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集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下辖村
安徽省州市利辛县路集村,隶属于利辛县纪王场乡,交通发达有蒙太路楚孙路两条县级公路,西张村东江集南孙集北纪王场楚店。
建制沿革
夏商时属东夷集团、淮夷领地。
西周建国后,为诸侯胡国属地,胡后来为楚所灭,遂为楚地。
秦时于胡地置汝阴县,遂属汝阴县地。
西汉袭秦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均沿旧制,仍为汝阴县地。
元时至元二年(1265年),颍州区颖州,遂为颖州辖地。
明洪武中期为亳州领地。
清代同治三年(1364年),析阜阳市蒙城县亳州市宿州市涡阳县,遂属涡阳县管辖,民国年间依清制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依清及民国旧制,属涡阳县第二区(江集区)管辖。同年设王寨乡隶属江集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划属纪伦寨公社,隶属江集区。
1961年分设纪王场公社、路集公社。
1965年5月1日设利辛县,江集区属利辛县管辖,纪王场、路集两公社随之划入利辛县。
1969年1月撤区并社时,保留纪王场公社,路集公社并入纪王场公社,同时原属于张村区三里湾公社的连桥、李大庄、夏庄、孙老家、灰菜郢、郭桥、管桥等7个大队划归纪王场公社管辖。
1975年4月5日设区分社,保留纪王场公社,恢复路集公社,隶属于孙集区。
1983年4月4日,纪王场、路集两公社均改为乡,所辖大队悉数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称村民组。
1992年2月27日撤区并乡,由纪王场乡、路集乡合并成为纪王场乡,乡政府驻地纪王场集至今。
1992年至今,路集乡撤销之后,保留路集行政村建制。
行政区划
路集行政村包含四个自然村:路集,路郢,董楼,彦庄。
地理环境
路集以平原为主,海拔均在50米以下,河流湖泊较多,直江纵贯路集南北。路集河流湖泊较多,直河是路集主要河流,包括众多湖泊。多架桥梁跨域河流两岸,成为连接两岸人民的途径,方便了人民生活。
自然资源
路集耕地资源丰富,可耕地3233亩,林业资源同样丰富。
人口民族
路集人口,共804户,2814人,以农业人口为主,以汉族为主,家族姓氏以祝、路、丁、董四族最为繁盛。
政治体制
路集行政体制包括路集村民委员会等行政体制。
经济概况
路集农业发达,耕地达近万亩,春季以小麦种植为主,夏季以大豆玉米为主,人们收入增加,年产量达数万吨。畜牧业以饲养黄牛、绵羊家猪等为主。路集集市繁华,超市林立,街道整洁。庙会等活动精彩万分,路灯等基础设施修建完善,路集文化广场修建完工,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路集好又多大卖场的建立更加丰富了居民生活,农贸市场的建立规范了市场秩序,路郢葡萄产业园完成征地即将建设。
社会事业
路集村为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省级中心村,已通过验收,道路硬化、绿化基本完成,路集文化广场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路集人民的文化生活。境内有路集初级中学,路集小学,路集金太阳幼儿园等,在校人数数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路集人民的素养。数家村级卫生院的建立提升了居民的医疗环境,据统计路集共4家医院在运营。
风景名胜
路集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利辛县烈士陵园
著名景点:利辛县烈士陵园
利辛县烈士陵园原为路集烈士纪念碑,路集烈士纪念碑建于1984年,位于利辛县城西北22公里处的路集:这里埋葬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祝聚民等七位烈士的遗骨,记载着他们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的故事。
2003年12月,利辛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扩建并命名为利辛县烈士陵园,是利辛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开放时间1984年。
结构
两周王陵主要由烈士纪念碑、悼念广场、烈士墓群和革
图册(11张)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组成,规模大、功能全。整个陵园长110米,宽90米,纪念碑高10米,气势恢宏,古朴庄重,依“山”傍水,松柏掩翠,满园馨香。既有陵园之凝重肃穆,又有园林之秀丽清新,集瞻仰、游览两种功能于一体。
景观
“青山有幸埋忠骨!”,当地儿女们也有幸能守护忠骨。陵园的存在,
让人们能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同时也时刻提醒着世人珍惜时下的和平生活。
走进一个气派的仿古建筑大门,一座横跨河面、身段挺拔的英雄纪念碑矗立眼前,上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石刻大字,在夕阳的照射下,光辉耀眼。整个两周王陵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古朴庄重,松柏掩翠,满园馨香,既有陵园的凝重肃穆,又有园林的秀丽清新。
穿过纪念碑,是一处1800平方米的烈士墓群,这里长眠着133位烈士,他们主要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四川剿匪、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斗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红色花岗石墓碑斜放在草坪上的现代陵园建设模式,增加了陵园的整体美感。
位于烈士陵园东南面的纪念馆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分为两个展厅,第一展厅包括“星火燎原”、“抗日烽火”、“迎接曙光”和“新的征程”四个部分,展出的是利辛县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事件、战斗经过和部分烈士的英勇事迹等内容;第二展厅展出的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部委评选出的全国100位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图片、生平、事迹等。观览展厅内容,足可以让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接受一次党的历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历史
路集烈士纪念碑
利辛县烈士陵园原名路集烈士纪念碑,于1984年兴建,位于县城
路集烈士陵园
西北22公里处的路集,这里埋葬着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祝聚民等七烈士的遗骨,他们在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利辛县烈士陵园
2005年10月,利辛县烈士陵园先后被确定为“利辛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群众平均特别是青少年学生30余批次,受教育者达20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先烈抗日活动
1934年夏,共产党员傅焕之(傅子卿)来路集高小毕业生补习班任教,一方面讲授文化课,另一方面向学生讲解中国革命的道理等。当地学生唐肇华、祝复华、丁明、祝巨民等参加了学习。1936年,傅焕之因斗争需要离开路集,这些学生就到张村铺任景松处学习。
抗战爆发后,他们深感国难当头,决心报效祖国。于是,任景松就介绍丁明、祝复华、祝巨民、祝亚东等人去了涡北抗日根据地。后来,唐肇华等去了陕北抗大学习,丁明、祝复华、祝巨民、祝亚东进了涡北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学习。1939年冬,唐肇华、丁明等返回家乡,在路集、江集、张村铺一带开展抗日对敌斗争。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动员群众起来抗战,介绍进步青年去涡北投身革命,同时设法惩治地方兵痞流氓,伸张正义,激发群众的革命斗志。1940年秋,他们秘密除掉作恶多端的中国国民党乡长程毛,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盯梢,处境十分危险,就暂时返回了涡北。年底,日军对陈兵涡南的蒋介石亲信汤恩伯数十万军队发起进攻,东起蒙城县的板桥集,西至亳州市,同时出击,矛头直指阜阳市。汤部全线溃退,抱头鼠窜到沙河以西,涡南广大领土沦陷日军铁蹄之下。为收复失地,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新四军成立涡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派丁明、祝巨民、祝复华、祝亚东、唐肇华等人返回家乡,协助赵文甫同志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他们首先和有抗日要求的知识青年和开明人士交朋友,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其次想方设法建立地方武装,很快从中国国民党区、乡、保长和地主手中弄二三十支可用的枪,拉起了几十人的队伍。1941年2月上旬,赵文甫带领路集抗日青年10余人,夜袭占领张村铺的日军,给敌人造成恐慌。8日,江集区民主政府成立,唐肇华任区长。9日,日军发动的“豫南战役”结束,驻张村镇的日军撤退到亳州市。15日,路集抗日青年和20多人的地方武装撤往涡北根据地,江集区民主政府随之结束。
路集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在当地群众中造成很大的影响,使一批人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利辛县大地解放战争时期开辟新区创造一定条件。
领导关怀
2003年12月利辛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扩建并命名为利辛县烈士陵园,安徽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光宇为纪念碑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锐为陵园题写了园名:利辛县烈士陵园。
著名人物
抗日先锋:傅焕之,祝聚民,丁明、祝复华、祝巨民、祝亚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政治体制
经济概况
社会事业
风景名胜
结构
景观
历史
先烈抗日活动
领导关怀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