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
清代末年杰出的文学家,
同光体诗人,也是
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明确提倡学习西方进步文化,并认为西学“合乎天理,周夫人事”,“文虽过俚,但格致家言,有足观焉。 ”在强调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表明自己的决心时说:“州虽小,乃天下之积;学堂虽小,居众学之先。
范当世1854年出生于通州城(今南通市)内有一个诗书世家,原名铸,字铜士,更名当世,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世称范伯子。他是
清代末年杰出的文学家,
同光体诗人,也是
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范当世幼即聪颖警悟,先后从通州城内有名望的塾师王兆榛、
顾金标学习八股时文。15岁首次参加州试取得第二名,17岁院试为贡生员,但此后九次应
南京市科试,未得一第。青年时代的范当世结交了
张謇、顾锡爵、
周家禄、朱曼君等意气相投、声气相求的朋友,研讨学问,关心国事,促使了当时通州“士风稍隘,识分敦静”风气的转变。当世25岁后负籍出游,初从著名文艺理论家、
兴化市刘熙载学习《
艺概》,继从桐城派古文大学、
武昌区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并为张主持修篡的《
湖北通志》担任“婺妇传”部分的主笔,复得张裕钊等介绍,为冀州
知州、古文家
吴汝纶主持观津书院。38岁上,
范当世以一介穷儒身份应时相
李鸿章邀请,至
天津市任李家庭教师四年之久。
中日甲午战争后辞馆南归,曾任东渐书院山长,此后,抱疾与
张謇等一道致力兴办家乡教育,并为之撰写了多篇鼓吹教育改革的精辟论文。
范当世在中国控史上的成就主要是在文学活动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关心国家大事、不满黑暗吏治、仇恨异邦侵凌、同情劳动人民的力作,也有表达文学见解、阐发生活哲理、眷怀亲人、寄证诗友的佳篇,意境恢宏炽烈,风格旷荡遒健,在
同光体诗人中独树一帜。其散文追求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冲澹含蓄的意境,是晚期桐城派在
江苏省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范伯子诗文集》中(其中诗19卷、文12卷)。作为通州范氏的第九代诗人,
范当世还自20岁开始,历时20年,把自太蒙公
范凤翼以下历代祖先的残存诗稿精编成为《通州范氏诗钞》四卷519篇。当世弟钟、,皆负文名,世称通州三范。
范当世对家乡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他的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刻思想及其辛勤实践上。作为封建教育的过来人,他深知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才摧残之烈,在中年时代就明确摒弃科举制度,至晚年迭遭戊戌、甲午、庚子之变,更是奋而批判自己早年热心从事的古文创作和教学活动,转向寻求教育救国之路。他35岁上决意不参加
进士考试,挚友
吴汝纶、岳父姚慕庭、甚至时相
李鸿章等多方劝说,也不改初衷。
光绪十九年,他在给
张佩纶(李鸿章女婿)的信中说:“(我)游谈十年而产不进,不以为贫;九试不得一科,不以为贱。”“窃观今日文艺(八股文),盖不特时文之末流,处于当废,即士大夫间所传之古学亦且必有中旷之日。”批评封建教育使“吾国开通至四五千年,被文化者犹不过百一,而全国之民至今犹沦于暗昧之域!”明确提倡学习西方进步文化,并认为西学“合乎天理,周夫人事”,“文虽过俚,但格致家言,有足观焉。”光绪二十八年,
张謇、
范当世、张师江、
孙宝书等人呈请
两江总督设立高等小学校,当世抱疾与张师江主持筹建工作,同时积极酝酿利用盐义废仓创办公立中学校(今南通中学前身)。他往来于
江苏省各地借鉴办学经验,并曾向来宁考察学务的日本人
嘉纳治五郎虚心请教,顶住了封建遗老遗少的百般干扰,呕心沥血为办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在《通州小学堂(今实验小学前身)宗旨》中,他对办学思想、指导大纲,发展方向乃至课程设置均作了科学、合理的明确规定。他写道:“争强莫如以兵,强兵莫如以富,何为而必出于学?曰:此其先务也。兵且有兵学焉,富且有农工商之各学焉,自今无一事可以不学。”“立国必资乎人才,而培才当始于子弟;立教必遍乎全国,而变国莫先于秀民也。凡为学堂之大纲有三,智育、体育、德育是也。”在强调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表明自己的决心时说:“州虽小,乃天下之积;学堂虽小,居众学之先。自我为之,敢不重耶!”这些在当时很进步的思想和主张,今天看来也有借鉴意义。可惜天不假年,两校规模粗成,
范当世于1905年竟以毁疾弃世,宏大抱负,未能充分施展。范姚夫人(范当世原配夫人吴氏早逝,续配姚蕴素,字绮云,桐城派古文宗师
姚鼐侄曾孙女,工诗,著有《沧海归来集》,任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十数年,人多尊称为范姚夫人)的“哀诗”说:“风雪归招爱国魂,雪光惨照泪光深,最怜第一伤心事,辜负生平教育心。”确为知音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