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去毒
战国策去毒
古籍简介
《战国策去毒》·二卷(江苏省周厚堉家藏本)。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四库提要
清代陆陇其编。陇其有《古文尚书考》,已著录。此书前有《自记》,谓《战国策》一书,其文章之奇,足以悦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心术,如厚味之中有大毒焉。故今举文士所共读者,指示其得失,庶几哜其味而不中其毒也,故以“去毒”名。其持论甚正。然百家诸子,各自为书,原不能尽绳以儒理。既以纵横为术,又安怪其但言纵横。况自汉以来,孔孟之道大明。如《战国策》之类,不过史家或考其事迹,词人或取其文章,是以至今犹存。原无人奉为典型,悬以立教。与释氏之近理乱真,异学之援儒入墨,必须辨别者,截然不同。是固不必惩羹而吹也。
题解
用於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於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於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後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於今本《战国策》,整理後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全本史记》大体相同。
体例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公国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名篇
• 蘇秦以连横说秦(成语前倨後恭的出处)
• 冯客孟尝君(成语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的来源)
• 赵且伐燕(成语鷸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来源 )
• 邹忌修八尺有馀(又称[邹忌讽齐王纳谏])
• 秦王使人谓安陵氏曰(又称[唐不辱使命])
• 燕太子丹质於秦(又称[荆轲刺秦王])
文学风格
战国策》善於铺叙,长於说事,选取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富戏剧性,喜夸张渲染,善用排偶,捭阖谲诳,辩丽恣肆,又善用比喻与寓言,讽刺幽默,说服力强。
《战国策》亦善於描写人物,抒发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蕴藉,委婉动人。
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著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代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社会主义。《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全本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於《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蘇秦传》後曰「世言蘇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蘇秦」。《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於该书与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於追逐名利。而且过於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历史学价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四库提要
题解
体例
名篇
文学风格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