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原名刘军,祖籍
山东省。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西川1963年生于
江苏省,1985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英文系。在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诗坛上,西川和好友
海子、
骆一禾一同被称作“北大三剑客”;西川有《在哈尔盖仰望星空》《鹰的话语》《致敬》等作品。曾任
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07年),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奥赖恩访问艺术家(2009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在诗人和评论家眼中,西川是“知识分子写作”的提倡者和捍卫者,是一位“令人生畏、难以把握”的诗人;他英语好,是少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诗人。
西川先后获
鲁迅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
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
中坤国际诗歌奖、
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等荣誉。2023年12月,西川凭借长诗《史鉴选章》获得第八届
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西川1963年生于江苏徐州,父母是山东人。四岁半就到了
北京市。在北京长大,一开始是在部队大院里,初二的时候家搬到了北京
东城区米市大街那边一条胡同。小学四年级,西川通过考试进入了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这所学校今已不存),平时住校,只在星期六才回家,星期天晚上又得返校,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
1985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英文系。1984年4月,在北大的一场诗歌朗诵会上,读大三的西川头一回在几千人面前朗读了自己的诗《秋声》。刚亮相他就受到了热烈欢迎,获得第一名和朗诵第二名,开始进入诗歌圈,和同为校友的
海子、
骆一禾一道,尝试开拓中国新诗的新路。两年后的1986年,西川凭借一首《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再度被人知晓。
随着时间从80年代来到90年代,海子卧轨,骆一禾病逝,
舒婷改写散文,身边的诗人朋友相继离开人间,或者放弃诗人的身份,西川成为了孤独的剑客。西川并没有消沉,不断地求新、求变,同时坚持以诗人的身份和时代相处。
创作生涯
1992年,西川进入
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一名教师。作为学者,西川先后在美院和
北京师范大学执教,一方面给学生授课,一方面做研究。秉承着知识分子的身份,他关心异国诗人最新的创作,思考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在差异中的彼此关联。
在美院艺术氛围的影响下,加上西川从小就对艺术创作很感兴趣,西川开始尝试变改变自己的诗歌风格。这样转弯遭到了外界的质疑,批评的声音接续而来。把开拓和创造视作强力精神体现的西川,表示并不在乎这些批评,不在乎大多数人是否识货,只在乎少数很看重的人。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
西川为了“写得更好”,向更广泛的方向去探索。去到世界各地的旅行,不同于主流现代文明的差异性世界给了西川冲击和灵感,西川的创作力再一次获得解放。西川的广泛的关注与兴趣反哺了他的创作,作品在美国《巴黎评论》、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德国《写作国际》等国际杂志上发表。
主要作品
书籍
翻译
翻译有
庞德、博尔赫斯、
詹姆斯·凯尔·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
影视
以上资料:
社会活动
2014年11月30日,
北京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西川入校仪式在北京举办。西川也是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自著名诗人
欧阳江河以来,第二位邀请驻校的诗人。在仪式上,西川接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过常宝颁发的聘书后表示,诗人、艺术家被鼓励非常重要,而自己能够坚持写下去,实则是因为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2021年6月10日至20日,参加首届
阿那亚戏剧节,担任艺术委员会成员。11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五集纪录片《
跟着唐诗去旅行》,诗人西川重返唐诗发生的地方,看见变换的山川风景。
2022年6月,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
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播出,
余华、
苏童、西川、
房琪担任“书屋
主理人”,来到
万宁市的
分界洲岛,与文化名家畅聊文学、感受美好。
2023年,在纪录片《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同行》的演职员列表中,西川在列。同年11月,参加
山东财经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成立典礼暨首届诗学论坛活动。西川说,基于目前中国大部分
综合性大学的校长都是理工科出身这一现实,
人文科学概论的“境遇”可想而知,而其研究难度大。在这个意义上,诗学研究中心“任重道远”。
个人观点
西川反对纯粹为了抒情和审美、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歌。在西川看来,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诚实的写作者,必须和当代文化保持关系、参与
中原地区的当代。
我们所有人,不只是中国人,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被算法控制的一个时代里。
机器打败不了诗歌。这是因为机器是面向已知的,它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于过去,而诗人,所有的创作者都面向未知,即创造。对于人工智能、算法这些工具的流行,西川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人与机器之间必须保持一些秘密。
在中国,我们接受的更多的是积极浪漫主义一派。说起
李白是“浪漫主义”,就强调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这一面——这表明了他对于
唐朝权贵的反抗。但与此同时,我们可能忘了李白还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一面,那时候皇上召他入宫,他非常高兴。——只是强调李白反抗的、不同流合污的那一面,是不够的。同样,只强调
杜甫是
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不够的。如今,我们已经获得了各种文学批评的方法,这时候我们看古代文学,就应该不于既有观念,进入到更多的历史细节,进入历史的此时此刻。
个人生活
兴趣爱好
西川富有语言感染力、热爱生活;写诗的同时也在大学授课,写散文也喜欢画画和旅行,研究艺术和文学,自身也是翻译家。
人物个性
在诗人和评论家眼中,西川是“知识分子写作”的提倡者和捍卫者,也是一位“令人生畏、难以把握”的诗人。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西川是个争议颇多的诗人。关于他的写作、对文化的讨论,甚至性格,都引起过争论。
西川部分箴言句群,看似向读者传授生活经验,实则零散、荒谬,有时还故作无聊之语,只是服务于一种节奏和语气。箴言的体式提供了稳定秩序,而“箴言”本身则具有胡言乱语的特征,真的成为西川所谓“伪哲学”文本:绑架逻辑、颠三倒四、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并在无度地挥霍、卖弄中成为一种“废话”美学,如诗中所言:“一吨鹦形目,一吨鹦鹉的废话”。在箴言体的庄重与“废话”的饶舌之间,一种戏噱的喜剧性落差产生了。“先知”的口吻,凌驾的视角、箴言的体式、庄重的节奏等,其是为世界提供一种稳定的“知识表述”(这也是西川屡遭到诟病的地方)。
人物评价
少有人像他那样一直在深刻地思考现时代的人的命运,关切我们生活正在丧失的价值。(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晓明评)
西川具有一种国际化的事业,自小接触英语,对此也多有关注,能了解国际的写作动向,直接和西方重要的诗人对话,而不是固守在自己几篇前期代表作上。(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吴思敬 评)
对西川来说,写诗是可以持续有所发现的一辈子的工作。只是,与过去相比,他的心态早已发生转变。(三联生活周刊 评)
西川部分作品让人想到《圣经》的口吻,相当于一个人面对一个世界讲大道理,西方哲学家的口吻,那个时候也是一种校园里边的诗歌风格。这点在北京是特别独特的,南方没有这样的写作。(诗人
姜涛 评)