对桥梁桩基础等构件性能进行长期性能观测或带载测试。
组合试验道路
检验平台依托于外环组合试验路,由双车道组成。拥有总周长为5819米的一般沥青路面公路、累加长度为4987米的14种分段典型特种路面可靠性强化试验路、涉水池和溅水池。具备汽车可靠性、耐久性试验测试及车辆涉水、溅水等试验测试能力。可用于模拟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的极端技术指标和
运载工具测试。
长直线试验路
直线段长2330米,宽9m;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大纵坡<0.1%;中部为梯形广场,长边450米,短边245米,宽度60米。可支持开展智能车辆研究测试、车辆操纵稳定性及行驶安全性研究测试等实验研究;直线路段配有测试门架和辅助电力通信系统,能开展ETC收费门架系统验证与极限工况测试、RSU通信范围测试、ETC系统互操作性测试等实验研究。
科学数据平台
公路科学数据中心
拥有公路科学实(试)验、野外观测、工程检测、跟踪监测等公路行业全领域科学数据基础,具备集数据汇聚、系统集成、工具开发和开放共享服务,具备对公路领域科学数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高质量数据分析的能力;可为协同科技攻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试验数据的沙箱工具和随程入库,实现超大屏展示,对场区的试验
载运工具实施测试调度和安全管控。
实验室
道路学科实验室
桥梁学科实验室
隧道学科实验室
环保学科实验室
交通安全学科实验室
智能交通学科实验室
汽车运输学科实验室
计量学科实验室
文化精神
价值取向
前卫引领、勇破敢立、善证求实。
院训
求是创新、力臻卓越。
愿景
用科技改变交通、让交通畅通世界。
使命
交通强国、科技先锋。
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
精神追求
大力弘扬“两路”精神、新时代交通精神,积极传承“薪火相传、携手互帮、勇攀高峰”的公路院精神。
合作交流
国外科技服务项目
院内专家参加国际科技组织
国外专家在院任职/工作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全院概况.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