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茨山游记》,小说名,作者是
海因里希·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
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
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
拿破仑·波拿巴的军队曾开进
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
海因里希·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
波恩大学和
柏林洪堡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
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
唯心主义哲学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 《青春的苦恼》 、 《抒情插曲》 、 《还乡集》 、 《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
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 。它们表现了鲜明的
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
民俗音乐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
海因里希·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
英国、
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在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绘了
法国军队进入故乡的情景,刻画了
拿破仑·波拿巴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憎恶。
在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等意大利游记里,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
天主教的反动性,同时对贵族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这四部札记的主要倾向是抨击
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能爆发一场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旅行札记的创作表明,
海因里希·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已从青年时代对个人遭遇与感情的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探讨,走向
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表现在他对
共产主义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在纪念
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
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
世界观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
海因里希·海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