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麂
鹿科麂属的一种动物
赤(食虫类:Muntiacus muntjak)为鹿科麂属的一种动物,别名吠鹿、黄麂、角麂、黄。其仅分布在亚洲地区,尤其东南亚,分布国家包括印度不丹、缅甸、尼泊尔、中国等,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地。赤麂主要栖息在海拔为2600米以下的常绿叶林中,丘陵、林缘灌丛中也有分布。赤麂是以展昏型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其行动轻捷而谨慎,白天大部时间卧伏于密林下或灌丛间休息,早晚活动频繁,主要以木本植物的嫩叶、嫩芽、花、果实、种子等为食。
赤麂是麂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3-135厘米,体重约14-35千克颅骨较狭长,鼻骨明显短。角基甚长。雄赤麂有角呈单叉型,自头顶斜向后上方伸展,具毛。雌赤麂无角,但在额顶微有突起,颇似茸角。赤麂通体呈红棕色。前额至吻部毛色微暗,自泪腺至角分叉处各有一条黑色宽带。脸面纯褐色,耳背与颈背同色,耳内白色。胸部、腹部一带大部分呈棕色。
赤麂的肉质细嫩、皮质细韧,可食用或作为高级皮革的原料。此外,据《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鉴》记载,赤麂肉、未骨化的幼角(麂茸)、骨、髓和胎均可入药。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的统计,赤麂在其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很常见,其对捕猎有很强的抵抗力。因此在2015年时,《IUCN》将其列为无危(LC)物种。而在中国,由于人类的过度猎捕,赤麂数量锐减。因此,其先后被列入中国《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2020年9月)、《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6月)、《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12月)。为保护赤麂的种质资源,中国多个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了就地保护,同时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包括马来西亚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印度尼西亚《林业法》等。
演化历史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赤麂至少在12000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就已经存在。赤麂的染色体数量是所有哺乳纲中数量最少的,雄性有7条二倍体染色体,雌性有6条,它们是已知最古老的有鹿角的物种。分子研究表明,赤麂和菲氏麂(Muntiacus feae)有共同的祖先。赤麂是菲氏鹿分支中的进步种,相较于小麂(Muntiacus reevesi),其形成时期较晚,但演化发展的更为成功,适应能力也更强。说明赤麂起源较晚的另一证据就是在广大的印-巴次大陆上普遍分布的赤麂均处于亚种水平,并未形成新的独立种,这显然是晚期扩散的结果。
亚种分化
赤麂为麂属(Muntiacus)动物,“Muntiacus”词源自马来语,最初是由法国动物学家菲奈斯鸠(Rafinesque,1815年)依据澳大利亚动物学家齐默尔曼(Zimmermann,1780年)命名的赤麂提出。后来,虽然一些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一些名称,如Cervulus、Stylocervs、Prox、Procops。但英国学者辛普森(Simpson,1945年)认为以上名称均属于同物异名,需要归并。丹麦动物学家埃勒曼(Ellerman,1951年)认为“Muntiacus”应用较广,应为麂属的学名。此后,麂鹿食虫类被定为“Muntiacus”。
据“物种2000”分类网站,赤麂的通用学名为“Muntiacus vaginalis”,同义学名为“Cervus vaginalis”,和多数文献中赤麂的学名不一致。据“catalogue of life”分类网站,“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为“Muntiacus muntjak ”的亚种,赤麂具体亚种类型如下:
形态特征
赤麂是麂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3-135厘米,体重约14-35千克,肩高约40-65厘米,尾长约13-23厘米。
形态
颅骨较狭长,鼻骨明显短,前部窄,后部宽,中段收缩处与上颌骨相接。额骨二侧隆突并一直延伸至角基,而中央凹陷。角基甚长,超过整个角长的1/2,亦超过任何一种鹿科动物的长度。泪骨似梯形,泪窝大而深,在泪骨、额骨、鼻骨、上颌骨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空位。雌赤麂上犬齿呈獠牙状,并弯向下后方而伸出唇外,雌赤麂上犬齿极细小。上前臼齿较白齿小,内缘无凹陷,三枚白齿的长宽几乎等大,内缘齿谷间有明显的珐琅质齿柱。下门齿三对,下犬齿与第三下门齿紧贴,大小、形状均与后者相似。眼眶面不在垂直位置,由上而下略微倾斜。头脸宽长,额腺大而明显,且左右甚靠近。雄赤麂有角呈单叉型,自头顶斜向后上方伸展,角基显长,角尖向内弯,具毛。雌赤麂无角,但在额顶微有突起,该处被毛特殊呈束状,颇似茸角。
体色
赤麂通体呈红棕色,而颈背、脊背、尾背色更深。前额至吻部毛色微暗,自泪腺至角分叉处各有一条黑色宽带。上、下嘴唇,下颊色调苍白。脸面纯棕色,耳背与颈背同色,耳内白色。胸部、腹部一带大部分呈棕色,四肢内侧、鼠蹊部色较淡,尾腹纯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赤麂仅分布在亚洲地区,尤其东南亚,其分布国家包括印度不丹、缅甸、尼泊尔、中国等,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栖息环境
赤麂主要栖息在海拔为2600米以下的常绿叶林中,丘陵、林缘灌丛中也有分布,但在海拔稍高的针阔混交林中很少发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东部,赤麂多栖息在次生林中。在苏门答腊岛的武吉巴里桑塞拉丹国家公园(Bukit Barisan Selatan National Park),赤麂多分布在保护区边界的1千米范围内,保护区内部的数量较少。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爪哇岛,赤麂通常在林地、稀树草原中觅食。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研究人员对中国广西弄岗森林动态永久监测样地的赤麂活动进行观察,发现赤麂是以展昏型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其每天的活动高峰为早上(06:00-10:00)及傍晚(16:00-20:00),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这可能是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更好地消化上午觅食高峰中所采食的纤维质食物。雨季赤麂的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性高于旱季,这可能是因为雨季赤麂可利用的食物种类较多,用于觅食的时间也较长,而旱季食物减少,休息时间因此增多。赤麂的活动强度呈现双峰型,其活动高峰得出现时间却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和年度差异,如雨季里赤麂会通过提前上午的活动时间,和延迟傍晚的活动时间来躲避中午的高温。因此,雨季里早晨的活动峰值早于旱季,而傍晚的活动峰值时间晚于旱季。
赤麂胆小,行动敏捷,四肢灵巧,行动轻捷而谨慎,不论在灌丛中或是在芭蕉林下走动,一般声响极微。其性情较为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赤麂白天大部时间卧伏于密林下或灌丛间休息,早晚活动频繁,在山谷间常会发出“喔喔”的叫声。1974年4月某日早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波曲河谷山坡上,先听到赤麂的鸣声由远而近,然后见其竖起尾部,低垂着头,在林中草地上边啃食,边走边看,受到惊动后,立即惶恐狂奔。据科考队观察,赤麂的活动范围以及取食地点等较为固定。
觅食行为
根据反刍亚目的消化道形态结构、消化生理等,赤麂属于精食者,即以富含细胞内容物和容易消化的植物为主要食物。研究人员在中国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研究。发现赤麂取食的215种植物中,木本植物占53.02%,包括乔木幼苗、果实、花朵和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占44.19%。赤麂偏爱取食木本植物的嫩叶、嫩芽、花、果实和种子,不食纤维成分高的老枝条;对草本植物,赤麂也只吃嫩叶、嫩芽、花和种子,不吃枯黄的叶子。从取食部位看,赤麂属于以嫩枝叶为主的精饲者。赤麂以啃食为主,当叶片稍大时,其仅会取食尖端的一小部分,而将纤维含量相对多的后半部分留在枝上。
赤麂在不同季节取食的植物部位也有一定的差异。在雨季,赤麂通常只取食营养丰富的嫩叶、嫩芽、花(如蔓草虫豆大翼豆羽叶拟大豆、香花藤等)和果实(如山子、瘤皮酸藤子等)。旱季由于食物缺乏,赤麂的取食部位也发生变化,其会取食大量草本植物的茎(如黄茅、白茅、坚尼草等),有时还会取食木本植物的花和果实(如聚花海桐刺篱木、瘤皮酸藤子等)。但无论旱季还是雨季,赤麂都主要在有刺灌丛和灌丛草地中取食。野外环境下,赤麂会以直接饮水,以补充对水分的需求。
防御行为
赤麂的天敌有蟒蛇、豺、老虎、豹、鳄鱼等动物,当它们感觉到天敌存在时,就会发出类似狗叫的声音。为了让天敌现身或离开,赤麂可能会叫上一个多小时。当环境导致其观察能力下降时,赤麂会更频繁地吠叫,这也是其别名“吠鹿”的来源。
生长繁殖
赤麂的寿命约为18年,雌性性成熟的平均年龄为272天,雄性性成熟的平均年龄为332天。
发情交配
赤麂是全年能繁殖的动物,其发情周期会持续14-21天,发情期持续约2天。在发情时,雄麂不断地追逐雌麂,并嗅闻母麂排出的尿液,头仰起,上唇反卷,皱起鼻子,出现典型的卷唇反应。母麂在发情时,则不躲避雄麂的追逐,会停下来,接受雄麂频繁地嗅闻阴部和爬跨,最后交配。雌麂的怀孕期约7个月,通常一次只生产一只幼崽,平均妊娠期为210天,幼崽出生时体重在550-650克之间。
幼崽生长
通常情况下,赤麂是独居动物,在发情时它们的栖息地会有短暂的重叠。幼崽在六个月大时就会离开母麂的栖息地,之后必须自己寻找栖息地。有时,成年麂会允许另一只动物进入自己的领地,但另一只动物必须是没有完整麂角的雄性,因为这些雄麂没有攻击性,也不准备交配。此外,雄赤麂于每年的初夏(约5月)换角,至8月新角完全长成。
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赤麂为独居动物,在人工饲养时以成对养殖为宜。可在养殖场地背角处放一木箱,一面开口供其睡觉和隐藏用。此外,在靠门口旁边放置食槽和水槽,以便它们取食。设置三合土地面或草地作为赤麂的运动场地,可在四围铺上砂石地面,以便其磨蹄,场地内科种植2-3棵乔木或几丛灌木丛,以便其遮荫和隐蔽。
饲喂
赤麂的饲料以混合精饲料为宜,饲料中可包含大麦面、豆饼面、皮、玉米面、高粱面等。饲喂量按成每天每只0.3-0.5千克,分两次投喂,喂时稍加清水拌匀,以免太干而影响吞食。粗饲料可提供各种嫩点的树叶、青草和干草,青草每天每只量为5-8千克,干草2-2.5千克。另外,还可适当补充绿叶青菜和瓜果类,和精料一起喂给。
养护管理
如果在中国北方养殖赤麂,冬季时需注意适当保温,室内温度保持在15-18℃,中午在晴天无风时,室外温度在8℃以上可放到外面活动。但已经在中国北方驯化多年的,仅提供些垫草便可,不必再保温。但在产仔和哺乳时,还是需要适当供暖。在夏季最炎热时,可在圈内和运动场洒水降温。运动场如果无树,太晒时应该临时搭凉棚。对于怀孕、哺乳的母麂,需多饲喂青嫩的树叶和青草,但在北方的冬季很难做到。因此,可控制母麂的交配时间,在5-7月产崽为宜。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的统计,赤麂在其分布的大部分地区仍很常见,其对捕猎有很强的抵抗力,甚至在森林几乎完全被转化为作物种植园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存活下来。但如果森林进一步遭到破坏,人类的狩猎活动持续增加,赤麂种群减少的速度可能会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其下降速度不太可能达到近危状态。2003年以来的相机抓拍研究表明,赤麂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多地均有分布,其中泰国肯克拉昌(Kaeng Krachan)国家公园更是有超过40%的相机都抓拍到了赤麂,估计其在当地的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2-4.05只。
致危因素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的统计,赤麂在其分布区内被广泛猎杀,其鲜肉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最受欢迎的野生肉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马来西亚沙捞越州拉让江(Rejang)沿岸每年就有250头赤麂被出售。20世纪90年代中期,沙捞越州全州的城镇、村庄、餐馆和伐木营地都大量出售野生肉类,其中就包括赤麂肉,1996年全州估计有250个销售点,年交易额达375万美元。当时,对赤麂这类非保护物种的商业狩猎没有任何管制。1996年,马来西亚出台了《沙捞越野生动物总体规划》,严格禁止所有野生动物贸易、猎枪所有权和子弹销售,但沙捞越州仍有大量赤麂被猎杀。尽管如此,依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狩猎活动威胁着赤麂种群的生存。森林被破坏对赤麂的种群生存造成的影响有限,因为其分布区域并不集中于原始森林中,如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达努姆山谷(Danum Valley),赤麂的密度在伐木后大幅增加。
截止2006年,由于人类的过度猎捕,赤麂在中国的数量锐减。据2001-2006年的一项调查,赤麂在中国被猎捕现象持续发生,导致其分布面积狭窄,种群数量下降,但有缓解的趋势。
保护级别
2015年,赤麂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
2020年9月,赤麂被中国《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列为类别一禁食野生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赤麂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2023年6月,赤麂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3年12月,赤麂被列入中国《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赤麂多分布在保护区内,据1972年马来西亚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赤麂在当地是受保护的狩猎物种,这意味着只有持有许可证才能在保护区外捕猎赤麂。印度尼西亚也出台了《林业法》保护赤麂,但由于资金、人员、设施等严重不足,保护效果非常有限。中国多个自然保护区也对赤麂进行了就地保护,包括四川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四川泸沽湖自然保护区、四川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贵州黄连自然保护区、云南弥勒西山自然保护区等。
主要价值
赤麂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和药用价值,但在中国禁止出于食用目的私自养殖,也不能肆意捕食野生赤麂。
经济价值
赤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其鲜肉中含有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类等营养成分,骨中富含骨胶原、糖蛋白、肽类、脂类以及大量磷酸钙碳酸钙。赤麂有驯养的前途,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其皮质细韧而柔软,是制高级皮革的原料,可制皮鞋、皮衣、皮帽、皮包等日用品,也可用于擦拭光学仪器。
医学药用
据《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鉴》记载,赤麂肉、未骨化的幼角(麂茸)、骨、髓和胎均可入药。麂肉具有补气暖胃、祛风化涨的作用,可治疗久病虚损、消渴、乳少、口僻、腰腿酸痛、胃痛等疾病。麂茸具有壮阳的作用,可治疗阳。骨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可治疗风湿痹痛,髓具有补虚益精、祛风泽肤的作用,可治疗虚痨羸瘦、面无光泽、皮肤枯燥等疾病。胎具有益气补血、行血的作用,可治疗产后血虚、血腹痛、经闭等疾病。
物种对比
赤麂与小麂为同属相近种,二者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Muntiacus vaginalis.ITIS.2024-08-15
赤麂.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5
Southern Red Muntjac.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4-04-10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9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4-04-18
Muntiacus muntjak.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4-10
..2023-06-10
SEARCH THE CATALOGUE OF LIFE CHECKLIST.catalogue of life.2024-04-18
小麂物种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4
..2023-03-12
小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13
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小麂.IUCN.2024-08-13
目录
概述
演化历史
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形态
体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长繁殖
发情交配
幼崽生长
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饲喂
养护管理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医学药用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