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医卜并重。周礼天官有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其所属有食医、疾医,皆
中士;
礼部尚书有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
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所属有
龟人中士,堇人下士。夫医卜一艺耳,而
周公特置官以掌之,是圣人重医卜也。至
春秋之世,此二事犹为当世所重。左氏载二百四十年中,自庄公二十二年懿氏卜妻敬仲至
秦哀公十八年楚人卜师,凡卜之事多矣。
正文
刘凤飞搜集整理 2013年12月8日
本义篇第一
古者医卜并重。周礼天官有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其所属有食医、疾医,皆
中士;
礼部尚书有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
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所属有
龟人中士,堇人下士。夫医卜一艺耳,而
周公特置官以掌之,是圣人重医卜也。至
春秋之世,此二事犹为当世所重。左氏载二百四十年中,自庄公二十二年懿氏卜妻敬仲至
秦哀公十八年楚人卜师,凡卜之事多矣。后世有裒集其事为一书者,汲冢师春是也。而医则有
医和、
医缓之论,及
战国而
扁鹊出焉。
列子书有矫氏、
俞姓、
卢氏县之医。
司马迁作史记扁鹊仓公有传,龟策有传,医卜犹并重也。
东汉以后,卜日益衰矣。春秋有短龟长之说,自孔子赞周易,学者宗之,至汉而列于经,人情乃重筮而轻卜,至唐李华遐叔遂有废龟之论,此论出而卜竟废。唐宋以来,医犹盛也。卜可废医不可废乎?直以其流传有自,而历朝之习于其艺见于
方书传者,亦不乏其人,故沿袭至今耳。曲园先生本遐叔废龟之论而为废医之论,故述本义冠于斯篇。
原医篇第二
上古元气洪,萌芽始滋,乃有神圣人出,迭为君长,其气为风,其声为雷,其喜为晴,其怒为阴,虽人焉而与天通矣,其所施设类,非后人所能效法。
孔子删书,断自
唐虞,非徒久远难稽,亦以灵奇之迹,非率由之准也。世传神农始尝百药,得上药一百二十种以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以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以治病。而其后
黄帝因之,乃与
岐伯、鬼臾区之徒著为医书,今
内经是也。然考之汉艺文志,农家有神农二十篇,阴阳家有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有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集占家由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经方家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神仙家有神农集子技道二十三卷,而无本草之名。平帝纪
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纪、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
方书、本草者,召诣京师,
楼护传亦云诵医经本草方书十万言,则汉世固有本草矣,而不云出于神农。按
陆贾新语道基篇曰: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然则所谓尝百草者,非尝药也。上古之时,五谷集于百草,民人未知分别,
炎帝于百草之中品尝其味,而得此五者,以为服之宜人,可以长食,爰命之曰谷,而教民耕种,此神农之所以名也。陆贾在汉初及见先秦未焚之书,所言当得其实,后人因陆贾有神农尝百草之说而著本草者,遂以属之神农,此非实矣。汉之经方家止有神农食禁之书,盖尝百草时,既得其可食者,并得其不可食者,其可食者使民食之,五谷是也,其不可食者禁民食之,汉时所传食禁必有所本,而今无传矣。本草之书,不出于神农。周官疾医疏引中经簿云
姬婴本草经一卷,则知作本草者子仪也,又引刘向云
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然则子仪者,扁鹊之徒,亦六国时人也。
刘歆七略不收本草,盖其时本草一书犹不甚重也。若夫
黄帝之书,则汉志所载故甚多矣,有在道家者,有在阴阳家者,有在小说家者,有在兵家者,有在天文家者,有在历谱家者,有在五行家者,有在集占家者,有在医经家者,有在经方家者,有在房中家者,有在神仙家者,盖黄帝神灵,无不通晓,后世百家诸子咸乐依附,以自尊大。是故铅斩之儒薄今爱古,山林之士厌常喜奇,虽五行集占诸家均有取焉,至于执大道而破小言,崇正学而绝异端,则灵枢素问之书亦不过与容成
阴道、风后孤虚、长柳占梦之方、随曲射匿之法同类而视之矣。惧世人不察,以为医道之传由古仙圣,未可议废,故略具本末著于篇。
医巫篇第三
世之人争言医矣,然而未知医也。夫古之医,古之巫也。素问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以是言之,上古之医不用
药石,止以祝由治人之疾,是故,古无医也,巫而已矣。及乎汤液之用广,而巫与医始分。然在古书巫医犹为通称,世本称巫彭作医;山海经海内西经曰: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
郭璞注曰:皆神医也;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
十巫从此升降,百药咸在,郭璞注曰:群巫上下此山,采药往来也;
屈原天问曰: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王逸注曰:言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岂医巫所能复生活也?称医为巫,古之遗语也,夫醫字亦作,古之遗文也。夫
周公制周礼,巫医已分矣。是故医师在天官,而司巫在
礼部尚书。然男巫之职,主招弭以除疾病,则亦古意之未泯者也。
春秋之世,若
医和、
医缓之伦尚能推论治道,究极精微,而巫则若晋之梗阳之巫、楚之范巫,皆无深意。
列子书称:郑有神蛊之狱起,而巫且为世诟病。自是以来,巫废而医孤行,惟楚之南尚有以巫为医者,亦不能出其乡而。凡江湖之士,挟其术以谋食,率为士大夫所不齿。考之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
郑玄即以巫蛊当之。呜呼!就其初而言,则巫与医皆圣人为之者也,及其末流之弊,则巫可废而医亦可废。世之人贱巫而贵医,不知古之医巫一也,今之医巫亦一也,吾未见医之胜于巫也。
脉虚篇第四
夫医之可废,何也?曰医无所以治病也。医之治病,其要在脉。考之周官疾医之职,曰参之以九藏之动,此即所谓脉也。乃九藏之动,迄无正解。郑康成谓正藏五,又有胃、
膀胱、大肠、
小肠,是以肺、心、肝、脾、肾之外取六腑之四而为九也。吾不知何以舍胆与三焦而不数也。
韦曜之说郑语九纪也,以正藏及胃、膀胱、胆为九,盖合大小肠而一之,故胆得列于九者之中,而三焦则仍不数也。夫人有五藏六腑,岂可以意为去取乎?然则医师所谓参之以九藏之动者,汉以后固不得其说矣,尚可与言脉乎?以素问三部九候论考之,则知古人脉诊实有九处,分上中下三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此上部之三候也;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此中部之三候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
太阴也,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此下部之三候也。以此言之,则所谓参以九藏之动者,庶可得其梗概,然其文亦不能无误。夫下三部即为足厥阴、足少阴、足太阴,则中三部自当为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何以中部地为手阳明乎?至于三部之所在,亦莫能质言。
王冰解下部天则有男女之分,解下部人又有候脾候胃之别,下之三部化为五部,恐非古法也。古法之变坏,盖始于
扁鹊。
司马迁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其上
文言文扁鹊饮长桑君药,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脉诊为名耳。盖扁鹊治病,初不以脉,故厌古法之烦重,而专取之于手,此在古法,则中三部也。扁鹊以中部包上下两部,今医家寸关尺三部所由始也。扁鹊本以此为名,而后人乃奉为定法,不亦槇与?
郑玄颇知此意,故其注医师以五气、五声、五色其死生,则云审用此意者,莫若扁鹊
淳于意;而于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则曰能专是者,惟秦和乎。是郑君之意,固谓
扁鹊不知脉也,而言脉者率由扁鹊,则扁鹊之功在一时罪在万世矣!呜呼!世之医者,莫不曰吾知所以治病也,问其所以治病者,曰脉也。然而今之三部岂古之所谓三部乎?今之九候岂古之所谓九候乎?吾不知其所以治病者何也!昔
王充作论衡,有龙虚、雷虚诸篇,曲园先生本此而作脉虚之篇,脉虚之篇成而废医之论决。
药虚篇第五
周官医师职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说五药曰草木虫石谷。
贾公彦曰草谓
麻黄、
芍药之类,木谓
厚朴、
杜仲之类,虫谓
蜈蚣、羸鳖之类,石谓
磁石、白石之类,谷谓五谷之中
麻豆之等,有入药分者,略举见例,说经之体,然也。医家所宗,则由本草一书,隋经籍志谓之神农本草,实则六国时人子仪所作,说具原医篇矣。今就其书言之,有上药、中药、下药之分,养命、养性、治病之说。
张华博物志解说其意曰,上药养命谓五石炼形、六芝延年,中药养性谓
合欢忿、萱草忘忧,下药治病谓大黄除实、当归止痛。夫既分三品,则上品必高于中,中品必高于下。今以中品言之,蠲忿忘忧徒虚语耳,未闻冲冠之发对合欢而下垂,向隅之夫见
萱草而启齿也。又以上品言之,芝草难得,得之亦未必真,此姑弗论,至于五石炼形之说,唐宋士大夫往往受其累,韩退之深戒于
汞,
柳宗元危言于钟乳,近世以来,颇知觉悟,士大夫绝口弗言矣。上药如此,中药如彼,而独执区区下药,欲以夺造化之权、操生死之柄,不以惑乎?又况本草一经屡经增益,陶隐居云神农本草所出郡县乃
东汉时制,疑
张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
魏晋以来,
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三品混、冷热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又云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后雷公桐君广其主治、繁其类族,或物异而名同,或物同而名异,冷热乖违,甘苦背越,采取殊法,出处异所,若此之流,难按据。夫陶隐居之时,本草一书已无定本,自是以后,代有增修,各执所见,草木无言,桐雷不作,吾安知所谓热者果热乎?寒者果寒乎?至于人参古出上党,今则
辽东;延胡索古出西南夷,今则浙西,地之异也。以
日香桂为桂,以
建兰为兰,混梅以,呼芝以茝,此名之异也。古惟
独活,今则有羌活,古惟
芍药,今则有牡丹皮,此古今分合之异也。古方有预知子,今无其名,
燕条、海参今皆入药,古无其物,此古今有无之异也。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矣。又况
蛇床乱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谋利之夫,善于诳豫,以香欒为
枳实,以花草子为沙苑
铁蒺藜,骊虎莠禾,其何以辨?夫医之所以知病者,脉也,脉则久失其传;医之所以治病者,药也,药则又不可恃,脉虚,药虚,斯医亦虚矣!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废医也。
证古篇第六
昔周工作周礼有医师之官然
周公不知医也使周公知医则
姬发有疾自宜内治以汤液外治以针石何必植璧秉圭请以身代也
孔子有疾
季康子馈药曰丘未达不敢尝是孔子不知医也使孔子知医则药之宜否自当知之何必以未达为谢也又使孔子知医则鲤也死回也死其人皆壮盛之年非八十九十气血并衰者何遂不能救也孔子有疾
仲由请祷此足明孔子之不重医矣孔子若重医则其疾病之时门弟子必以求医为急子路不求医而请祷是
孔姓之门不言医也孔子言医见于论语者曰人而无信不可以作巫医然古者巫医通称孔子此言论巫非论医也故曰不占而已矣又礼记缁衣篇述孔子此言云不可为卜筮以彼证此则此文论巫不论医明矣
孟子亦言巫匠不言医匠盖自古相传巫为重而医为轻也
春秋昭十九年许世子止弑其君买谷梁子以为不尝药礼家因从而为之说曰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夫人君每食必使宰夫尝之惧遇毒也若药之杀人则以药与病之相反而非必其有毒也虽尝之亦何足以知之哉许世子之书弑盖罪其进药非罪其不尝药也公羊传曰止进药而药弑也止进药而药弑则曷为加弑焉尔讥子道之不尽也其讥子道之不尽奈何曰乐正子春之视疾也复加一饭则脱然愈复损一饭则脱然愈复加一衣则脱然愈复损一衣则脱然愈然则人子之事亲在乎加损衣食之间曲尽其心而不在乎进药进药而不得其当不幸而亲以之死君子谓之弑呜呼方今之世其不为许世子者盖寡矣左氏传曰
许悼公疟饮太子止之药卒书曰弑其君君子曰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左氏之说盖与
公羊姓氏同其曰舍药物则即吾废医之说也今之世为医者日益多而医之技则日益苟且其药之而愈者乃其不药而愈者也其不药不愈者则药之亦不愈岂独不愈而已轻病以重重病以死然而有病者无不求医子孙之与父母父母之于子孙苟有病不为求医则人且议其不慈不孝不知慈孝之实在于适其寒暑时其饮食以致谨于未病之先不幸有疾则益加谨焉如是而已不宜妄进药物欲益而反损也春秋书许止以弑君呜呼其垂戒严矣
去疾篇第七
曲園先生既為廢醫之論矣又以人之有疾不可無說以治之也乃推疾之所由來以知疾之所以去於是有去疾之篇其說曰易有太是生兩儀兩儀者陰陽也天道不能有陽而無陰故人心不能有善而無惡其善者何乃吾心中仁義禮智信也其惡者何乃吾心中嗜欲也孟子曰人性善就吾心之善者言之也
荀子曰人性惡就吾心之惡者言之也其實兼而有之不能無也雖上聖不能無噁心雖下愚不能無善心上聖不能無噁心猶唐虞之朝未嘗無共也下愚不能無善心猶桀紂之廷未嘗無龍比也善治國者退小人而進君子故天下不亂善養生者消噁心而長善心故吾身不病夫所謂病者豈風雨不時寒暑之不節歟風雨之不時寒暑之不節病之自外至者也猶夫四夷之猾夏賊之作亂乘吾間而作也不得吾間彼固不作雖有作焉不為害也夫人之病由心生也心者氣之帥也氣者人之所以生者也善養生者長善心而消噁心猶朝廷之上進君子而退小人也君子為政天下順之善心為主四體從之其氣和調而達流行於營衛之間而足以禦風雨寒暑之變故其為人也不病雖有病也不死不善養生者消善心而長噁心猶朝廷之上近小人而退君子也小人為政天下逆之噁心為主四體違之其氣繆戾而底滯非但不足禦風雨寒暑之變甚者挾吾心而妄行為狂易之疾故其為人也恒病病輕者以之重重者以之死及其將死則血氣消耗筋骨解散奄奄於床第之間並向所謂噁心者亦參微參弱十不存一矣此猶小人既敗壞其國家而其身亦從之也故古語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夫將死而言善者何也其噁心不復存也然則人之所以病者可知矣君子知醫之不足恃藥石之無益惟有長其善心消其噁心使太和之氣洋溢於其中而薰蒸乎四肢顏色懌須髮鬢黑骨節堅強壽命久長大命既至吾歸吾真修短隨化命之曰大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