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陵幸小周后图
宋代无名氏所画的一幅春宫图
《熙陵幸小周后图》是宋代无名氏所画的一幅春宫图。
《熙陵幸小周后图》把小周后遭遇赵光义强暴的过程画得十分详细。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果报·胜国之女致祸》称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明姚士麟《见只编》亦云:“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后人考证此画非宫廷画师所作,《熙陵幸小周后图》为伪作的最大证据在于这幅图的名字。赵光义死后葬在位于河南巩县的永熙陵,当朝的画师段不可能用皇帝死后的陵墓名为这幅画命名。
创作背景
五代十国后期的南唐被赵匡胤灭国后,后主李煜及其皇后小周后一起被俘虏。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赵匡去世,其同母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太宗。宋太宗继位后,觊觎小周后美色,借命妇要不定期入宫朝觐的机会,强留小周后。据说赵光义还把宫廷画师召来,将“行幸”小周后的场面进行“写生”绘画,就是《熙陵幸小周后图》。因宋太宗赵光义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故云其“熙陵”。
作品内容
画面内容
《熙陵幸小周后图》把小周后遭遇强暴的过程画得十分详细。大腹便便黑不溜秋的赵光义,蹙着眉尖被宫人托着的小周后像一条被晾在沙滩上的鱼,气恼愤恨无地自容。
题诗
元人冯海粟曾在《熙陵幸小周后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角色介绍
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后更名炅)是北宋历史上第二代英主,杰出的政治家。他喜读书,富才艺,尤擅书法,并充分发挥文字与书法的经世致用之功,开创有宋三百年文物之治的传统。
小周后
小周后(公元950年—公元978年),南唐司徒姓周宗次女,周娥皇(大周后)之妹。开宝元年(公元968年)立为国后。南唐亡国后,随后主被俘入北宋京师(今开封市)。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死于汴京,小周后不久亦与世长辞。据史书记载,小周后容貌美丽,神采端静,颇有文才,深受后主宠爱。
作品影响
《熙陵幸小周后图》当时为民间画家广泛临摹,以致赝品盛行,当然也流传到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金朝上流社会成为时尚的艺术品。这种公开的恣虐,诱惑了金人的欲望,也为数代之后的靖康之变北宋覆灭留下了祸根。
作品争议
史料
关于强留小周后历史,宋王銍《默记》卷下最早记载在案:“龙《江南录》有一本删润稍有伦贯者云:‘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又韩玉汝家有李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六《尤悔》亦有相同记载。但事实上龙兖并没有写过《江南录》,其作为《江南野史》,王銍在《默记》中将龙兖的书名搞错,大大降低了其所载内容的可信度。其次,《默记》《宋类钞》均未提是否真有此画。
而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果报·胜国之女致祸》有明确记载:“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李世民头戴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其出时必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明姚士麟《见只编》亦云:“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但在此处,其名称又变成了《宋太宗强幸小周后》,而非沈德符所言《熙陵幸小周后图》。
形象
赵光义在历代皇帝中的口碑并不太好,但赵光义再怎么无耻,也不会允许画师画下如此不可描述的场景。即便是公德私德都不讲,也要考虑下自己的身后名。赵光义行伍出身,久经沙场野,虽然豪放但也讲基本法。赵光义称帝后,极力在各种场合粉饰他和他哥哥赵匡胤的关系,说他们一家人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说明他还是很在意他的形象,他的合法性的。这就从侧面反映了赵光义不会让这种性侵降臣妻室的行径留下证据,更别提让画师画下全过程。此外,赵光义有很大的理想有抱负,超过他哥哥文治武功成为一代雄主,这也是其庙号“李世民”的来源。
画名
《熙陵幸小周后图》为伪作的最大证据在于这幅图的名字。赵光义死后葬在位于河南巩县的永熙陵,当朝的画师段不可能用皇帝死后的陵墓名为这幅画命名。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作品内容
画面内容
题诗
角色介绍
赵光义
小周后
作品影响
作品争议
史料
形象
画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