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静一(1656~1719),
回族。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生于甘肃河州(今
临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小西关。中国
清代伊斯兰教经学家,苏菲神秘主义学派戛迪林耶门宦创始人。经名希拉勒,道号希拉伦丁(意为宗教的新月)。享年63岁。
门宦渊源
伊斯兰教是七世纪初由
阿拉伯半岛的
麦加人、
穆罕默德所昭示的一神教信仰,与佛教、
基督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戛迪林耶”是
阿拉伯语,意为“大能”,是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一个比较大的教团。苏菲派在
阿拉伯帝国,
中亚和
北非等地都有广泛传播。伊斯兰教自
唐朝传入
中原地区后,原无教派之分。清初以后,“
圣裔”来中国传教,或中国去麦加朝觐、留学的“哈智”接受某教派指点,回国后进行传授,遂在中国逐步形成了戛迪林耶、虎夫耶、库不忍耶和哲赫忍耶四大苏菲门宦。
“门宦”属于
伊斯兰教中的神秘派。在国外称为“苏菲”(阿拉伯语),在新疆称为“依禅”(
波斯语),在甘宁青称为“门宦”。名称虽异,意义相同。
中国伊斯兰教戛迪林耶教派又译为嘎迪林耶、
卡迪林耶,是由穆罕默德二十九世后裔、阿拉伯麦地那人谢赫·穆乎印迪尼·布尼外法(道号华哲·阿布杜拉)于清
康熙初年来中国传授的。戛迪林耶具有浓厚的苏非神秘主义和
苦行禁欲主义色彩,旨在研究和传播《
伊斯兰教圣经》和《圣训》的真旨奥义,探求“三乘”妙运、性命双修、真一还真的唯理哲学体系。
甘肃大拱北门宦是戛迪林耶在中国的主要承受和传播者,是由甘肃河州人祁静一创立的,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大拱北是一个教徒较多、流传较广的门宦,也是在中国形成的一个独特的
伊斯兰教派别。大拱北门宦的教徒散布全国各地,尤以
四川省、
陕西省、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新疆等省(区)为多,主要包括
回族、
东乡族、
撒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
个人生平
祁静一(1656~1719),中国伊斯兰教戛迪林耶学派大拱北门宦创始人。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创立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戛迪林耶教团。1719年(清
康熙五十八年)病逝于
西乡县经名希拉勒,道号希拉伦丁(即宗教的新月)。回族。甘肃省河州(今
临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小西关人。其先祖系大食人,因助唐平定“
安史之乱”后落籍长安桥。明时,因避乱迁居甘肃河州(今临夏市)小西关。静一于清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阴历九月十九日出生于临夏市八坊。他出生之前,其父苏来曼巳去世了,三岁时慈母法土默也离开了人间。兄弟二人由祖母拜格亚抚养,全家祖孙三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苦度光阴。
静一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7岁入清真寺经堂就学,攻读
阿拉伯语、波斯文和
伊斯兰教经典,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清康熙十一年(1672),即随毕家场门宦创始人阿卜杜·拉赫曼等去
西宁市向来华传教的和卓·希达叶图拉·阿法格求教,未得其传。
康熙帝十三年(1674),来华传教的和卓·阿卜杜拉到河州传教,收祁静一为徒,向他传授苏菲派戛迪林耶隐修学理,并要他“抛家离乡,独自静修”。祁静一遵师命从此绝尘离俗,潜心道乘修炼,先后在河州杨妥家、
西乡县北寺、滴水崖、沙河坎的蔡家岭及
留坝县的
紫柏山等山岭幽僻之地
刘因达9年之久。和卓·阿卜杜拉对其虔诚修行大加赞赏,说“吾道东矣”,遂将“天人之奥,性命之微,理道之旨,尽性之功”传授于他,并赋予他在中国传播戛迪林耶教理之责。
祁静一受师命后,往来于
阆中古城、陕西西乡、甘肃河州等地,路蓝缕,择幽僻之地,结庐静修,广收门徒,传播苏菲主义学理。他“遵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礼”,谨守教乘,并以“今世后世、先天后天”、“明心见性,修己安人”之义,传播戛迪林耶隐修学理,使大拱北门宦在河州、西乡、阆中等地得到传播和发展。
祁静一坚持“以绝尘俗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他身体力行,教其弟子“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身。”弟子遍及
四川省、
陕西省、
甘肃省等地。著名弟子有马如恒、马腾翼、
马长清、妥化清、沙明清、王再清等,他们都以其师为榜样,抛弃家室,在各地
拱北街道修行养性,收徒传道,使大拱北得以延续和发展。为使大拱北门宦师承道统连续,他亲自拟定了大拱北前10代的命名次序:“一清风云月,道传永世芳。”清
同治年间,其门弟子祁道和又加续了10代“敬诚先哲远,克念悟真常”,合起来共20字,即20代。
祁静一把苏菲派的遁世隐修思想与中国老庄哲学的“清净无为”思想相结合,他在《遗言》中说:“来来往往,终属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视世事为空幻。进而论到“争巢於林,只借一枝之栖,所占无多,
鼹鼠竟饮于河,不过满腹之水,所求有限”。他还要求教众在现实生活中“饶一着”、“退一步”、“忍一步”、“息一怒”,以“养心神之精神”。
学术造诣
静一除通晓
阿拉伯语、波斯文外还有深厚的中文造诣。他喜读诗书,擅长书画,尝赋诗填词、撰写论著,受到社会上较高的评价。如为阐扬
伊斯兰教德忍耶教理,将其一部名著取名《久照亭》,寓光辉永照
宇宙之意。他的诗词、论著,几经兵,毁之尽,保留下来的甚少。但有些诗词、对联和一段《遗训》迄今仍在流传。现将搜集到的部份论著分录如下:
1、《遗训》:
忆余自西而来,感为主之生成,于今二十七载矣!始而安榻寺中,南北社之雅爱堪志,继而建庵城西,数十家之深情难忘,亲戚之所为者,无非至教,道末所图维者,亦是清真。可恋者碧山绿水,可慕者朴素淳风,人谓余观妙入微,则吾岂敢?余且思淡泊宁静,乃其所愿。叨蒙垂顾,莫酬分毫,虽浩浩之量,庶或见原;然区区之衷,多有抱愧。良夜思之,无由报人以德,我重思之,切愿赠人以言。先民有言:饶一着,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宽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身心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忆也。大凡非礼之加,唾面自乾者为贤,倘有横逆而来,存心忍耐者为贵。否泰皆有命,何必争长兢短,得丧总在天,不须论是说非。休掉三寸舌,只陷七尺躯。
鹪鹩争巢于林,借一枝之栖,所占无多,
鼹鼠竞饮于河,不过满腹之水,所求有限。来来往往,终属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独不见绿鬓末几,而白发早侵,又不见贺者才临,而吊者随至,想及于此,良可慨也。夫今者,余年向衰,辞气渐觉颤动,鄙性事懒,容止殊多不恭。况躬届岩阱狭道,稍即偏倚,恐为所陷,且身驾汪洋扁舟,微起风波,必为所坠,聊具荒谈,奉恳诸亲,凡有公务,自度为高,若以私言,贻咎不少。开口神气散,所以因箴自警,舌动是非生,是故座右常铭。伏维鉴照,原宥是祷。
2、诗词对联:
(1)真主无形,先天先地,一气浑沦,究竟处原来这个“|”(阿拉伯字母“艾立夫”),圣人有教,至正至中,万缘寂寞,归根处只是些儿“。”(阿拉伯字母“哲曾目”)。
(2)绝尘僻谷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
(3)真主之道,善身善世,至圣之教,成己成人。
(4)天人浑化至精学问在无我,复命归真第一人品要如他。
(5)性命合一灵光普照万古,天人无二妙理包罗千秋。
(6)读书得妙意理合天经三十部,功修践三乘道统古圣百千年。
(7)明心见性足微主圣渊源,承前启后阐发天方道统。
(8)学祟五典胸怀八方,法备三乘理原一本。
(9)抱璞归真之功自备三乘内,建纲认主妙悟常存七日功。
(10)敦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礼。
(11)心恒存乎守巳,身正方能化人。
(12)大道根本通西城,真传流传蟠龙山。
(13)一清峰云月,道传永世芳。
(14)一真清峰贯乾坤,云月映照万古同,道传永世归原体,芬芳馨馥满春浓。
由于静一喜读
文言文,爱好诗词、书画,对后来之大拱北门宦出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经典和功修之余,把研读汉文诗书作为一门必修的功课。各地
拱北街道自兴建以来均设私塾,民国以后开办小学,以培养拱北青年弟子为主,兼收拱北附近的回、汉、东乡、
撒拉族等民族群众的儿童入学读书,经费全部由拱北资助。如大拱北所设“
临夏回族自治州大拱北小学”招收拱北内外的各族学生曾达一百多名,其中拱北满拉有三十多人。培养了大量既懂
伊斯兰教经典又懂汉文知识的人才。人文蔚起,代不乏人。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马长清、妥化清、陈永清、穆再清、祁瑞峰、吉峰洲、马碧峰、常瑞云、高祥云、马能云、妥庆云、马德功、马真元(以上两人为峰字辈)、祁升月、马印月、锁道林、杨道静、沙道凝、喇道德、祁道和、拜
道元、王道发、杨茂传、苏宗传、米性传、穆嘉传、曹应传、马恩传、王永贞、喇永贵、马永绪、祁永衡、杨世润、
陈世绪、马世学、刘明芳等。同时,各代弟子中还有些人爱好研究和收藏历代名人书画、诗书,古玩,玉器、善于培植名贵花卉、果木,饲养
鸟纲、金鱼等。
此外,大拱北出家人一贯坚持种田务农,自食其力,尽量减轻群众负担。
医德医风
静一不仅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学者,而且从其导师华哲阿卜董拉希处学得精湛的医术,是一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他所到之处,乐善好施,治病救人,施舍药物而不取分文,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患者的尊重和称赞。如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585年),静一与其师漫游四方,路经太原城时,见城门上张贴
康熙帝悬赏求医的“诏谕金榜”。师徒商定后,伸手揭下榜文,地方官署将他们二人护送至北京,为康熙皇帝治好了背痛。康熙帝深为感激,谢曰:“两位祖长,真是华陀再世,
扁鹊重生。”欲留京封官,但他们婉言谢辞,扬长而去。一时传为佳话。
在静一的言传身教下,其历代弟子都将祖上秘传医道也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学习中医理、法、方药,炮制丸散膏丹,不少人还擅长针灸等。因此,名医辈出,代不乏人,甚至“妙手回春”者也大有人在。如妥化清、祁瑞峰等,医术精堪,驰名遐迩,韩映峰、
杨云峰、吉峰洲、常瑞云、高祥云、妥庆云、马能云、祁升月、沙道凝、锁道林、马道宁、祁道和、王道恒、周道兴、马恩传、穆宗传、杨茂传、拜允传、曹应传、马承传、马永超、陈永安、马永绪、马世德、苏世昌、马世荣(桐生)、杨世衍、杨世俊、马联芳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受到群众和患者的好评。特别是大拱北用祖传秘方配制的三仙丹、七仙丹、九龙针、万灵丹、椒羚丸、风明散、鹿茸丸、虎骨丹等成药,疗效显著,声名远扬。如曾任
甘肃省和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委员的马联芳(后名为莲舫),用大拱北秘传万灵丹曾治愈了不少
血管炎患者,赢得了社会上较高的声誉,为祖国医学增添了光彩。
与世长辞
祁静一在
河州传教历经十八年后,于清
康熙帝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阴历正月十六日在鱼池滩静室召集杨妥家教众,拜认“杨妥家人为娘家”,并谆谆告诫要时刻认主拜主、爱国守法。同时还嘱托:不久他归真后,希望娘家人将他迁葬凤凰山(即今之杨妥家红山)。之后,静一率弟子马如垣、马腾翼、妥化清、
杨照清、妥玉清、杨洁清等,再度去
西乡县,继续静修和传教。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初秋,静一自知不能久留于世,加之门徒多不在侧,乃撰写《遗训》一文,嘱示遵循。同年阴历九月十一日,在西乡县城西郊狮子山麓之静室内然归真,享年六十三岁。其弟子马如垣、马腾翼、妥化清、杨昭清、祁遇先、祁瑞峰等,偕同地方绅耆、门徒穆敬安、罗永贵、马玉桂、糜廷瑞、
陈继虞、撒自福、锁道德等,将其安葬于西乡县城西郊静室东侧,即后来之
鹿龄寺拱北。祁遇先、妥庆云受静一生前面嘱,建修墓庐,依山立亭,题名:悠久亭。并以修建墓亭时,见一对
梅花鹿伏松下,群众认为“鹿龄千岁”,是吉祥之兆,且寓有
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千秋万代永存之意,故又名曰:鹿龄寺。并雕翠玉鹿一对,置于悠久亭垣门两侧,以作纪念。汉中府、县信徒及穆斯林群众,感念其德泽,由敕授奉政大夫、五品衔兼
中书衔
咸阳县谕穆在涵、汉中府侯训导锁城、邑增广
生员穆敬安分别撰文并领衔立碑,以记其传教始末。
桃李天下
祁静一在长期的传教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访贤授道,培育弟子、“各地闻风来游者,屡满户外,化育涵濡,名流相望。”他共授传弟子约二十多名,能继承其衣钵者约有十人,即马如垣、
马长清、妥化清、沙明清,王再清、马腾翼(后名明清)、穆再清、陈水清、安定川、
康泽等。其中,较大影响者有:
马如垣,
回族,
临夏回族自治州王寺街人。自幼出家
西乡县,辗转四川保宁,由华哲阿卜董拉希替代静一扶养五年,并赞誉为:“吾道中又一辈人”。自小“不愧屋漏”,笃志清修、品德高尚,侍奉静一数十年如一日。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阴历四月二十六日归真,享年六十五岁。安葬于河州大拱北西侧,即大太爷拱北。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墓庐被毁,迁葬于杨妥家红山拱北。
马腾翼,
东乡族,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平庄黑泉沟人。精通
阿拉伯语和波斯文,经典学识渊博,门徒众多,曾被静一赞誉为“吾道中一健将”。他是静一的坚强支持者和尕德忍耶门宦的主要
波特兰开拓者队,教众称为阿訇太爷。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归真,享年八十八岁。安葬于大拱北西侧,称台子拱北。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墓庐被毁。1985年恢复
拱北街道,重建墓庐。
马长清,
回族、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学识渊博,行高功深,擅长
文言文和医道。他往返于川、陕传教,门徒较多,曾长期住守四川保宁巴巴寺(华哲阿卜董拉希之墓庐)。归真于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6年)阴历十一月十八日,安葬于
巴巴寺西侧。
妥化清,回族,
甘肃省省临夏市杨妥家人。学识渊博,笃志清修,擅长汉文,医道精湛,深孚众望,随静一辗转川、甘、陕三省,始终如一。静一归真后,负责护送灵柩回归故里,并倡修大拱北,是首任当家人。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六月初十日归真,享年八十一岁。安葬于大
拱北街道南侧之
两周王陵,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迁葬于杨妥家红山拱北。
安定川,
汉族,江苏人,
康熙初年
进士,任职翰林,四川保宁
知府。他为政清廉,德高望重,因受静一感化,辞去官职,皈依
伊斯兰教,挂冠从游,并在
青川县华街河岩洞静修养性。归真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阴历七月二十日,安葬于后溪徐龙山,并修建基庐,称安太爷拱北。
拱北始末
遗骨回河州
静一归真后,
河州教众闻讣莫不哀悼。杨妥家信徒一再集议:“始祖生长吾乡,生荣死哀为吾辈分内事,决定遵嘱誓死迁骨。”随在举行“百日纪念”后,于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腊月,推选两姓精壮子弟四十八人,由清真寺大教长杨敬宇、妥哲马率领,前往
西乡县。他们乘
除夕之际,潜入西郊静室,掘洞临穴,盗出静一灵骨,于次日,即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正月初一日凌晨抬骨返临。西乡县信徒闻之,手持刀枪剑戟,星夜穷迫。至县城二十里之石,“见一老者,童颜鹤发,器宇玄昂,阻其前日:‘汝等何事如此仓惶?’答曰:‘河州人盗我师骨而逃,吾人誓不与俱生也!’老人曰:‘汝等勿草草,且归而视之,汝师骨果盗去乎?’众归而视之,先师宛在其穴,如笑如生,事乃平息。”
河州杨妥家人自
西乡县拼死搬骨,昼夜兼程,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于同年正月十六日,行抵河州城南郊之四家咀石碑湾。该处有八坊与杨妥家等地信众和其他穆斯林群众,正在备饯候迎灵柩。至时,八坊信徒乘众人赴饯不备,劫持静一灵柩于八坊。杨妥家与八坊信众双方各持一词,互不相让,乃讼于官。河州府台王全臣为息事宁人,指出:“杨妥家信徒千里迁骨,理属劳苦功高,而八坊信徒劫走灵骨已成事实。我意不葬八坊,也不葬杨妥家,你们的始祖既是上品人,愿安葬何处,由其自定。”遂将静一灵柩起抬前行,府台乘轿殿后,经八坊至城西郊
红水河湾处时,不意竹制灵柩软轿架杆受震作响,府台趁机公断:“你们的始祖愿安葬于此。”遂掘墓安葬于即今之大拱北墓庐基地。当时,还提出:“杨妥家是祁静一的娘家,搬迁灵枢所用的竹制软轿架杆及生前所用的背夹、棕蒲团拜垫等遗物,由他们带回保管,作为永久凭证。”这些遗物遂保存于杨妥家静室,直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事变中被焚。
兴建大拱北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由其高足即后来大拱北首任当家人妥化清负责倡修大拱北,建造三层八卦墓庐,题名曰:永久亭。取其尕德忍耶“大能”之意,称之为大拱北。自此,
四川省保宁之巴巴寺、
西乡县之鹿龄寺、甘肃河州之大
拱北街道,成为中国
伊斯兰教尕德忍耶三大传教中心。
清
康熙帝闻悉静一归真后,敕赐“真一”两字金匾一面、加盖玉玺的白鹦鹉画—帧,以示悼念。河州教众用中、阿、波三种文字镌刻石碑,略述静一传教始末,立于碑厅。大拱北历经十数年的经营,拓地增修,不断发展,有墓亭、
世界十大清真寺、讲经堂、静室、碑厅、客厅、对厅、照壁、牌坊、住宅院、花园等。楼台水、亭阁走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它融我国
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和
伊斯兰建筑艺术于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格局,典雅肃穆、庄重宏伟,成为当时
河州名胜之一
大拱北沧桑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
董福祥率部镇压河湟回民起义时,策使西军总统
马安良行使其“以回制回”和“以教派制教派”的主张。马安良以与大拱北等门宦讲经辨沦为名,行取缔大拱北等门宦之实,因此,引起社会上极大的关注和回汉群众的不满。大拱北信徒杨农甲、杨三二、妥五金、杨克力、杨麻卜都等,聚集杨妥家两村群众于清真寺诵经祈祷,大家一致手拍清真寺金柱,表示誓死保卫大拱北,领取“舍希德”(意即为教殉难者)。开学阿旬妥明道、
举人杨占奎、妥文玉等则率领两姓男女老少四百多人,一路哭泣,涌向
临夏回族自治州城八坊
马安良的住宅——大公馆门口,焚香哀求。时西军帮办、马安良的二弟马国良(马全软的父亲),西军分统、马安良的
叔父马占魁(马丕烈的父亲)以及西军帮办马梅臣(和政县人,大拱北门宦信徒)等极力劝谏马安良,说明杨妥家人哲与大拱北共存亡,如不改弦更张,势必激起民变。况穆民统属一脉之根,绝不能轻举妄动,导致内部相残,做亲痛仇快的事情。马安良受到感悟,始作罢论,
董福祥所谓“以回制回”的阴谋遂彻底破产,大拱北免遭厄运。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午)阴历六月二十八日,时任何州镇守使的
赵席聘,借口剿灭
马仲英起事,纵兵抢劫拱北财物,砍杀满拉(学生)马七九,继而又亲登西城,令炮兵对准大拱北炮轰,大拱北、台子拱北(马腾翼陵墓)、大大爷拱北(马如垣陵墓)和国拱北(陈一明陵墓),顿成一片火海,使典雅肃穆、宏伟壮观的建筑群,以及历代名人书画、匾对、古玩、贡器等文物,悉化为焦土。两位之年的知名出家人马恩传、王道发也同时罹难。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由大拱北当家人王永贞、马永观负责开始修复,按原有遗址分年重建。至1941年完成了重檐八卦形的墓亭,并建为五院。另外,拱北院北至红水河畔辟为农舍、林院。拱北内外,苍松翠柏林荫蔽日,风景幽雅。大
拱北街道恢复后的规模,虽不及当年,但与附近其它拱北比较,还是十分壮观的。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临夏南关清真大寺开学阿訇马云(
马步芳堂叔),凭藉“三马”势力,极力主张取缔“拱北门宦,废除老教,统一教权”。当时,老教受压,大拱北首当其冲,新老教派斗争形成一触即发之势,城乡广大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大拱北教义会(即后来的董事会)为了保护大拱北门宦和老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经研究,由拱北教义会副会长、临夏宿耆喇世俊(曾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实业司长等职),撰书请求上峰保障大拱北门宦、老教群众信教自由的呼吁书,并推选知名老当家人杨永孝、马承传以及新任当家人马联芳等,分赴青海、宁夏、甘肃三省及河西走廊,拜见
马步芳、
马步青、
马鸿逵、马鸿宾、
杨德亮(国民党42军军长,
回族,云南人)和
朱绍良等军政首脑,上陈呼吁书。同时由当时任职军政界的大拱北门宦信徒和同情者从中斡旋,多方说情,并通过各种关系转饬和敦促临夏军政当局切实给予保护。马步青遂电令所部驻临夏步兵旅长敏得魁,“要确保大拱北的安全,不准任何人侵犯”;马步芳责成秘书长
马绳武,对大
拱北街道呼吁书拟写批文,内容主要是,强调信教自由,各教派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并劝勉各教各派,值此抗战时期,要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穆民内部求同存异,不要强行一致,致生事端,影响后方安定。
与此同时,由临夏大拱北派驻
松潘县拱北的当家人杨世俊,偕同大拱北门徒、清末拔贡、时任
四川省参议会副议长的马贡三前往
重庆市,拜见了国民政府立法院长
孙科、监察院长
于右任、国防部长
白崇禧,面陈临夏地区教派斗争的严峻局势,请求依法给予保护。他们遂电令兰州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兼甘肃省主席
朱绍良“要确保国民信仰自由和大拱北门宦的安全”。朱绍良接奉令后专门发布文告,大意谓:“法律治其身,宗教系其心……大拱北者为国内清真尕德忍耶主要圣地,有三百年之历史,信徒遍布全国各地,是伊斯兰教文化名胜古迹之一,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并提出保护条例:一、依法保障国民信仰之自由,各教各派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二、依法保护大拱北的建筑设施、宗教活动,不受任何侵犯;三、大拱北内不准驻扎军队;四、凡拱北所属,任何党政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准占用……等。”(这张文告,大拱北曾张贴在约一米见方的木牌上,外涂油漆,长期悬挂于拱北内,直至1958年反封建斗争时被毁。)至此,这场斗争便告解决,大拱北门宦在社会公正舆论的支持和官方的同情保护下,得到不断的发展。
1958年的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十年内乱”,大拱北与其他寺庙一样,又一次遭到严重的破坏。静一的灵骨被迁往杨妥家红山,历代弟子墓群被夷为平地,拱北被关闭,出家人有些被管押,其余被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全面落实,大拱北遂恢复开放,当家人杨世俊被安排为省、州伊协委员和州政协委员。各地广大教众及穆斯林群众无不欢欣鼓舞,衷心感激党和政府。1981年以后,由大拱北当家人杨世俊主持,广大教众慷解义囊,捐输资力,重建大拱北。重建的祁静一墓亭为三层重檐翅角八卦形,亭顶中央金鼎宝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融民族风格与古代建筑艺术于一体,颇为壮观。
相关记载
初以创始人祁静一的姓氏命名,称祁家拱北。后因其建筑宏伟壮丽,又名大拱北。祁静一经名西俩里,号西俩鲁迪尼,河州(今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是阿布杜拉的学生。他听从师命,绝离尘俗,不结婚,先后在
西乡县鹿龄寺、
阆中古城、河州杨妥家出家修行。主张以“绝尘俗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故入其门者,应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身”。大拱北无教主、掌教等名称,每处拱北都由当家人主持和管理;也没有父传子受的教权制和世袭的掌教制,一切统由当家人掌握。当家人实际上具有类似教主的权力。大拱北在甘肃、四川、陕西、
青海省四省约有大小修持地30多处。当家人已传九辈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