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狒狒
日行群居杂食性动物
东非狒狒(学名:Papio anubis):亦称橄榄狒狒,是因为它的外表看起来很类似橄榄色。它的另一个名字,阿努比斯狒狒则是来自埃及的神——阿努比斯,它的头部从侧面看上去就像是阿努比斯的真实写照。具有高度的性别二态性。雄性有较大的犬齿,而雌性的牙齿要小得多。毛色的特点是暗橄榄灰色,毛发的整体颜色由黄色、棕色至黑色交替。雄性具有大片鬃毛。
该物种是日行性动物,群居,每群的大小通常为30-60只,族群由多雄多雌组成,杂食性动物,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根状茎、树皮、树的汁液,也吃蝎子爬行纲鸟卵、鸟类、野兔和小羚羊等。
主要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草地、开阔的林地、石砾山地等区域。它们是最广泛分布的狒狒属,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周边的南部非洲国家。该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东非狒狒的大小及毛皮具有高度的性别二态性。雄性体重约25千克雌性约14千克,平均大小随地理分布有差异。两性的脸颊都有类似胼胝的粗糙皮肤,暗灰色至黑色,无毛。口鼻部延长似狗,臀部裸露的面积其他狒狒属小得多。鼻孔朝前,头顶部平坦,可以和头顶部有突出的顶部的狒狒属区分。尾巴的根基部分有一小段直立,而其他部分自然下垂,形成倒U形,外观貌似尾巴断了。该物种初生时皮毛是黑色的,但在约6个月的年龄时替换为典型的橄榄灰色。
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齿长而尖,具颊囊;体型粗壮,4肢等长,短而粗,适应于地面活动;臀部有色彩鲜艳的胼胝;毛绿褐,一般尾部毛色较深;毛粗糙,颜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颜面周围、颈部、肩部有长毛,雌性则较短。雄性颅骨和鼻翼两侧有重脊骨,棱角分明,脸上有很高的隆起线,臼齿大,有32颗牙齿。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草地、开阔的林地、石砾山地等区域。
生活习性
集群
东非狒狒是日行性动物,群居,每群的大小通常为30-60只,族群由多雄多雌组成,任一雄性都有与任一雌性交配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雄性之间的激烈竞争,雄性经常因交配权发现打斗。东非狒狒属借由打架来决定彼此的阶级,只有高阶的雄狒狒才能与发情中的雌狒狒交配。这些社会性的动物,还有一些影响雄性交配成功的其他因素。比如,雄性之间可能颠覆正常的优势等级而组成联盟。两个雄性联手一起,作为一个联盟,这些雄性可能会固定得到雌性配种而获得成功。这样的联盟是相互的,通常老年雄性在非常熟悉的群族中,通过相互之间的权属沟通而达到目的。
活动
一般白天在地面上活动,善于攀登山岩,还具有爬树的本领。它们是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喜欢群居,有时结成数百只的大群,每群都是由若干个家族联合而成。如果食物来源充足,大群会自动分解,组成一些稳定的小群。每一个家族由群体中身体最强壮,个头最魁梧,毛色也最漂亮的富有经验的雄兽担任首领,特别是雄兽犬齿的大小与尖利程度,是能否担任首领的重要标准,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包括若干只地位较低的未成年雄兽以及若干只雌兽和幼仔。首领的地位来之不易,也不是终身制,一旦群体中出现更为精明强健的雄兽,就要对首领的地位发起挑战,经过搏斗,胜者才能继续担当首领。
等级
狒狒属群体中,社群等级序位十分严明,这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所造成的。为了避免群体内不必要的自相残杀和争斗,统一御敌和保证对后代的顺利生长发育,群体中的成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具特征的等级心理。每个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由它的能力、魅力、大小、强弱、性别、年龄等因素所决定,社群中的成员平时和睦相处,生活上同甘共苦,但分工也很明确。首领在群体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整个社群都要听从它的指挥。它可以对群体中的成员发号施令,优先取食,随意占有发情的雌兽,甚至调节和裁决成员之间的纠纷等。只要它低吼一声,其他成员立即俯首听命;其他成员从首领身边经过时,要表现出顺从的样子,违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休息和吃饭的时候,首领要坐在中间位置等等。生育不久的雌兽和它的幼仔在群体中也有较高的地位,在行动和取食等方面都有受到特别的照顾和保护。即使在嬉闹的时候,身边带有幼仔的雌兽也不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攻击。群体行进时,往往是首领在前面带队,雌兽和年轻的雄兽跟在后面,带着幼仔的雌兽夹在中间,最后由其他较为强壮的雄兽殿后。每个群体都占有一块地域很大的领地,并在领地中往来周游,每天大多沿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出去活动、觅食和饮水,晚上回到固定的树林中栖息。狒狒属性情粗野,常打群架,如果在领地中遇到来犯者,首领往往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其他成员紧随其后,个个都像是凶猛顽强的士兵,一齐高声吼叫着,向来犯者投掷石块,或用锐利的犬齿去撕咬。
食性
杂食性动物,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根状茎、树皮、树的汁液,以及蚱蜢白蚁、蚂蚁等许多昆虫及美国白灯蛾,都是它爱吃的食物,其他动物性食物如蝎子爬行纲鸟卵等也都可以充饥,甚至捕食鸟类、野兔和小羚羊等。主要食植物之各部位,以取食方便、供应充足为主要的考量因素。另外亦吃面包、猴饲料、香蕉、胡萝卜番薯玉蜀黍番石榴、番茄等农作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拉利昂、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
繁殖方式
东非狒狒雌性在发情期前一般有15-20天的预交配期,在这期间它们可以和多个雄性交配。这种多配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以确保受精卵和混淆后代,这样可以帮助减轻雄性的“杀婴”倾向。而雌性最终会选择一个性伴侣,并保持关系和受孕。雌性有长达31-35天的发情周期,每个周期的前三天月经量明显增大。排卵期间,会阴皮肤会有溶胀,以及有脂族酸的产生,提醒雄性可以交配。妊娠期持续大约180天,雌性产一仔,重约1068克。新生儿皮毛黑色,可以很容易与其他婴儿区分。婴儿在头几个月里完全依赖于母亲,直到它开始吃固体食物,能够自己行走。一般幼仔断奶在出生420天后。哺乳期间雌性会付出极大辛苦,通常会导致在雌性体重下降许多。等级较低或年轻雌性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足够的体重。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东非狒狒在非洲数量颇多,分布也很广泛。因为它们会吃农作物,所以当地的农民非常厌恶东非狒狒,常常射杀它们。天敌为狮子、猎豹等栖息于非洲之肉食性动物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集群
活动
等级
食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