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林(Colin Mackerras),男,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1939年出生于澳大利亚,
剑桥大学硕士学位,
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级文教专家,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他的研究领域包括
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中澳关系等。他的代表作有《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和《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等。
马克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学中文,1964年,从
剑桥大学毕业后,马克林来到中国任教,1966年,他回到
澳大利亚。从1973年起,马克林每年都要到中国教书和学术研究。1982年开始,马克林数次前往新疆调研。20世纪90年代,马克林曾在贵州做少数民族研究。2014年11月17日,马克林受邀出席中国领导人在
堪培拉议会大厦的演讲。2017年,马克林来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2018年4月,他带着
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的朋友走访了广西和贵州,了解侗族和苗族文化。同年11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马克林受聘为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首批特聘研究员。2018年6月,马克林接受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专访。2023年5月17日至5月31日,马克林在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澳关系系列讲座。2024年2月9日,在
中原地区农历
沈从文龙年春节,马克林接“龙”祝福中国新春,围绕龙文化展开讨论。
1964年至2022年,马克林来访中国近70次,他撰写的《我看中国》一书,获得过“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14年9月,马克林在人民大会堂荣获“
中国政府友谊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马克林,1939年出身于澳大利亚音乐世家,他在
悉尼出生长大,马克林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学中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一项亚洲研究奖学金,为致力于亚洲研究的年轻学者提供资助,1958年他获得奖学金,在
堪培拉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从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毕业后,马克林又到英国
剑桥大学继续完成学业。
工作经历
1963年,马克林从
剑桥大学毕业,接到了赴北京外国语学院(现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书的邀请,1964年,马克林与妻子来华任教,此后,他在中国一边任教,一边学习研究中国文化。马克林在1965年第一次去
延安市,了解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1966年,马克林从中国回到澳大利亚后就研究戏曲,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分析中国戏曲和京剧的发展。从1973年起,马克林每年都要回中国,除了教书和学术研究,也会参加一些会议或是看望朋友、旅游。1982年开始,马克林数次前往新疆调研。20世纪90年代,马克林曾在贵州做少数民族研究。2014年11月17日,马克林受邀出席中国领导人在
堪培拉议会大厦的演讲。2017年,马克林来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2018年4月,他带着
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的朋友走访了广西和贵州,了解侗族和苗族文化。同年11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马克林受聘为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首批特聘研究员。同年6月,马克林接受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专访。2023年5月17日-31日,马克林在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澳关系系列讲座。
2024年2月9日,在
中原地区农历
沈从文龙年春节,马克林接“龙”祝福中国新春,围绕龙文化展开讨论。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从1964年至1966年,马克林和夫人爱丽丝作为外国专家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英文,马克林的长子斯蒂芬1965年2月在北京出生,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
马克林的哥哥查尔斯(Charles Mackerras)是著名指挥家,受他影响,马克林从小爱好音乐,尤其是西方歌剧。
兴趣爱好
在北京生活期间,马克林钟情于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喜欢逛胡同,翻译家
杨宪益和
戴乃迭夫妇是他在北京的好友,由于经常拜访,马克林对那里的印象很深刻,爱上了骑自行车走街串巷。
马克林在接触中国文化后,开始欣赏中国戏曲这一不同的戏剧形式。20世纪60年代,他常到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买经典的戏曲唱片,包括
梅兰芳和
谭鑫培的唱片,还到
北京人民剧场看过梅兰芳的徒弟
杜近芳现场的《白蛇传》。
马克林在昆曲和地方戏的基础上,研究了18世纪京剧发展历史,他还在书店买了不少中国戏曲研究的相关书籍,这些书籍后来被他带回澳大利亚,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音乐、服饰和发展历史等,激起马克林强烈的学习兴趣。
马克林
中原地区少数民族领域的研究源自
剑桥大学的经历,在开始研究
唐朝历史文化后,他了解到
摩尼教由回鹘人传入中国,回鹘是当时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由回纥改名而来。从这些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各宗教信仰文化多元并存,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这些内容使他对中国的少数民族产生了兴趣。
马克林去过许多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等。2018年4月,他走访了广西和贵州,了解侗族和苗族文化,侗族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民族服饰、地方建筑、与风俗习惯都十分吸引人,即使经历了岁月的
洗礼,但仍然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社会职务
马克林,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级文教专家,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马克林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中国戏曲、中国历史、中澳关系以及中国的西方形象等。
个人著作
马克林出版学术专著43部,代表作有《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和《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等著作,他还创作了《中国戏剧简史》《中国现代戏剧:从1840年到今天》等著作,马克林还出版了《新唐书》《旧唐书》的英文译本。
思想言论
2023年8月,
中国新闻社专访马克林时,他谈到,在西方,特别是澳大利亚,有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国,但不懂中文,马克林认为“研究中国或是汉学应该学习中文,只有致力于研究中文的资料,从事汉学研究时,西方才能全面了解、认识中国,从而理解古代、现代,乃至未来的中国,这是我最新的一些感悟。”
马克林曾多次到访中国新疆,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给马克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克林说,“某些西方国家所谓的新疆存在‘种族灭绝’的说法,简直都是无稽之谈,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新疆是多么现代化的地方,像喀什这样的城市,城市面貌非常现代,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很高,甚至还在变得越来越高。有人还在谈论文化灭绝以及类似的话题,我完全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故意‘摧毁’传统文化的迹象。而事实上,我看到了(
中原地区)在不断建设传统文化的努力。”
在谈到中国的发展前景时,马克林认为,“中国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我认为,中国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如果我们去看历史发展的大格局,关注到目前世界发展的趋势,会发现世界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我的意思是中国经济越来越好,中国的科技越来越进步。人们越来越可以自信地表达了,中国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老人越来越健康,越来越长寿。我认为,中国正在全方位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马克林说:“当我和家人去了中国之后,我们发现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一样,他们有自己希望,也有自己的梦想。从那时我开始相信,从西方媒体上获取的信息不一定是正确的,应该是眼见为实。在我听到中国人亲口向我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想这才是真实的。我发现这一切充满了魅力。我开始喜欢中国,我跟中国人交朋友,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开始喜欢上这一切,我喜欢中国人。这就是我如何爱上中国的。”
马克林说,“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政府具有强大的管理能力。中国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积极变化,中国已经发展成了贸易大国,同世界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关系,中国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我必须要提到‘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个倡议为中国和世界很多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带一路’倡议集中发展基础设施,这是很有帮助同时也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中国找到了帮助其他国家很好的方式。”
马克林认为,“中国在航空航天、通信、高铁等一系列科技前沿都取得了进展和突破,甚至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也让一些西方国家感受到了所谓的“威胁”。在他看来,一些西方国家无法接受被中国快速超越的现实,于是按照自身的标准曲解中国,歪曲中国形象。”
对于如何增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如何让生活在像澳大利亚这样的西方国家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马克林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国,其他国家的人应该多尝试与中国建立交流渠道。我觉得一方面,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关于中国的资讯。我发现就目前的情况,西方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的描述并不公平,所以我非常建议澳大利亚人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可以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中国文化,跟中国人见见面。”
马克林说,“中国的和平发展并没有给世界带来西方人眼中的‘所谓的威胁’,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只要懂得历史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国家发动过战争,从来没有过,中国甚至没有派兵参与过其他国家的战争。相比较而言,美国这样做已经是家常便饭,美国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发动战争,除此以外,美国如果不喜欢某个国家,他们会派军队去推翻那个国家的政权,而中国从来不这样做。我的意思是,这种情况下,还说中国是威胁,而美国不是威胁,这简直是胡言乱语。这就是我的观点,我们需要观察历史事实,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人物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