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存仁:1917年生,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获
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文学博士学位。曾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亚洲研究学院院长,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首届院士、
英国及
北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员。著有《
和风堂文集》、《
中国文学史》、《道教史探源》等。2009年8月13日在堪培拉CALVARY医院病逝,享寿92岁。
柳存仁(1917-2009),华裔澳大利亚学者,祖籍山东临清。曾名柳雨生。 1917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士;曾获伦敦大学荣誉文学士、
哲学博士及文学博士学位。是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首届院士、英国及北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员。1992年,荣获澳大利亚政府颁赠的 AO(Order of Australia)勋衔和
勋章。
2006年,九十岁高龄的柳存仁担任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二十届
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讲者,三个讲题分别为:《〈论语〉与〈春秋〉》、《中国传统小说的演变》、《丘处机传》。
柳存仁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在许多领域的考证有突破性贡献。他的研究集中在道教史、明清小说和中国古籍等方面,其成就在国际汉学界有很高的地位。中文著述主要有《
和风堂文集》、《和风堂新文集》;英文著述主要有 Buddhist and Taoist Influence on Chinese Novels, Chinese Popular Fiction in Two
伦敦 Librarie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 New Excursion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
柳存仁的父亲为1898年
广东省秀才,1914年北京海关学校毕业后即在税务处任职,定居北京。柳存仁幼时在北京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2岁时到
上海市读书,喜欢阅读新文学。
柳雨生是当时上海“中日文化协会”等日伪文化组织的主要成员。1942年11月及次年8月,他两度作为“
上海市代表”出席在日本举行的“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积极鼓吹“大东亚文学”,“是极为罕见的在自己的作品里明确鼓吹中日亲善、大东亚共存共荣思想的作家。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见出,他对此是有着较为成熟的思考的。这最集中的是他的散文集《怀乡记》序言:‘我想,做人的道理,最高尚的是应该超乎以德报德的恩仇观念之外的,一个人是如此,一个
民族国家其实也是如此。更进一步追寻吧,我们不但应该以德报德,并且应该用投饲饿虎的伟大精神,去拯救全人类正在挣扎苦痛中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把人类从战乱中解救出来,把自由和真理从压迫中解救出来。’他要说的是,今天中国人也应‘超乎恩仇之外’,忘却
日本的侵略与杀害,而与敌人握手言和,‘以德报怨’。1943年,柳雨生创办《风雨谈》,成为
上海市沦陷时期继
朱朴创办、
周黎庵主编的《古今》之后主要的汉奸文学刊物之一,“其反共、谄敌之明显,在此期的汉奸刊物上也是并不多见的”(张曦语)。1944年,他以敌伪资金接收“太平书局”,出版了不少汉奸文学的活跃分子之作品。柳雨生自己也创作了大量散文和小说,散见于当时不少杂志,结集的有散文《怀乡记》、短篇小说《挞妻记》集。《怀乡记》里的散文,就有那些明显赞扬“大东亚战争”、“大东亚共荣”的作品。由于他的这些作为,他被称为
上海市“汉奸文人”中的“最为活跃”分子,是抗战胜利后被中国政府明确以“汉奸文人”罪名通缉的少数作家之一。
1962年,柳存仁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继汉学家毕汉思和
马悦然之后,出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第三任中文教授,也是第一位华人学者担任中文系“学术带头人”。
曾任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讲座教授、亚洲研究学院院长,退休后被选为名誉教授及大学研究员。
1992年,荣获
澳大利亚政府颁赠的 AO(Order of Australia)勋衔和
勋章。
柳存仁是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的首届院士,
英国及
北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员,曾多次受国际著名学府的邀请,担任访问教授。柳存仁在文艺创作、小说和
道教研究、版本学、翻译方面的成就受到学术界和英语世界的认同。
学者
汤一介认为:“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想创造出能够解决一切
宇宙人生问题的理论体系,或者写一些时髦的东拼西凑故作高深的文章,哗众取宠。这是很不好的学风,应该受到批评。而柳先生写的论文则是通过解决具体学术问题来树立一种良好的学风。”
法国学者
戴密微认为:柳存仁是当代最杰出的汉学家之一。
李克曼称赞柳教授是“百科全书”,学术研究十分严谨,令他非常钦佩。例如有朋友询问疑难,柳教授必定查遍数据求证,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地确信,绝不会轻易作答。他认为,柳教授体现传统文化遗风的中国学者,在汉学方面是“国宝级”人物。他还是著名的
道教专家,生前致力于探索真正的道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