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市第一中学是
江门市重点中学,创办于1925年,该校被称为鹤山“南山秀”的一中校园,独据一山占地近200亩的校园,校园占地面积182亩,校舍建筑面积75420平方米,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组团分布,数十座功能各别的教学楼馆。
1994年被评为首批
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5月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
普通高中的初期督导验收,2008年5月,一中更以高分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称号,经报
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成为广东省国家级
示范性高中。仅从2005年至今,学校就喜获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多达31次。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00多人,专任教师21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
江门市首批名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共5人、高级教师及硕士研究生共46人。
简介
鹤山一中创建于1925年,首任校长是鹤邑华侨
李照衡先生,经过九十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是
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地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先进集体,为国家培育出全国著名的儿童音乐作曲家宋军、著名作家冯明之等众多优秀人才,教学质量年年攀升,高考成绩连续多年高居江门各市区学校榜首,先后培养出17名高考省单科状元,被誉为“
江门市乃至广东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素有
鹤山市名胜“南山毓秀”美誉的一中校园,林木葱茏,花繁草茂,蝉鸣鸟唱,风清气爽,校园占地面积13多万平方米,学校规划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组团分布,数十座功能各别的教学楼馆,坐落于坡麓丘顶之上,隐现于碧涛绿浪之中,是一方难觅的满盈墨彩、泛溢书香的求学福地。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727人,51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32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
江门市学科带头人4人、鹤山市名教师、名班主任及学科带头人48人、高级教师及硕士研究生共85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教师队伍素质高,敬业奉献的精神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学校坚持以“劳心劳力,达己达人”为办学理念,形成“尊师爱生、勤教苦学、艰苦朴素、守纪爱国”的优良校风。近两年,学校先后被评为
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2015年高考,鹤山一中参考的944名学生全部入围,是
江门市唯一一所高考入围率达100%的学校,重点本科入围人数434人,重点本科入围率达46.0%,重本入围率居江门市第一位,本科入围人数883人,本科入围率达93.50%,本科率持续高居江门市第一位,文科、理科总分600分以上的同学多达219人,其中施尉睿同学理科总分672分,最后被
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2016年高考,948人参加高考,947人入围,入围率99.9%,重点入围人数414人,重点率43.7%,本科入围人数887人,本科率达93.6%,高考英语听说考试,继续保持平均分和优分率
江门市第一位,江门市文理总分前十名,鹤山一中占3人。
近两年,鹤山一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全国
一等奖15人次,
二等奖13人次,
三等奖24人次;
广东省一等奖21人次,二等奖72人次,三等奖82人次。
办学历史
校名沿革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学校有在校学生3500多人(截止于2008年12月) 。
师资力量
学校有61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1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江门市首批名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共5人、高级教师及硕士研究生共46人(截止于2008年12月) 。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2012年鹤山一中高考情况
1、在高考各科目和总分的九个项目的平均分中,该校有八项
江门市第一,一个江门第二。
2、重点率和本科率均列江门第一。
3、本科率达91%,是江门地区本科率超九成的唯一中学。
4、上本科线人数达877人,上本科线的人数创该校最高纪录。
2013年鹤山一中高考情况
1、重点入围人数356人,以绝对优势名列江门市第一,比第二名学校多32人,创近五年江门市重点人数最多纪录,是近十年江门市唯一一所重点入围人数均值超300人的学校。
2、本科入围人数894人,创本校历史新高;本科率93.81%,是
江门市唯一一所本科入围率超90%的学校,创近五年江门市本科入围率最高纪录,连续8年实现“本科率超90%”的宏伟目标。
3、参考953名学生全部入围,是今年江门市唯一一所高考入围率达100%的学校。
4、在单科和总分共8项指标中,该校有7项名列江门市第一,一项第二;其中理科总平均分比第二名的学校高出24分之多。
5、高考英语听说成绩名列江门市第一,其中江门市共有18人满分,该校独占9人。
6、理科总分630分以上43人,最高分670分;文科总分630分以上10人,最高分659分。
在近几年的
广东省创新科技大赛中,学生的研究成果共获得15项省级以上的奖励;各类学科竞赛中,有175人获得国家级奖励,316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近几年来,该校高考各科的平均分、重点率、本科率、高分层人数均居
江门市前茅,年均一半的同学考上了重点本科,90%以上的同学考上本科院校。近几年,该校共培育了10多位全省单科“状元”(截止于2008年12月)。
20年来,在校师生犯罪判刑记录为零,高考总成绩连续10多年均以较大或绝对优势称雄于江门全市,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中科大、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上交大、
浙江大学等全国排名前30的名校,均有鹤山一中上千名的考生先后分别入读深造,
哈佛大学、
牛津大学等学府亦被南山学子挤身其中(截止于2005年11月) 。
2014年鹤山一中中考五大亮点
亮点一:李高俊同学以总分804分荣获
鹤山市中考第一名。
亮点二:全市仅5人800分以上,我校占4名,分别是李高俊、冯伟、温敏聪、崔耀威同学。
亮点三:全市前十名我校占8人。
亮点四:我校正取生上线人数222人,位列各校之首,创历史新高。
亮点五:中考文化科各科平均分、英语听说、总分平均分11项指标中有10项位列鹤山之首。
鹤山一中2015年中考亮点
亮点一:李心宓同学以总分806分荣获鹤山市中考第一名。
亮点二:
江门市800分以上9人,其中
鹤山市有5人,我校独占前4名,分别是李心宓、冯嘉诚、谢晨曦、陈伊同学。
亮点三:233人达到鹤山一中
高中录取分数线,位列各校之首,创历史新高。
亮点四:中考文化科总分平均分位列鹤山之首,个人总分750分以上多达154人。
亮点五:尖子生成绩突出,其中冯晓珊同学取得语文单科满分;陈晓珊、冯嘉诚、钟滢君、李泳浩4位同学取得英语单科满分;李心宓、冯嘉诚、谢晨曦、陈芃伊、李泳浩、刘羿洋、林桐音、
许云龙8位同学取得物理单科满分;李心宓、陈芃伊、李泳浩、许可、郭仟希、赖伊琳、区卓然、何润宝、冯嘉鸿、赖诗慧、
李靖、麦颖妍共12位同学取得历史单科满分。
鹤山一中2016年高考再续辉煌
亮点一:鹤山一中2016年高考重点入围人数414人,重点率43.7%。
亮点二:本科入围人数887人,本科率达93.6%。
亮点三:948人参加高考,947人入围,入围率99.9%。
亮点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继续保持平均分和优分率
江门市第一位!
亮点五:江门市(含三区四市)文理总分前十名,我校占3人。
10多年来,教师中有6人次、17人次、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的称号(截止于2005年11月) 。
学校荣誉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一直被定为县、市的重点中学;
近10多年间,先后9次获省级的表彰奖励;
1997年获“广东省先进集体”称号;
2001年获“广东省侨资学校办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
2008年5月,获得“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称号。
2020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
文化传统
校训:尊师爱生,勤教苦学,艰苦朴素,守纪爱国
校歌:南山气象独钟灵,校址肇太平,昆仑西峙大雁东屏。人文蔚起尽峥嵘,吾曹共学第二家庭。切磋砥砺业专精,劳心劳力,达己达人,发扬吾校之荣光!
校园环境
标志建筑
鹤山一中坎侨堂——“鹤山第一楼”
坎侨堂,始建于1930年,如今屹立在鹤山一中校园境内的古建筑。它被前
鹤山市市长宋毅行誉之为“鹤山第一碉楼”。要理由佐证这个“第一”并不困难,记载着半个多世纪厚重的历史。几乎所有回访的校友及四方游客,都少不了在这座沙坪标志性建筑、有鹤山第一碉楼之称的坎侨堂前留影。
华丽堂皇的古建筑
沙坪的标志性古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当推坎侨堂莫属。
这座全部为侨胞捐助的欧式建筑。坎侨堂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中座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两侧各有一座四层高的园顶碉楼,不仅衬托整座建筑之非凡气势,且极具防范盗贼之功能,原
鹤山市市长宋毅行誉之为“鹤山第一碉楼”,此言实至名归。堂内设15教员室,4宿舍,1~3室为男生宿舍,4室为女生居所,美其名为家事教育馆。堂右为校长室,依山势而建,平顶素垣,中西合璧。堂前一旷地,广约3亩。
由于年代久远,兼之受战火摧残,坎侨堂于1991年被定为危楼,1994年,由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捐资按原貌重修,1995年11月落成,现为宿舍楼。
出生于1893年9月的李照衡,名鉴平,系
鹤山市桃源镇禄洞村人,少年随父兄赴美求学,毕业于美国士丹佛大学。求学期间,他深为祖国积弱而担忧,也深感教育强国之必要。为振兴祖国教育事业,他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1925年偕其妻
陈瑞平(同学,
新会区人)回到家乡,受聘为鹤山县中学校长,参与学校筹建工作。当年的一中是在一所破旧
聂氏宗祠做校舍。为改善教学条件,校董决定到海外筹款,李照衡被推举为海外募捐专员。是年11月,他偕夫人远涉重洋筹募建校经费。从1925年起,
李照衡夫妇先后三次越洋募捐,历时4载,途经欧美及东南亚500余埠,行程15万英里,募捐毫银32万余元。夫妻俩不辞劳苦,栉风沐雨,冲破重重障碍,坚持挨户劝募,集腋成裘,终于在南山建起包括坎侨堂等一批新学府。1931年4月,一中从冯家祠迁入新校舍,结束在祠堂上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