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从新》,十八卷,为
清代流传较广的临床实用本草,清代
吴仪洛撰,成书于清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品中载药720余种,按《
本草纲目》分类方法排列每种药述
气味、主治、功用、辨伪、修治等。多结合作者经验,并广泛总结历代医家的临床应用。对于同一药物的不同品种也多区别其力量厚薄,性味优劣,指出功效上的差异。新增
燕条、
冬虫夏草图、
孩儿参、
党参、
花旗参等常用药。现代图书由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现存初刻本及40余种清刊本,1949年后多次印行。本书颇切实用,流传甚广,书成后多次重刊。
吴仪洛在《本草从新》的序言中提到,他的先世
藏书丰富,其中包括多种海内稀见的医书。自幼习举业时即旁览医书,至今四十年。他认为医学之要在于明理、辨证、用药,这也是他著书的初衷。他在序言中详细说明了对
汪昂《
本草备要》的评价和自己编订《本草从新》的过程,表达了希望能够羽翼古人的愿望。
《本草从新》总为6卷,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计18卷。共收药物670余种,附药210余种(包括未单列条目者)。该书是在汪昂《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药物学著作。同时,对药物的直伪和同一药名而
气味、功用所以不同,以及修治等,都一一述及。全书分类仿《
本草纲目》,较为简明实用。本书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有一定学习和临参考价值。分为11部、52类,部类名称多与《本草纲目》相同,编排次序有异。收药较《
本草备要》多275种;每一药名下,收罗多种同类药品,增述个人用药经验。于药物产地、
性状及品质等方面,多有发明。
吴仪洛(约1704—1766)字遵程,
澉浦镇人。
秀才。先世藏书甚富,且多海内稀见医书。幼习举业,旁览医籍,后改研歧黄。曾游湖北、
广东省、
河北省、
河南省等地,并留成四明(今
宁波市)五载,入
天一阁苦读医籍,学业举益精。行医40年,名噪乡里。著《本草从新》,对
汪昂《本草备要》承误之处,逐一增改,并补入药草近300种,冬虫夏草、
孩儿参等药,均系本书首载。注解药性,颇多新见。《
成方切用》,录时用之方1300余首,阐释方义,详述加减。为医家临诊所重;附《勿药元诠》74条,皆防病养生之言。《
伤寒分经》,详注《
伤寒论》字句并阐其蕴义。另著有《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
周易注》《春秋传义》等,然皆多散佚。
海盐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18世纪初。曾到过湖北、
广东省、直隶、
河南省等地,并在四明(今
宁波市)居留了五年,常到“
天一阁”藏书楼博览医籍。对本草与
方剂有广泛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著有医书10种,除上述数种传世外,其他如《四诊须详》《杂证条律》《女科宜今》等已佚。
吴仪洛对
汪昂《
本草备要》相当推崇,但认为汪昂非医家出身,缺少临证实践经验,在吸取前人论述时,难以斟酌选择。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原序》中说:“新安汪氏(汪昂),祖述二书,著备要一编,卷不繁,而采辑颇广,宜其为近今脍炙之书也。惜独其本非岐黄家,不临症而专信前人,杂采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吴仪洛对《本草备要》进行修改补充,保留其原有内容一半,修改增加者一半,于
乾隆丁丑(1757)编撰成《本草从新》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