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全国重点大学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Dong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Garment Art and 设计),成立于1982年,是上海市地区公立大学。
学院简介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是全国最早建立服装类学科的高等院校之一。下设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服装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系、环境设计系、产品设计系、表演系、中日合作项目部、艺术学理论部、美术学部和实验中心。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表演、艺术与科技等11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时尚设计与创新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上海市重点学科、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拥有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计学”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是全国32所首批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院校之一。拥有“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据2017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25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50余人,教职工170余人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25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50余人,教职工170余人。
历史沿革
学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东华大学纺织工程系,纺织工程系1982年开始招收“纺织品设计专业”本科生,1983年成立服装教研室。
1984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第一次在全国招收本科生。
1985年,服装教研室和纺织品设计教研室从纺织工程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组建服装系。
1985年,“工艺美术专业”第一次在全国招收本科生。
199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在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正式成立服装学院。
1995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1996年,“艺术设计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获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学院更名为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2002年和2007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连续两次被评为服装类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5年,学院成为全国艺术硕士授权点首批32个试点单位之一。
2007年,“艺术设计学”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010年,获批立项建设“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新增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2012年,“中日合作办学”项目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一,设计学科列全国第六、上海市第一。
2012年,设计学被评为上海市一流学科。
2013年,“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服务平台”成为上海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认定专业平台。
2013年,“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知识服务中心”被评为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2013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新增“时尚设计与创新工程”交叉博士点。
2015年,学院名称规范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2015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参与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建设,“设计学”同城协同进行上海市高峰学科IV类建设。
2017年,“设计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经过30年的建设,学院已形成一个年龄结构合理、知识领域宽广、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专职教师132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51位。目前全院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近40%,主要在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荷兰芬兰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有留学进修,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拥有多门国家级和上海市精品课程、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团队、多项全国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新世优秀人才、上海领军人才及后备人选、曙光学者、科技启明星、浦江县人才、上海高校名师、上海市校园新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人才称号和奖励;拥有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高级服装设计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专家人才。学院“世博官方工作人员服装设计团队”荣获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工作优秀集体”称号。同时学院还聘请70多位国内外著名教授、顶尖服装设计大师和设计界权威人士担任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以及聘请85位校外导师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人才培养
创造力的培养
注重艺术设计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坚持设计教育的国际化
学院一直走“国际化”的教学路线,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与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学院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芬兰香港特别行政区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4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及课程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紧密合作。涵盖学院共8个专业、专业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艺术设计、影视表演等。其中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开办的“中日合作”办学模式更是成功开创了国内服装人才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未来,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服装、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为有志于从事服装和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构筑更加广阔和畅通的平台,以接受国际化教育,获得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学院1995年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服装院校代表,参加国际服装技术学院基金会(InternationalFoundationofFashionTechnologyinstitutes),并担任常务理事单位。在这个国际教育的大平台中,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开展中外课程合作,学习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并且实行了中外合作课程教学的教改新模式,请国外的教授、设计师前来学院举办讲座,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学院聘请的国际顾问教授包括有法国著名设计师伊曼纽尔—恩格罗(EmanuelUngaro)、丹尼尔—崔部亚(DanielTribouillard)、索尼亚—里基尔(sonia rykiel)、奥里维埃—拉比杜斯(OliverLapidus)、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詹弗兰科—费雷(Gianfranco Ferre)(已故)、米索尼(Missoni)意大利等等。这些国际服装设计界的著名的创意大师们给我们的“创造力”教学带来了国际化的思维和全新的设计理念。
学科建设
学院由两大学科板块构成: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
东华大学的特色学科之一,是服装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教育部“211”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学科,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科综合实力国内领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17个同类二级学科、78个同类专业中均连年排名第一,拥有“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挥了为国家培养服装高层次博士、硕士、学士专业人才的主要作用。已毕业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为国内同类学科首位,每年招收60-70人;同时在国内最早建立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已毕业和在读博士生数量均占全国同类学科博士生的60%。本专业历年为东华大学全校工科类专业中本科新生收分最高的专业 。
是东华大学的特色学科之一,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子方向,是全国首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院校之一,在全国131个同类二级学科中排名第13位。我院艺术设计学科共分为9个专业方向:服装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影视表演、服装表演等。其中,服装艺术设计作为都市创意产业背景下的特色学科,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国大陆唯一受邀高校参加国际服装技术学院基金会(IFFTI)并担任常任理事单位。艺术设计学科培养了我国服装设计研究方向第一位硕士和博士,并连续十六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学术论坛,六位国际顶级服装设计大师被聘为顾问教授,“服装设计”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凭借地处上海这一闻名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地理、文化优势,学院在艺术设计学科领域,先后与英国伦敦时装设计学院、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学院等国际五大时尚之都的著名设计院校建立了良好、紧密的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的23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及课程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紧密合作。其中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开办的“中日合作”办学模式更是成功开创了国内服装人才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 。
学科建设成果
东华大学正在向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奋斗。长期以来艺术设计学科面临着科研水平难以提高、科研与教学难以结合的问题。学院围绕艺术设计的各个学科方向,加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并以此促进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学科建设中,艺术设计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省部级以上在研项目有:科技部863项目“服装企业CAD/PDM/ERP集成与电子商务
欧盟合作项目“EURAS-IA-TEX欧亚服装数字化技术的研究”
上海市市科委重大项目“上海服装设计及其加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教育部中央专项资助项目“服装服饰博物馆建设”
国家艺术科学委员会十·五规划项目“上海近现代服饰历史研究”
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古丝绸之路服饰艺术研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艺术设计历史与美学研究”
教育部科研基金“上海近现代服饰史研究”
上海市社科基金“2010上海世博会服饰形象及相关国际惯例研究”等等。
出版的重要论著有: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计划《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十五国家重点出版计划《中国丝绸通史》、以及《近代中国女装实录》、《近代中国童装实录》、《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大漠联珠——环塔克拉玛干丝绸之路服饰文化考察报告》、《中国染织服饰史文献导读》、《历代帝王冕服研究》《环境艺术系统设计》。 
学科体系
1、博士点专业方向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和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如项目“服装与粘合衬配伍性研究”、“服装吊挂系统”、“服装CAD”及国家921工程项目“航天服暖体出汗假人的研究”、“暖体假人和人工气候室的研制”等。共获国家级科研教学成果奖2项及省部级科研奖3项。还与日本合作研究人体体型三维模拟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2、硕士点专业方向
(1)服装设计与工程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和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如项目“服装与粘合衬配伍性研究”、“服装吊挂系统”、“服装CAD”及国家921工程项目“航天服暖体出汗假人的研究”、“暖体假人和人工气候室的研制”等。
(2)艺术学理论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和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如项目“服装与粘合衬配伍性研究”。共获国家级科研教学成2项及省部级科研奖3项。还与日本合作研究人体体型三维模拟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3)美术学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和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如项目“服装与粘合衬配伍性研究”、“服装吊挂系统”、“服装CAD”及国家921工程项目“航天服暖体出汗假人的研究”、“暖体假人和人工气候室的研制”等。共获国家级科研教学成果奖2项及省部级科研奖3项。
(4)设计学
学科点已建立人体工学实验室,人工气候实验室、暖体假人、服装服用性能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及计算机室,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必要的研究基地。 
教学条件
1、服装工艺室(缝纫)
服装工艺室是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实验场地;使学生通过到教学实践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服装,完成服装制作流程及基本部件的缝制工艺。
2、服装与人体工程实验室
服装与人体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了《服装人体工程学》、《女装结构设计》、《服装前沿课程》、《服装CAD》等课程的教学实践及人体静点计测实验、人体动态计测实验。同时,为硕士研究生《三维扫描仪的原理》、《服装结构设计》以及博士研究生《防护服的功能与原理》、《服装舒适与功能》课程中相关内容研究及承担科研项目。
3、服装CAD研究室
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CAD)、FashionCAD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装设计、纺织品图案设计的方法,掌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掌握FashionCAD是顺应现代服装设计、纺织品图案设计、工业生产所要求的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及时装化、多样化、个性化潮流发展需求。
4、快速反应系统研究室
5、染织工艺室
为服装及纺织品美术等设计专业学习提供手工印染强调动手实践操做,对相关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染整学、面料学、色彩学、图案学等方面的知识点,综合运用,使之很好的为以后的服装、家纺等方面服务。
6、数码印花
主要通过对“AT-设计”和”Painter”软件的学习实践和应用,使同学掌握运用设计软件对纺织品图案进行设计绘制、分色、换色,回位处理以及三维实物模拟。了解软件在纺织品设计中的辅助功能和作用。
7、电脑喷绘室
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平面设计的理论和设计实践进行了解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法,重在对广告设计中的图形设计、文字设计、色彩设计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广泛的研究。
8、模型工艺室
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要通过“模型”着重研究将平面图(三视图)制作成立体的模型,并展示出立体的现代造型设计作品的形象。使人们能够直接地观察、触摸、检测到三维的造型设计作品的好坏,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工具的性能、材料特征。
9、金工工艺室
让学生对金属工艺的研究和认识,金属材料和金属工艺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金属艺术的创作规律、方法及理念,掌握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延展性等实用功能属性外,还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还要用心去感受材料,表面效果处理,化学药品作色等内容,需要使用手工和电动的多种工具,还要掌握锻造、焊接表面处理金属加工工艺。
共计23个实验室。
学术交流
实践能力培养
注重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坚持设计教育的社会化
学院多年来坚持设计教育的社会化,利用“产学研”紧密结合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娴熟技艺和市场开拓能力。
学院努力构建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大平台,连续十三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连续五年主办“长宁区.东华时尚周”,为学生搭建与国际、国内服装艺术院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是学生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自1995年起,学院已坚持连续十六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连续九年主办“东华时尚周”,举办了众多专业展览、时装发布、专业比赛、国际性讲座,为世界各国服装教育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院积极倡导开放办学,努力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已经与服装业“双百强”前十名中的雅戈尔、荣织华集团、报喜鸟海澜集团波司登等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在校内合作建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包括:
1、敦煌吐鲁番市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
3、韩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心
4、中韩服饰交流研究中心
5、敦煌服饰研究中心
6、东华—施华洛世奇创意设计中心
7、服装研究中心
8、服饰设计信息交流中心
9、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
10、服装人体工学研究所
11、服装CAD研究中心
12、环境艺术研究中心
13、国际视觉艺术创意研究中心
14、东华大学伊泰莲娜装饰造型研究中心
15、东华大学---雅戈尔男装研究中心
16、东华-海南锦绣织贝黎锦研发设计中心
17、东华大学·三十秋校内手钩研发中心
18、东华-德库宁国际设计中心
19、东华-意大利IED品牌营销与时尚中心
20、祥明·东华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学院聘请的兼职教授包括有李如成先生(雅戈尔总裁)、高德康先生(波士登集团总裁)、郑永刚先生(杉杉集团总裁)、吴志泽先生(报喜鸟总裁)、陈经纬先生(中国经纬集团总裁)、德国汉堡传媒学院院长单凡教授、韩国建国大学柳浩昌教授等等。
这种开放型的人才培养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给予了我们积极的反馈,近几年来,学院获得社会捐助的设备、藏品、资金近2000万元。这种状况促进了东华大学实践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学院的多数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或参与校内外企业科研项目合作,在服装企业兼职,或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教师丰富的时间经验为课堂理论教学带来了详实的案例,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外实习提供了校外基地,教与学进入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国际时尚论坛
自1995年起,学院已连续19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连续12年主办“环东华时尚周”,举办了众多专业展览、时装发布、专业比赛、国际性论坛,为世界各国服装教育的沟通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学院与国际著名艺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等方面多层面、多途径合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院校前来接洽联系,寻求与我院的合作。目前学院正在与爱丁堡大学、伦敦时装学院、纽约纽约时装学院和日本文化学园等知名艺术与设计院校筹建中外合作办学的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良好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为学院进一步完善与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学院发展
发展愿景
面对未来,学院将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内容不断改革与创新。加强与国际著名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构筑多层面、多途径国际合作教育模式。面向服装产业和艺术设计领域,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增强特色、加强交叉、全面发展。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特色学院。 
发展目标
“构建以服装为龙头,以设计为主体的时尚学科生态链,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以服装为特色的综合设计学院”;
发展愿景
“美好学院、时尚大家”。 
文化传统
时尚
一年一度的“环东华时尚周”和“创意市集”通过学术论坛、时尚庆典、创意大赛、文化展演、成果展览等,深化以服装设计时尚创意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时尚设计比赛,摄影风采比赛等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更是将学院的专业学科特点演绎的淋漓尽致。
学术
学院分团委举办“高峰论坛”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专业领域著名艺术家、设计师与学生分享专业知识和人生感悟。结合时尚创意学科特点,院学生会每年举行一次科技文化学术节——时尚设计狂欢节,活动中讲座纷呈,创意不断,体现了东华学子崇尚学术的艺术底蕴。
实践
学院依托国际交流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涌现出一批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
志愿
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通过与长宁区团委志愿者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长宁区所有二级医院的志愿者实践机会。通过与淮安市团委“校地合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科学商店”走向社区,结合服装专业知识,举办深受社区居民喜爱、时尚活泼的实践和宣传活动。通过校宣传部和团委的协调,多次组织艺术类学生积极参与《时尚东华》文化志愿服务,成功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世博会、中国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对外交流巡演等国家、市级重大活动,演出近20场,赢得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上海市相关领导的肯定和大众赞誉。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合作院校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24-01-12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科体系
教学条件
学术交流
学院发展
发展愿景
发展目标
文化传统
时尚
学术
实践
志愿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