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晋升助理研究员。 1984年调入
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从事科研与教学。 1997年晋升研究员,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参与国防科研项目——核辐射对动物的近远期效应研究。特别是以细胞遗传学指标(微核,染色体畸变,SCE等)研究
电离辐射对动物的遗传影响获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和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1979年晋升助理研究员。八十年代主要从事动物细胞株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
赤麂、
毛冠鹿等珍稀动物细胞株。特别是模式动物赤
细胞株的建立为遗传
毒理学、
染色体进化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1982年、1986年分别获中科院科技进步
二等奖、
三等奖。
1984年调入
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从事科研与教学。建立了细胞培养室,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细胞库。自建和引进了以珍稀动物、人、各种肿瘤及遗传缺欠型的细胞株80余种,为基因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打下基础。1990年晋升副研究员。
九十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动物遗传学和临床疾病的应用系列研究。通过人和
猕猴属动物
染色体同源性比较分析,提出了人类染色体进化的4种途径;通过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肿瘤及遗传疾病的产生机理。为临床疾病的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1998年获
江苏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
三等奖。
1997年晋升研究员,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30余年发表研究论文一百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10余项。曾任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江苏省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新医学”,“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编委。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