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电建设亟待振兴,为此,在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的主持下,于1951年创建了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10月,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北京水利学校,合并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继承了三校的优良校风和严谨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水电技术人员,为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9年10月,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至
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办学。1970年3月20日,水利电力部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交由河北省管理,1971年1月1日,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7年,学校从岳城迁到
邯郸市,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78年,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1990年以后,学校迁到
郑州市办学,邯郸分部作为学校一部分继续招生。2013年5月,该校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简介
全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现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存在时期:1951年~1970年
所在地:北京
学校概况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1969年迁至
河北省,先后在
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90年迁至
河南省郑州市。学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风雨兼程,刚毅坚卓,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使学校发展壮大,并走向辉煌。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和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学校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
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
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9年学校迁至
河北省,先后在
岳城水库和
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1990年学校迁至
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起,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渊源
1951年,水利部成立北京水利学校,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水利学校。
1952年,燃料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成立北京水力发电学校,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水力发电学校。
1956年,电力工业部水电建设总局成立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函授高等水力发电院校。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国务院)傅作义在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成立大会讲话 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
1951年9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在北京创办的水利部水利学校正式开学,有学生115人,校长由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郝执斋兼任,校址设在阜城门内巡捕厅十号(今
民康胡同)。
1954年,学校改名为北京水利学校。
1958年9月15日,根据水利电力部指示,北京水利发电函授学院搬到北京水利学校办公,准备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1958年10月6日,北京水利学校与北京水利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学生公寓电学校合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由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子林兼任。学院由水利电力部领导,本科4年制,设有
水利工程建筑、水利机械2个系,下设6个专业。10月6日确定为校庆日。
1958年,学校派教师20余人先后到黄河
三门峡市水库工地进修并劳动,准备开专业课。
1959年7月23日,水利电力部(59)水电教字第57号文决定: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一部收归水利电力部直接领导,恢复北京水力发电学校。
1960年9月10日,著名水利专家、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局总工程师、中科院学部委员汪胡调来学院任院长。
1963年,根据水电部(63)水电教字第190号文通知:
哈尔滨建筑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合并到我院。本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6年4月,周总理来
河北省地震地区视察,于4月3日到
大名县前桑园大队,在座谈时了解到基层缺乏水利人才,于是提出了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从北京迁至
邯郸市的建议 。老照片
1966年5月30日,水利电力部党委(66)水电党60号文致河北省委、省革委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往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工地。
1969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地矿、农林院校为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为其中之一。
1970年3月20日,水利电力部军管会(70)水电军生综字第22号文致
河北省革委会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交由河北省领导。
1970年12月,学院在河北省7个地区和水利电力部所属2个工程局范围内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16名。新生入学后,到
河南省林县进行野营拉练。
1970年12月2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冀革(70)149号文通知: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改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
1971年1月1日起启用新校名。
1972年11月7日,河北革委会教育局冀革(72)教计字第107号文通知:根据省委决定,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邯郸中华大街南头建校,岳城建教学点。岳城时期大门
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双重领导。
1978年9月28日,水利电力部(78)水电计字第450号文通知:根据国发(1978)68号文中有关规定,征得
河北省革委同意,决定将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招生,并于9月开学。
1980年1月3日,撤销岳城教学基地办公室,决定将学院的房屋、设备等暂时移交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
1983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水利电力部干部进修学院、
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水电部电力科学研究院动能经济研究所,并抽调
华北电力大学部分人员合并组建
北京动力经济学院。
1983年12月,根据水利电力部指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划归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对外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邯郸市时期大门
1987年6月30日,国家教委(87)教计字094号文《关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迁郑办学问题的批复》,同意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成建制地由河北省邯郸市迁至
河南省郑州市。
1990年2月16日,经水利部、能源部研究,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同意:黄瑾同志任学院党委书记。
1990年7月22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一次信息发布会在郑州市
河南省科技馆举行。宣布学院1990年开始搬迁郑州,90级本科生在郑州新校入学上课。
1990年9月6日,由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在郑州新校隆重举行。
1991年9月1日,院本部迁郑办公。遗留校舍和人员组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
1992年5月经水利部批准,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和中共水利部直属机关党校的基础上成立
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 。
2001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入
北京工业大学。成立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分部(现
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均为学校的异地办学机构。
2001年6月15日,学校宣布成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处。郑州花园校区大门
2003年
河北工程大学、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合并组建河北工程大学,改名为河北工程大学中华南校区 。
2009年,水利部与
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
2012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4月18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3年7月,博士点通过验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获批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61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三次搬迁,四易校址,风雨兼程,刚毅坚卓,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使学校发展壮大,并走向辉煌。现已发展成为以水利电力为特色,理、工、管、经、文、农、法相互渗透的多科性大学。
"华水生京华,蜿蜒出邯郸,流进
黄河后,风流正当年",这是一位老水利专家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总结和希望,它也正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风风雨雨六十载的真实写照。
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水利人的无私奉献,广大师生的艰苦奋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丰硕成果。尽管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学院4次搬迁,历经沧桑,龙子湖校区大门 但华水人从不怨天尤人,总是在各个转折时期,一次次在困境中拼搏、奋起,继续前行。历经磨难聚而不散,艰难困苦矢志不渝,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逐步建设成为以水利水电专业为主干,以治理
黄河和开发利用我国北方水资源为主要服务方向,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办学形式面向全国的工科大学 。
建国初期,由于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为了迎接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到来,1951年水利部决定成立北京水利学校,以培养大流域需要的中级技术人才。并于9月15日在北京阜城门内巡捕厅街(现名
民康胡同)建校,水利部前部长傅作义在开学典礼上讲话,这便是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前身。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教学区原状图
学校初建,师资不足,校舍简陋,设备缺乏,时有教职员工37人,学生115人。
1953年9月,北京水利学校迁入北京市西郊花园村新建校舍(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部所在地),占地185亩。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各项设施逐步完备,教学和生活用房初具规模。
1956年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招生600余人,各专业均改为四年制。设置有
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中小型水电站建筑、水能动力装置的安装与运行、水利施工机械化等5个专业,在校生约1200人。
1958年3月,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合并,成立水利电力部。随着国民经专业设置及建设事业的发展,急需水利水电高级技术人才,水利电力部决定,将北京水利学校与北京水力发电学校(1952年筹建,校址在北京市东郊定福庄,面积204亩)和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1957年成立,地址在北京市北郊六铺炕)合并,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委托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领导,并于1958年10月6日,在北京东郊
定福庄举行成立大会。学院建立后,设2个系4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即
水利工程建筑系的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1960年增设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机电系的水利施工机械,水电站动力装置(1960年增设水电站自动化专业),并引进了一批水利专业人才,如高工步以谔,副教授吴承祺、樊泽民、陈励;高工
汪胡桢,教授
姚汉源等。还先后接受外国来华学习留学生23人,分别来自
越南、
尼泊尔、
印度尼西亚、
喀麦隆。
1960年,我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汪胡桢担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汪老早年毕业于南京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专攻
水力发电工程,为我国出国学习水电工程第一人。1923年,获
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汪老热爱祖国,对建设祖国水利事业素有远大抱负,在美工作不久即回到祖国,毕生奉献于水利。数十年来,成绩卓著,贡献巨大,饮誉国内外。自1960年任院长,直至1979年调任水利部顾问,前后在院工作20年。1984年兼任名誉院长,直至病逝。
汪老归国后,先后从事治淮、整治大运河、修筑
钱塘江工程。主持完成安徽淠河佛子岭水库、黄河
三门峡市水库。汪院长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亲自培养青年教师并过问科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校园一景研及实验室工作,凡事身体力行,一丝不苟。由于汪院长数年的苦心擘划,倾注全部心血,使学院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深受社会赞许。汪老一生命运与河流相连,晚年致力于黄河治理。虽主政学院,仍以
黄河为念。"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治水人忠于事业的顽强精神,永为华水人楷模。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从1958~1966年,学院共有4届日校毕业生879人,6届函授毕业生688人,在册函授生2000余人。
从1951年建校到文革前的15年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大教职员工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创业,稳步发展,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使学院从无到有,很快走向正规,规模逐年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院把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院师生共同参加北京郊区的水利建设,承担了一些重要
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展了多学科的试验研究工作,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水利高等院校中,学院因设置有地质、
工程机械、水动3个短线专业和具有北方水利特点的农水专业以及积极发展函授教育而独具特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陷于混乱,停止招生。
1969年,奉命迁往
河北省磁县境内的
岳城水库和
河南省林县。1970年,学院改由河北省领导,在校生736人全部毕业,分配工作。并于12月恢复招生,招收三年制学生116人。此时,河北省决定,从1971年1月1日起,校名改称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学院从北京迁出不仅造成了师资及人才流失,系和教研室全部解体,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所有教师都分编入专业连队,教学秩序异常混乱。教师虽坚守岗位,但教学计划和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1972年,河北省做出决定,将学院迁入
邯郸市,
岳城村保留教学点(后交由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管理),改由水利电力部与河北省双重领导,以水利电力部为主 。
经过搬迁及院领导班子多次更换,部分教师流失,仪器设备损坏、丢失严重,元气大伤,给办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路只有一条:第二次创业。
粉碎"四人帮",学院获得了新生;1977年3月,学院迁入邯郸市,给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在这百废待兴之日,全院师生员工乘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团结一致踏上整顿中前进的征程。
1977年,国家恢复统一考试,学院四年制本科恢复招生。除4个专业外,增设力学师资班(后改为水工建筑力学专业),共招收5个专业四年制本科新生447人。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西郊花园村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旧址成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双重领导,并于2月正式开学。
1978年10月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
原址现状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原址(现
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历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