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
国民党黄埔系骨干将领、陆军二级上将
汤恩伯(1900年9月9日~1954年6月29日),原名汤克勤,字恩伯,后易字为名。浙江武义县邵宅乡汤村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
汤恩伯早年就读闽浙军讲武堂。1922年3月,汤恩伯进入东京明治大学法科,之后经陈仪引荐,汤恩伯进入日军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科学习。1927年,毕业回国后,经人引荐,投靠蒋介石,历任连长、旅长、副师长、军长等职。1937年8月1日,汤恩伯率八十九师接管南口阵地,在怀来县城指挥作战,奋勇抵御日军以此拖延战斗时长,超过了蒋介石的规定,受到赞赏。1938年,台儿庄大捷中,汤恩伯配合孙连仲部作战,受到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升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豫鲁苏皖边区总司令兼四省党政分会主任委员,驻守河南。在河南制造事故,欺压百姓,被人称为“水旱蝗汤”四害之一。
1944年4月,日军进犯河南,汤恩伯调任黔湘边区总司令,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奉命抢占沪宁地区,后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州绥靖公署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兼第一“绥靖”区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兼首都卫戍司令”、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兼“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位。1949年8月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10月,去往台湾,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后调“总统府”战略顾问、“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
1954年6月29日,汤恩伯在日本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汤恩伯,出生于1900年9月9日,乳名寄法、又名其法、祁法;原名克勤,字恩伯,武义县邵宅乡汤村人。其父汤德彩希望儿子克勤克俭,保住家业,取名克勤。
1916年,汤恩伯升入省立金华中学,中途转至浙江体育专科学校。1920年夏毕业后,入援闽浙军讲武堂,任少尉排长。不久这支部队被敌军击溃,汤恩伯辗转四处,流离失所。此时,汤恩伯的同乡、武义首富童维梓准备东渡扶桑,急需一名保镖,招揽汤一起前去日本。1922年3月,汤恩伯进入东京明治大学法科,主修政治、经济。汤恩伯志在从军,想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需要国内军阀或者官僚推荐,还要大量经费。在1925年3月,汤恩伯回到上海市,先后拜见浙江省长夏超、军阀孙传芳和前浙江督军吕公望,请求保荐资助,均遭到拒绝。又经同学引荐找到浙江陆军第一师长陈仪,经陈仪引荐,公费资助,汤恩伯进入日军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科学习。为了感谢陈仪的知遇之恩,汤恩伯奉陈仪为恩师,改名“恩伯”,以提醒自己铭记恩泽。
1927年夏,汤恩伯回国后,担任浙江陆军第一师陈仪部少校参谋。后经陈仪举荐,担任南京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中校参谋。1928年6月,蒋介石把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迁往南京,汤恩伯调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生总队大队长,期间写有《步兵连教练之研究》,深受蒋介石赏识。经过张治中的力荐,蒋介石任命汤恩伯为教导第二师第一旅少将旅长。
固守归德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汤恩伯部奉命固守中原重镇归德。归德是国民军空军和陆军的重要据点,蒋介石指挥部所在地,距阎锡山、冯玉祥军占据的亳县、鹿邑、柘城不过百里,经常遭到冯、阎骑兵的袭扰,汤恩伯率部严防死守,不敢怠慢。战斗结束后,汤恩伯因靖卫守卫有功,调任第四师副师长兼第十旅旅长。1931年,汤恩伯升任陆军第二师师长,率部在豫南潢川附近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作战,被徐向前部一战击溃,受到蒋介石的撤职处分。不到一年,允许其戴罪立功。复任第八十九师师长,在卫立煌的指挥下,调往内战前线“围剿”鄂豫皖苏区。
1933年11月10日,汤恩伯率部到江西省参加第五次“围剿”,攻占瑞金市,升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第十纵队司令兼第四师师长。第二年初,升任第十三军军长,不久,第十三军军调往陕北地区,继续包围中国工农红军。之后第十三军又调往集宁区内蒙古自治区),负责加强绥东防卫,对付日军。汤恩伯经常向蒋介石献计献策,提供手本。蒋阎冯大战期间,汤恩伯的手本几次被蒋介石采纳,有关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戴笠曾经感叹,“汤恩伯的手本,在委座面前最吃香,他一挥而就,钢笔草书,写了就交,我写非纸墨笔砚不可。”蒋介石对汤恩伯的手本非常重视,常转给陈布雷,要他据此拟出具体解决办法,有些时候不见汤恩伯手本,还要查问。
坚守南口
抗战之初,北平市天津市相继失守。日军从北平、天津沿平汉、平绥、津浦三路展开攻势。1937年7月31日,日军板垣师团由京包铁路北进,攻击进出察绥和山西省的咽喉要地—南口。南京政府调整华北抗日部队,成立以傅作义为司令、刘汝明为副司令的第七集团军,汤恩伯出任前敌总指挥。蒋介石命汤恩伯率十三军务必于八月初开赴南口狙击日军,无论情况如何艰难,必须坚守半月,再由卫立煌部增援。接令后,汤恩伯急返部队,约集第四师师长王万龄,第八十九师师长王仲廉、参谋长吴绍周密商,决定进行紧急动员,派参谋长吴绍周向刘汝明接洽南口防务,全军整装待命,准备驰赴南口。但十三军的行动遭到地方军阀刘汝明的刁难,刘借口尚未接到命令,不准十三军通过省境。十三军抗日受阻,汤恩伯立即电告蒋介石请求解决。蒋介石将汤的请示电报交给冯玉祥处理。冯玉祥早先主张抗日,而刘汝明系冯玉祥提拔的旧部,却对十三军的抗日军事行动从中作梗,冯玉祥当即在原电上批复:“如所报属实,请依法拿办。”又派刘汝明的老上级鹿钟麟前往说服,经过多方洽谈,刘汝明才允许汤恩伯部队由张家口市通过。
1937年8月1日,汤恩伯命八十九师从大同市出发,冒着敌机的轰炸,陆续开赴南口,接管了南口阵地。汤恩伯率军驻扎在离南口百余里的怀来县城指挥作战。4日上午,南口战役开始,日军步骑混合部队1000余人在空军的掩护下,开始向南口阵地进犯,八十九师的官兵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战至第8日,前沿阵地罗芳圭团仅余官兵400余人。敌军山下旅团因兵力消耗过半,改由铃木旅团接替,继续进攻。国民军阵地上的好些山头,经常是白天被敌人攻陷,晚间又夺回,并击落敌机一架,击毁坦克两辆。日军前线最高指挥官公开承认在南口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日军久攻南口镇不下,只好改变战术,8月15日,南口正面战事突然缓和,两翼却发现了大批日军,形势危急。汤恩伯见援军迟迟不到,决定收缩兵力。16日深夜,汤恩伯下令全军撤至居庸关一线。22日夜,日军骑兵采取迂回战术,自镇边城进入长城,汤恩伯下令死守待援。然而,25日,张家口市沦陷,南口失去后方,即或有兵驰援,也无补大局。28日,汤恩伯率部撤出怀来县,向桑干河一带退却,南口被日军占领。
汤恩伯防守南口的时间超过了蒋介石的规定,又因刘汝明先失张家口,使南口的侧翼受到威胁,汤受到称赞。当时大公报战地记者深入南口前线战地采访,曾发表一篇《南口喋血之战》的战地通讯,对汤恩伯大加褒扬,当时,汤恩伯的抗日“铁汉”名噪一时。
水旱蝗汤
1941年,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因中条山失守被撤职,由蒋鼎文调充其职,汤恩伯任副司令长官兼第三十一集团军(下辖五个军)总司令,共数十个挺进纵队。汤恩伯成为第一战区的实权人物,以河南叶县作为据点号称“中原王”。
汤恩伯踌躇满志、锋芒毕露,造成与“飞将军”蒋鼎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蒋鼎文与地方军阀、政客,成立党政训练团,孤立汤恩伯。汤恩伯在叶县大办招待所,厚赠礼物,“招贤纳士”,以瓦解蒋鼎文的阵营。由于汤恩伯在河南省势力雄厚,一些官僚、政客、军阀纷纷云集叶县蒋鼎文却渐渐门庭冷落,车少人稀。1942年,河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旱、蝗灾,农田颗粒无收,百姓以草根树皮充饥,饿死多人,难民纷纷弃家逃荒,有些地区数百里荒无人烟。汤恩伯作为河南国民党实际上的最高军政长官,非但不组织救灾,反而以“军事第一”为借口,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汤恩伯部编制内的40万军队,全部军粮都出自地方,他经常派人到四乡搜刮钱粮,扰得农村鸡犬不宁。大旱期间,黄泛区以东的青壮妇少几乎全部外出逃荒,各村未能逃走的残病老弱留下的一点维持生命的粮食,都被汤部士兵抢走。由漯河到周口市大道两侧的麦田里,饿毙的饥民尸体随处可见,无人收敛,被野狗争食,惨不忍睹。汤恩伯还指使亲信在界首、漯河、洛阳市等地套购黄金,大作投机生意,聚敛财富。为了扩充政治资本,又在叶县大兴土木,修建“中正学院”和“政治学院”,建筑材料全部在叶县附近的十余县内征用。不但聂氏宗祠庙宇、古迹名胜被毁,许多民宅也被拆掉。河南省人民不堪天灾人祸的重压,流离失所,相望于道。“水、旱,蝗、汤”被老百姓称为河南“四害”。
惨败中原
1944年,日军为打通华北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以进攻洛阳、郑州市为主要目标的中原战役。当时,握有实权的汤恩伯置洛阳市正面阵地于不顾,将重兵布置在以叶县为中心的新月形防线上,使蒋鼎文在洛阳坐立不安,围绕着部队换防问题,蒋汤矛盾再度激化,此时日军迅速向郑州、洛阳进兵,当时日军兵力不到12万人,而蒋军参加会战的兵力却超过50万人,但蒋汤二人不作战斗准备,使得前线一片混乱。结果郑州、洛阳、叶县相继失守,汤恩伯率领溃不成军的残部,仓皇逃入嵩山。中原战役中汤恩伯的惨败,使蒋介石大为恼火,蒋鼎文被撤销职务,汤恩伯也被调离,由陈诚前来收拾残局。陈诚一上任,立即召开中原战役检讨会,当面指责汤恩伯,汤只好服输认罪,陈诚乘机肢解吞并了汤恩伯的部队。中原战役惨败后,汤恩伯失去了多年辛苦经营的军事实力。1944年9月,汤恩伯调往重庆市。途经西安市时,西北王胡宗南在他的公馆里设宴为汤接风。席间,胡宗南首先讲话,说明聚会目的是为汤先生洗尘,同时借此机会检讨中原会战的失败教训,请汤先生向大家报告一下。汤恩伯痛哭流涕说道:“中原战争失败之责由我来负,蒋鼎文虽然拉了我的后腿,我不怪他,怪他也来不及了。胡先生要我作报告,我真不知从何谈起。”宴会不欢而散。
接收日俘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企图垄断中国战区的受降权,为争夺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决定与日伪合流。于是,蒋介石决定任命汤恩伯接收京沪地区。而上海市本是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辖区,对于接收上海,顾祝同事先早有布置。却因汤恩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熟悉日本情况,对蒋介石又绝对忠心,成为最佳人选。
1945年8月21日,汤恩伯飞抵芷江陆军总司令部,会商接受日本军队投降缴械等有关事宜。9月8日,汤恩伯又飞抵上海,以抗战名将的姿态,乘坐敞篷汽车作凯旋式的巡行。一连数日,大宴宾客,招待的酒席达1000余桌。汤恩伯坐着汽车到各大饭店、餐厅轮流干杯、演说,热闹非凡。在上海期间,汤恩伯执行了蒋介石“以德报怨”的接收政策,对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等大战犯,汤恩伯关怀备至。
1948年12月7日晚,汤恩伯将冈村宁次接到自己的公馆,听取有关防守长江的建议。冈村根据长时期以来研究长江下游军事要地的经验,陈述了意见,谈话约一小时,方才离去。1949年1月,当冈村宁次即将出庭受审之时,蒋介石辞职下野,副总统李宗仁继为代总统。汤恩伯又急派龙佐良告知冈村:“中国国民党内矛盾重重,无法收拾,蒋总统不得已终于辞职。但是汤恩伯将军仍担任上海地区警备,审判仍按规定进行,对你的处理不变。”审判期间,正值华北局势恶化,共产党对此审判也极为注意。在国防部战犯处理委员会审议本案时,行政院及司法部的代表委员均主张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国民党从反共的目的出发,主张宣判无罪。上海军事法庭宣判冈村宁次无罪后不久,代总统李宗仁为争取和平谈判,下令重新逮捕冈村,上海警备司令汤恩伯将命令扣压不发,于29日将冈村秘密遣送回国。
参与内战
1946年4月,汤恩伯奉命出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兼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从上海市移驻无锡,负责长江南北及京地区治安。7月,擢升陆军副总司令兼首都卫戍司令官,积极帮助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
1947年2月,中国国民党在屡遭败绩的情况下,被迫放弃“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将原徐州市、郑州绥靖公署的兵力统编为三个兵团,汤恩伯调任第一兵团司令官。国民党军事局判断人民解放军是向东北地区方向“溃退”,急令汤恩伯部会攻。汤恩伯第一兵团中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依仗其美械装备,前进积极,态势突出。当该师行至蒙阴县东南30里的孟良崮战役时,发现已被包围。汤恩伯自恃该部战斗力强,地势居高临下,致电师长张灵甫激励全体将士坚强沉毅,固守孟良崮。为策应七十四师,蒋介石急调10个整编师前往增援。但援军被人民解放军顽强阻击,无法与七十四师会合。5月16日,七十四师阵地呈动摇状态,汤恩伯苦求增援部队。不久,解放军发起总攻,第七十四师全军覆没,国民党军在山东省遭到严重打击。战后,汤恩伯再次受到撤职处分。经过三大战役,中国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已消灭尽。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临行前,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就职后,为向蒋介石表示忠诚,经常在京沪公开或半公开地宣称:“如果李宗仁代总统要举行所谓和平会议,请到北平市天津市去,不要到南京、上海市来开会,”又说:“如李代总统要向共产党投降,安全的责任我们是不能负的。”
1949年春,浙江省主席、汤恩伯的“恩师”陈仪决定起义。1月30日,陈仪派其外甥丁某持亲笔信赴上海动员汤恩伯共同举事,汤接见于某时,恰好上海警察局局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头子毛森在座。汤恩伯遂出卖陈仪,向住在奉化区蒋介石告密。不久,蒋介石途经杭州市,陈仪往,蒋介石拒不接见,结果陈仪被免去省主席职务。2月21日,陈仪离任后来到上海,蒋介石命令汤恩伯予以逮捕,押到衢县看管。杭州解放后,陈仪被转移到高雄市陆军监狱,后被杀害。
人物逝世
1949年4月20日晚,国共和谈破裂,深夜,人民解放军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强渡长江。5月12日,人民解放军第九、第十兵团向上海市发起进攻,经过半月激战,汤恩伯率残部5万余人从海路逃往定海、台湾。27日,上海全部解放。7月,蒋介石命汤恩伯率领残兵布防死守厦门市,企图保持闽浙海岸线,借以屏障台湾。7月下旬以后,人民解放军大兵压境,汤军连遭败绩,狼狈逃往台湾、金门。蒋介石急电汤恩伯:“金门不能再失,必须就地督战,负责尽职。不能请辞易将。”10月24日,解放军三个团分别在口、林、古宁头登上金门岛,汤恩伯一面拼命抵抗,一面向台湾求援,在中国国民党海、空军及战车的立体攻击下,解放军渡船被毁,进攻金门失利。10月29日,汤恩伯自金门抵台北市
1954年5月,汤恩伯胃病复发,飞往日本东京就医,经庆应大学医院手术无效,死于日本。
人物诗词
中国诗词研究院研究员张喜海著《大张人诗词集 国民党抗日将领颂》中写有汤恩伯诗文:精深学养善谋筹,能使倭戎切齿羞。华北挥军拼血战,中原率士泄深仇。华南反击歼敌,日军投降尽放喉。拒敌功勋千古颂,河南汤患记心头。
人物旧居
汤恩伯的旧居,坐落在“北山街84号大院”内。汤恩伯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此买下两块地皮(一块2.175亩,一块1.725亩),在这两块相连的土地上,建起一栋两层的西式楼房,以及花园、附属平房等。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汤恩伯的脑袋长得很出奇,一头坑坑洼洼,给他剃个头,据说没有半天工夫是不行的。为此他自己也很不耐烦,一直打听着选一个剃头高手,专为他理发。后来,终于从众多人中筛选了一个理发师傅叫马文顺,家住河南省镇平县东南梁寨村。马文顺根据他的头形,琢磨了好长时间,让铁匠铺特制了一把月牙形的刀子,给他一剃,用着挺顺手,就使用开了。不过,汤恩伯头上的油脂特别厚,剃头时剃不几下,就把刀子糊得剃不成了,用香皂洗效果也不好。后来,马文顺又琢磨开了,他跑回家,用草木烧的硝灰,泡成水,然后澄清装到瓶子里带走,每逢给他理发,就用这水给他洗头,又退油又去痒,美滋滋舒服极了。一次汤恩伯理完发问用的是什么水?马文顺如实说了,心想这下就等着挨老汤的耳刮了,没想到汤恩伯笑着连夸:“这水好,这水好,日他奶,比那洋胰子还好!”。
文学形象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固守归德
坚守南口
水旱蝗汤
惨败中原
接收日俘
参与内战
人物逝世
人物诗词
人物旧居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文学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