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桂
原夏威夷大学语言系教授
李方桂(1902年8月20日—1987年8月21日),男,学者,籍贯山西昔阳县(今山西晋中)。1902年8月20日生于广州市,1928年,李方桂获得芝加哥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48年,李方桂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7年8月21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享年八十五岁。
人物经历
987年8月21日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民国8年(1919年),李方桂结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业。
1921年考入清华大学医学预科。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高等科,同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科,改读语言学系。在爱德华·萨皮尔的指导之下研究印第安语,进行田野调查。
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语言研究所语言学硕士。
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其论文题目为《马朵尔——一种阿塔巴斯堪语》,在1930年出版。曾调查美洲原住民四五种语言,贡献至巨。
从此以后,他从事田野调查,描写侗台语系的许多语言(壮族的龙州话和武鸣话),同时也对上古汉语和古藏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遍历中国南方,进行汉语、傣语、壮语、藏语、及泰国泰语之研究。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研究》。
1933年李先生到泰国曼谷学习泰语。
1934年以后他就大量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台语,后来又调查云南省贵州省的台语方言,发表过几部专著如《龙州土语》和《武鸣土语》。
民国35年(1946年)秋,李方桂应哈佛大学之聘,任中国语言学访问教授二年。
民国37年(1948年),李方桂在耶鲁大学访问并任教一年,是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49年赴美,历任西雅图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语言系教授,夏威夷大学语言系教授,致力研究印第安语言,具有国际学术影响。
1950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曾回台湾讲学,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调查台湾邵语、阿美语。 1971年发表《上古音研究》—文。
1972年获密歇根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退休。
1973年回台“中研院”史语所工作,曾为台大客座教授,《中国语言学报》副主编。
1976年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77年发表了台语比较手册,是他40多年的研究成果的结晶。
1987年8月21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
个人生活
李方桂出身于学术世家,祖父李希莲咸丰十年(1860年)的进士,官至陕西省布政使。父亲李光宇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外祖父何乃莹同样是光绪六年(1880年)的进士。李方桂的妻子徐樱是北洋政府将军徐树铮的女儿,生于日本
主要贡献
李方桂在学习英、德、法等现代语言的基础上,从印欧语言学大师C.B.博克 学习拉丁、希腊比较文法,古代波斯文,保加利亚文,立陶宛文,哥特文,冰岛文和挪威文。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印欧语言学,又从著名的梵语教授W.E.克拉尔克学习梵文,从L.布龙菲尔德学日耳曼语言的音韵、构词、语法和描写语言学理论。在人类语言学家E.爱德华·萨皮尔的指导下,学习无文字语言的调查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多种印第安语言。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印第安语言的研究
李方桂调查的印第安语言属于阿塔巴斯堪语族。1930年发表了《马朵尔── 一种阿塔巴斯堪语》和《萨尔西语的动词词干研究》。此后又出版了关于印第安语的8种论著,其中有4种是调查研究赤坡岩语的成果。这些论著已经成为印第安语言研究的重要文献。
侗台(壮侗)语族语言
李方桂从1930-1942年亲自调查研究了中国境内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属侗台语族的壮、布依族、傣、侗、水、佯、莫等约20种语言和方言,到泰国调查了泰语。他把台 语分为北支、中支和西南支。有5本专著:《龙州土语》(1940),《莫话记略》(1943),《武鸣土语》(1956),《佯僙语》绪论与音韵、语料、词汇(1966、1967、1968),《水语研究》(1977)。
人才培养
李方桂指导培养的学生有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丁邦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高华年,语言学家吴宗济等。
人物评价
赵元任眼中的李方桂:中国语言学家之中,只有极少数人,研究的 范围涵盖汉语的南北古今及其他相关的语言,其中之一就是我的老友兼同事李方桂。……我曾经发现李方桂在想问题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的姿态,就是他总是把头微微向右抬起25度的样子,直到30年代末期,我第一次见到Bloomfield,才发现那个Bloomfield的角度,才知道方桂是从哪里学到那个沉思的姿态的!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妻子笔下的李方桂.海南日报.2024-07-30
李方桂 .晋中市政府门户网站.2024-07-30
音路历程.清华校友总会.2024-07-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生活
主要贡献
人才培养
人物评价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