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尖线虫病
干尖线虫病
干尖线虫病,也被称为白尖病或线虫枯死病,是一种主要影响水稻的疾病。这种病在中国各地的稻区均有分布。尽管多数植株能够正常抽穗,但受感染的植株通常表现出矮小症、病穗小、秕粒多、不易结实以及穗直立等特征。
形态特征
干尖线虫病的病原体为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ensen,属于线形动物门。雌性线虫植物病原线虫形,体长约500至800微米,尾部逐渐变细,阴门角皮不突出。雄性线虫上部直线形,体长约458至600微米,死亡后尾部呈直角弯曲。尾侧有三个乳状突起,交接刺新月形,无交合伞。线虫活动时类似蛇在水中游动,静止时则常扭结或卷曲成盘状。
病理症状
干尖线虫病的症状在苗期并不显著,但在4至5片真叶时期偶尔会出现叶尖灰白色的干枯现象。随着植株的成长,尤其是孕穗后,干尖情况会更加严重。剑叶及其下方的2至3片叶子的尖端可能会变成黄色或半透明,随后转为灰色或淡褐色。在潮湿环境下,这些干尖叶片会展开呈现半透明的水渍状,而当水分蒸发后又会再次卷曲。有些病株可能不会显示出明显的症状,但它们的稻穗仍可能携带线虫。受影响的植株虽然大多能够正常抽穗,但往往表现为植株矮小症、病穗小、秕粒多且不易结实,穗直立。
传播途径
干尖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成虫和美国白灯蛾,它们可以在谷粒颖壳中过冬,在干燥条件下可以存活三年,而在浸水条件下则能存活三十天。在浸种过程中,种子内的线虫会复苏并在水中自由移动,遇到幼芽时会通过芽鞘缝隙进入,附着在生长点、叶芽和新生嫩叶的尖端细胞外部,通过吻针刺入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受害叶形成干尖。线虫在稻株内部生长发育并进行交配繁殖,随着稻株的生长,它们会侵入穗原基。孕穗期间,线虫主要聚集在幼穗颖壳内外,从而导致穗粒绦虫。在稻株内部,线虫大约能繁殖一代至二代。秧田期和本田技研工业初期,线虫可以通过灌溉水进行传播,从而扩大危害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并不能传播此病。此外,随着稻种的调运,干尖线虫病也有机会进行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
为了有效防治干尖线虫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种子处理
首先应选择无病种子,并加强对种子的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调运种子。其次,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处理,具体操作包括先将稻种在冷水中预浸24小时,然后在45至47摄氏度的温水中加热五分钟,再将其置于52至54摄氏度的温水中浸泡十分钟,之后迅速冷却并催芽播种。这种方法的有效率可达百分之九十。或者使用0.5%的盐酸溶液浸种72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五次种子。也可以使用40%的杀线酯乳油按500倍稀释,用于浸泡50公斤种子,时间不少于24小时,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另外,可以用15克的线菌清加入八千克水中,用来浸泡六千克种子,时间至少为六十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后再催芽播种。还可以使用80%的敌敌畏乳油0.5千克加上五百千克水来浸种四十八小时,浸种后清洗催芽。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温汤或药物浸种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发芽势下降,因此在直接播种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烂种或烂秧问题,所以建议先催芽后再播种。
其他预防措施
除了种子处理,还应注意其他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农业卫生习惯,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源;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合理轮作,避免连作,有助于减轻病情。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病理症状
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
其他预防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